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关中被视为风水宝地,龙脉所在,在华夏历史上经常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有一个地方却对关中的地位不服气,华夏三千年历史上,它一直与关中对抗,虽然经常被关中按在地上摩擦,却韧性十足,历经千年,最终站上巅峰。
它就是河北。
河北,即黄河以北,古属冀州,阻山带河,沃野千里,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
这里的河北不是现在的河北省,而是指位于黄河以北、燕山以南、太行以东、渤海以西,处于华北、塞北、东北、中原和东部沿海的结合部。河北区位优越,陆海兼备,背山负海,山川襟带,原野平旷,物产丰饶,人口众多,且居南北之冲、要害之地。
表面上看,河北地区似乎处于平原地区,无险可守,属于四战之地,地形条件比四塞之地的关中差远了。
其实,从山川地形上看,北有燕山和坝上高原,西边是雄伟的太行山,两山相连,撑起了河北地形的“框架”。 河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高原广布的地形,决定了河北可以在北面和西面,凭险据守,阻止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威胁。
古河北与山西密不可分、互为表里,河北与山西的防御体系是连为一体的。
河北的险关要塞多是依托燕山和太行山构筑的要塞,明代河北境内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的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
山西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是历朝历代镇守边关的咽喉。雁门关依山傍险,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燕山及与太行山连为一体,在河北的北部和西面形成了完整的防御屏障。
河北东靠渤海,大海作为天然屏障。
唯有河北南部的华北平原沃野千里,仅有黄河作为防守屏障,而黄河中下游,水流平缓,容易被攻破。河北南部的这种地形利弊共存,华北平原河流纵横,物产丰富,适宜居住,交通便利,对于发展经济十分有利。
这主要是因为黄河不断变道,而太行山东麓地势较高,无水患之忧,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于是便成了古代居民聚焦之地。优越的经济条件,众多的人口,使得众多诸侯在此建都。
这些古都分别是,商代邢都(邢台)、商代殷都(安阳)、燕下都(易县)、中山王城(定州)、战国赵国都城邯郸、曹魏至北朝首都邺城、北京等,都是在太行山东麓。
将这些著名的古都连成线,其实就是一条古代大都会的集聚线,严耕望先生称之为“太行山东麓南北走廊”。
太行山东麓南北走廊是衔接南北、控扼东西的交通要道。从洛阳或开封渡过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北上抵达幽蓟地区,再由古北口、喜峰口等关隘与塞外进行交流。近代的京汉铁路也是沿此故道修建。
在古代时,这条走廊是中原地区同塞外游牧民族交流的主干道之一,为著名的商贸大道。由于经常与塞外游牧民族接触,燕赵之民沾染胡风,尚武侠义,故“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发达的经济,众多尚武的百姓,优越的地理条件,河北自古就是逐鹿天下的核心力量。
关中居于四塞之中,关中平原河流众多,沃野千里,是最早的天府之国,关中凭借着易守难攻、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一直就是争霸天下的最大力量。
可以说,华夏三千年历史就是关中与河北的争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