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论是在庙堂上还是在山野中,都如梦幻一般。只要在闲适中度过平生便已足够。所以我在秋日的清风中饮酒,仿佛在吸取那甘甜的清露,在清凉的秋夜吟诗,吟唱出心中如冰雪一样圣洁的情怀。
还记得那小窗前的风雨夜,对床而卧,灯火映照,情意深厚。如今谁能伴你千里同行呢?应该是那像眉黛一样翠绿的青山,如镜一般明亮澄澈的秋水吧。
辛弃疾的《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弟归浮梁》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深情的送别词,表达了他对人世浮沉的通透理解以及对兄弟离别的不舍之情。词中透出的淡然与豁达,既是对人生的总结,也是对生活态度的诠释。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开篇以“钟鼎山林”作对比,钟鼎象征着官场的富贵荣华,而山林则代表着隐逸生活。这两者在人生的长河中,不过都是一场梦幻,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最终都将如过眼云烟,难以永存。辛弃疾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洞察。人世间的宠辱得失,其实都不值得为之动心。面对世事,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淡然与从容,不因一时的得失而过分欢喜或沮丧。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是辛弃疾经历了人生风雨后的深刻领悟。
“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对待生活的态度。辛弃疾认为,只需在闲适之中度过一生便已足够。这里的“闲处”并不仅仅指无事可做的闲暇,而是指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无为。在这样宁静的状态下,生活中的小事,如在秋夜中品酒、在夜晚雕琢诗句,都变得有意义且充满诗意。辛弃疾通过这些细节,将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理想展现在读者面前,倡导一种简单而内心充实的生活方式。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词的下片转向对离别的感怀。回忆起兄弟间曾在小窗前共度的风雨夜晚,那时对床而眠,灯火映照下的温暖情谊依然历历在目。这样的场景,既温馨又感人,表达了辛弃疾对亲情的珍视与怀念。灯火与风雨相映成趣,给夜晚增添了温暖的色彩,这种细腻的描写,将兄弟情谊的深厚展现得淋漓尽致。
“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然而,送别终究不可避免。辛弃疾对兄弟的关心延续到了未来的旅途:“谁会千里伴你同行呢?”他关心弟弟的孤单与前路的漫长,并用“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来描绘兄弟旅途中的景象。这不仅是一种慰藉,更是对美好前景的祝愿。这里的“晓山”“秋水”象征着前方的旅途虽然遥远,但风景如画、心境清明,也寄托了辛弃疾对弟弟平安顺遂的期盼。
整首词通过对人生观的阐释和对兄弟情谊的表达,将辛弃疾内心的豁达与细腻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一首送别词,更是一篇充满人生智慧的哲理散文。辛弃疾通过这首词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无论荣华还是隐逸,都是一场梦幻,唯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才能在浮沉中找到真正的安宁。而对亲情的珍视与关怀,是这份宁静的根基与依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走得从容且坚定。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词人、将领、爱国者。辛弃疾生于山东历城(今济南),少年时便投身抗金事业,因战功卓著被南宋朝廷重用。他的词作风格豪放洒脱,意境深远,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开创了豪放词派。辛弃疾的词常融入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个人理想的抱负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一生致力于恢复中原,心系国家命运,虽壮志未酬,但其词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包括《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青玉案·元夕》等,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