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古诗词#秋天诗词

满庭芳·碧水惊秋

【宋?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

败叶零乱空阶。

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

砧杵声催。

西窗下,风摇翠竹,

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

往事难猜。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

谩道愁须殢酒,

酒未醒、愁已先回。

凭阑久,金波渐转,

白露点苍苔。

译文:

碧绿的江水在秋天里泛起涟漪,黄昏时分,天空中的黄云在傍晚的暮色中渐渐凝聚。落叶纷飞,洒满了空旷的台阶。幽深的房间里寂静无声只有斜斜的月光映照着我徘徊的身影。又是重阳节将近,四处传来捣衣的杵声,催促着离人的归心。西窗之下,秋风摇动着翠绿的竹子,恍惚间以为是故人到来。


心中充满了忧伤和惆怅,因为新的喜悦总是转瞬即逝,而往事却难以预料。我询问着篱笆边的黄菊,不知它们为谁而开。有人说忧愁需要借酒消解,但酒尚未醒,愁思却已先回。我依靠着栏杆沉思了很久,直到月亮渐渐西沉,白色的露水开始在青苔上凝结。

赏析:

秦观的《满庭芳·碧水惊秋》是一首描绘秋日离愁与思念的词作,词人借助秋天特有的景色和节日氛围,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惆怅与对故人的深切思念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开篇以一系列秋日景象铺陈开来。清澈的江水在秋天显得格外清冷,仿佛因秋意惊动;黄昏时分,天边的黄云凝聚不散,给人以沉重之感;枯败的落叶散乱地飘落在空荡的台阶上。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寂寥的氛围,渲染了深秋的肃杀之气,也暗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夜深人静,室内空寂无声只有斜挂的明月透过窗棂洒下清冷的月光词人独自在房中徘徊,心中满是难以排遣的思绪。这里以静谧的环境衬托内心波澜起伏,月光的冷清更增添了寂寞的情绪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重阳佳节将至,远处传来捣衣的砧杵声,仿佛在催促游子早日归家。砧杵声在古代常被用来表达思妇对远方亲人思念,此处借用这一意象,凸显了词人故乡亲友的深深怀念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西窗之下,秋风吹动翠竹沙沙作响,词人恍惚间以为是故人前来拜访。然而回过神来,才发现只是竹影摇曳,徒增惆怅。这一细节描写,将词人对故人的渴望和孤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短短几句,道尽了内心的感伤和无奈。新的欢愉转瞬即逝,过去的种种却难以捉摸,令人徒增烦恼。这里透露出对人生无常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篱笆旁的黄菊正盛开,但不知为谁而绽放。菊花在古代象征高洁与坚贞,此处借菊自喻,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寂寞和对知音的渴求。也暗示着在这深秋时节,自己无人理解的孤独境地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有人说愁绪需要借酒消解,但词人发现,即使醉酒,愁思仍挥之不去。酒还未完全醒来,忧愁却早已重返心头。这体现内心深处的苦闷,无处排遣的愁绪如影随形。

“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词人久久地倚靠在栏杆上,望着天空中逐渐西沉的月亮,金色的月光如波纹般流转。清冷的露水滴落,洒在青苔上,增添了几分凉意和凄清。此情此景,更加深了内心的孤寂与感伤。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秦观善于以景写情,借助秋天特有的肃杀之美,映射出内心的惆怅与思念。词中的秋景不仅是客观存在自然环境,更是词人情感的寄托。碧水、黄云、败叶、斜月、翠竹、黄菊等意象,层层递进,烘托出浓郁的悲秋情绪

作者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的词人文学家。秦观是苏轼的得意门生,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在词作方面成就斐然,是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因参与新旧党争,被贬谪至杭州、郴州等地,后又被贬至雷州(今广东雷州),最终客死他乡。尽管生活困顿,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却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对宋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作以柔美婉约见长,被后世誉为宋代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