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秋雨#白居易诗词#秋凉

雨后秋凉

【唐?白居易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团扇先辞手,生衣不著身。

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译文:

昨夜的一场秋雨过后,清新的秋意悄然而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凉意。

手中的团扇早已被放下,再也不需要夏日消暑之物了,而单薄的衣物穿在身上也显得微微清寒。

思念随着砧声而起,更增添了秋夜的寂寥,天气变得清凉,睡觉时也不再需要竹席。

这样的境况,谁会最敏感地察觉到呢?恐怕只有那些生活贫困、年老体瘦、孤独清闲的人才能深深感受到秋夜的这股凉意吧。

赏析:

白居易的《雨后秋凉》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秋雨过后的清凉与孤寂,传达出一种沉静且隐含忧伤的情感。整首诗从自然景象入手,结合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了他在秋雨之后的心理变化充满了深邃的人生感悟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诗的开篇白居易以“秋雨”和“秋气”两个意象引出整个秋天的意境。秋雨的到来不仅预示季节的变换,也标志天气开始转凉,秋气渐盛。一个“飒然”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特有的凉爽与清新,给人一种秋日清冽、舒适的感觉。这里的“新”字不仅描写了秋雨后的清凉感,更传达出一种心灵感受:那是一种雨后带来的心境的净化与清凉的感知


“团扇先辞手,生衣不著身。”接着,诗人由夏季常见的“团扇”引入秋天的清凉。团扇象征夏日的炎热,而“先辞手”则表明夏天已经过去,炎热也随之消散,团扇失去了它的用处。紧随其后的“生衣不著身”一句则描绘了凉意的进一步加深,衣物穿在身上依然觉得清寒。通过这两句,白居易不仅表现了秋凉的到来,也暗示季节变化对人身体影响,微妙地表达出一种内在的寂寥感。


“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这一句诗以砧声作为背景,营造了浓厚的秋思氛围。在古代,砧声常与思念、离别相联系,诗人听到远处的砧杵声,不禁引发内心的思绪。秋夜的凉意加深了诗人的感伤,使得他更加难以与竹席相亲。竹席在夏天是凉爽舒适的象征,但在秋夜的清寒中却变得难以忍受,这种与曾经的安逸之物产生疏离感的细节,微妙地传递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诗的最后两句充满白居易的自我省视。经历了秋凉的清冷、思念的纷扰、物理上的不适,诗人提出了一个反问:谁会最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清冷呢?答案自然是那些生活贫困、年老体衰、闲居无事的人。他们比常人更加敏感,更容易感知季节变化,因为生活的孤寂与贫寒让他们的感受更加细腻。这两句不仅是对白居易自身境况的写照,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雨后秋凉》通过描写秋雨后的凉意,将自然季节变换与个人生命体验紧密结合诗人在简洁的语言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细腻感受,秋凉不仅是外在的温度变化,更是内心深处的一种孤寂与凄凉。白居易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自然的冷清与内心的寂寞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这首诗虽短,却深具哲理情感力量,传递出一种在贫寒与孤寂中依然保持淡然的精神态度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是唐代中晚期的重要诗人,与元稹齐名,合称“元白”。白居易诗歌风格平易近人,注重现实,常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刻的社会关怀,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百姓苦难,同时也具有高度艺术性。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成就斐然,还曾在官场中担任重要职务,晚年隐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一生关心民生疾苦为己任,作品广为流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