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同样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交谈时,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上,这个“度”是需要被仔细拿捏的。
许多情况下的“知人不言尽”、“责人不苛尽”,既是一种免受埋怨的自保行为,更是延续友谊的君子所为。
01
知人不言尽,言尽则无友。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小A问相恋三年半的男友B,“咱们在一起这么久了,你觉得我有什么缺点需要改的吗?”
原本这就是一道变相撒娇的男友测试题,一句“你不用改,现在的你最完美”就可以顺利过关,可是B却是这么说的:
“你不守时、爱挑剔,还有很严重的洁癖。平时太不会省钱了,买那么多包包衣服家里都放不下。最主要的是你不做家务,等到以后结婚了怎么办……”
B把心里攒了好久的对女友的不满统统说了出来,一次说了个痛快,却没注意小A渐渐阴沉下去的脸色。
最后的结局大家可想而知的,当小B开始把女友的缺点摆在台面上说的时候,不欢而散就成了不争的结局。
不管你们的友情有多铁,不管你们的爱情有多么至死不渝,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所有话都说完说满,一定要注意把握说话的尺度,否则朋友会一个个离你而去。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认为君子行事要果断敏捷,而言语则务必要谨慎小心。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就是说伶牙俐齿,咄咄逼人经常会被人讨厌,若是一味地言无不尽,触及谈话对象的痛点,那么身边的朋友必定会一个一个离你而去。
现在的许多人,都喜欢捏住身边朋友同事的琐事秘密喋喋不休,把这当作是娱乐消遣活动为平淡的生活增色。
02
责人不苛尽,苛尽则众远。
《菜根谭》有言: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
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
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用来与人相比,那么就是说一个人若是自视过高,对人苛求太甚,那么必会沦落到“人至察则无徒”的地步。
对于他人的过失,中国古人的智慧就是认为可以进行适当批评,并且要讲究分寸:“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1952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打算谈一下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项目问题。
到达苏联后,周总理集结人力逐字逐句讨论修改“一五”计划的草案,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但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校对的同志。而是第二天,周恩来在代表团驻地与大家共进午餐,特地去和这位校对的同志碰了杯,笑着说了一句:“罚酒一杯吧!”
这种做法既点出了这个同志的错误,又没有让他在众人面前难堪,这当然比板着脸一个劲儿地苛责要高明得多。
吕坤在《呻吟语·慎言》中说,“责人到闭口卷舌、面赤背汗,犹刺刺不已,岂不快心!然,浅隘、刻薄甚矣!故君子攻人,不得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令其自新,则可。”
不留情面地责备别人,直到对方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仍还不止不休,这样做尽管能够逞一时之快,其实却暴露了批评者自己心地狭窄刻薄。
所以,君子责人掌握必要的尺度,火候决不超过七分,用含蓄委婉的方式使对方感到惭愧,良心发现,从而改过自新。
君子责人从不以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是始终让别人感到如沐春风的舒适感。
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因为厌恶、恐惧而渐渐疏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