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亮,到了中秋格外皎洁明亮。正是如此皎洁明亮,让人不禁感慨:月亮的阴晴圆缺,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呢?
但这些阴晴圆缺之事都无需再提,只要欣赏这美好的人间时节就够了。这样的美好时光,我多么希望每年都能如此,常常看到这中秋的圆月。
这首词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中秋月夜的美景,抒发了对团圆美好时光的珍视与向往。全词围绕“月”展开,开篇就以直白的语言点出中秋月的皎洁,扣住了“中秋”这一特定时节,带来一种纯净明朗的视觉感受。
“月到中秋偏皎洁”一句,写出了中秋月夜的独特之美。自古以来,中秋之夜的月亮被认为是最圆最亮的,这种偏袒的皎洁,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现象,更蕴含着人们对中秋团圆的美好期待。紧接着,词人用“知他多少,阴晴圆缺”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月亮的阴晴圆缺正如人生的起伏,难以捉摸,也无法改变。这一问句虽简单,却道出了世事无常的哲理,令人体会到一种淡淡的惆怅。
然而,词人并未让惆怅占据全篇。“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一句,是对现实的豁达与乐观。词人坦然接受自然规律和人生变化,将目光聚焦在眼前的美好时光。这里的“好时节”不仅仅指中秋的美景,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珍惜眼前的美好,放下对过去和未来的执念。这份洒脱和满足,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结尾“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将词意推向高潮,表达了词人对长久团圆的祈愿。中秋月亮成为了一个象征,象征着团圆、幸福和希望。词人以“愿”字,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这种祈愿虽然简单,却深刻地触动了人心,因为它道出了每一个人对幸福与团圆的追求。
整首词以中秋明月为引,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幸福的期盼,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描绘,传达出一种面对人生无常的淡然与豁达,展现了中华文化中独特的中庸智慧。
徐有贞(1407年-1472年),字元敬,号梅亭,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出生于浙江嘉兴,年少时聪慧过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徐有贞是明英宗时期的重臣,他以文采卓绝和政务才能著称,在朝中曾多次任职,并参与重要的国家决策。然而,他一生仕途多舛,经历了明代朝廷的动荡变化,包括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等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