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广州的山水格局


?

“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概括出了广州地理特点广州城背靠白云山,位于东、西、北三江汇流处,山环水抱,的确是藏风聚气的好地方

越秀山为白云山余脉,也叫越王山,因越王台而得名,有七岗三湖。越秀山是广州根基,老城高点,“五羊衔谷,萃于楚庭”即源于此。明代在山顶建镇海楼,登临可望珠江。因当时珠江水域宽阔,人称“望海”。

所谓三塔,指莲花、琶洲、赤岗,也叫“珠江三塔”。古人造塔“以束海口”、“锁二江”,聚“扶舆之气”。三关即海珠、海印、浮丘,或谓“羊城三石”。清《南海县志》云,三石“皆在水中央,类为地脉浮山”。琶洲、赤岗“二塔在东,三浮石在西,西以锁西北二江之上流,东以锁西北二江之下流”。

康熙广州府志》云:“沉珠浦,在府城南三里,江中有石号‘海珠’,出水高丈馀,阔二亩,上有慈度寺、李昴英祠。”又乾隆《海珠志》曰:“海珠在广州城南大江中,巨石平敷水面,长二十余丈,广半之。宋末呼为海珠洲,旧说有贾胡坠明珠径寸一颗于江心,后化为石,因以名洲。又谓广人知不知江,故凡江皆呼为海,因石圆润在江心,故曰海珠。”1931年,民国政府认为海珠石造成水流过急,危害航船。便炸毁海珠石,填江筑堤,得今沿江西路,以卖地所得钱建造“海珠桥”。

“浮丘石”是广州老城西门外珠江中浮露出水面的小山,相传浮丘丈人所遗,有浮丘谣云:“浮丘叔,浮丘丈人同一目。撒豆成金人不知,肩上珊瑚担一束。”宋时因丘下有井,称“浮丘丹井”为旧羊城八景之一。民国时修马路凿低丘石作为路基,即今中山七路一段。相传泉州修建洛阳桥时,有个桥墩无法打桩,工头便按菩萨所托,到广州寻找“浮丘叔”相助结果其所派亲信不听“浮丘叔”金玉良言,使得所赠桥墩留在广州导致洛阳桥每年都要维修。

位于沿江西路的粤海关,初创于1685年
“海印石”为旧东濠口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因形似印章而得名。清同治年间改建为东定炮台,其后附近淤积成为陆地,清末时海印石沉入地下。再后来这一带就成了现在的“海印电器城”,相应的珠江上也建起一座海印桥。

?

羊城三石”或沉入江底,或化为路基,现在只留传说。“珠江三塔”虽然几度兴废,但依然耸立,见证羊城历史变迁。三塔按珠江流向呈丁字型分布。最南边是位于番禺莲花山顶的莲花塔,往北20公里到海珠区新港东路则有琶洲、赤岗二塔,时称珠江航道上的“三支桅杆”。昔年远洋而来外国商舶,穿过虎门大关,进入珠江航道,看到这三座塔,便知已经抵达羊城

明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中说:“形家者以为中原气力至岭南而薄,岭南地最卑下,乃山水大尽之处。其东水口空虚,灵气不属,法宜以人力补之,补之莫如塔。”所以,“珠江三塔”最初的用意是“镇会城水口”,也就是风水塔”。听起来有点虚妄,但确实有“睇得明”的功能,那就是珠江水道上的航标,引领过往的归帆征棹出入广州

莲花塔位于番禺莲花山顶,原名“文禺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因山多砺石,又名“石砺塔”;又因山东坡有天然狮形岩石,故称“狮子塔”。莲花塔属楼阁式砖塔,八角九级,内部十一层。从西而来珠江在此回转向南,奔流入海。所以造莲花塔“以束海口”,使山水回顾有情势力逾重”。

虽然海拔只有108米,但莲花山是狮子洋西岸的高点,因“南海观音以手中莲花镇孽龙”而得名。早在西汉,莲花山就是采石场,所得石料装船运到广州城,考证认为南越王墓多以莲花山石材建成。采石场遗址燕子岩、观音岩,如今是莲花山著名景点。清康熙时,为禁海移民,于莲花山造“莲花城”,为兵家重地,称“府城捍山”。可惜高城严雉敌不过英国人的坚船利炮,1841年,英军突袭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同时与清政府在莲花城谈判,口头达成《穿鼻草约》。

如今莲花塔下有尊高达40.88米的青铜观音像,称“望海观音”。登临莲花山,珠江水系奔来眼底,狮子洋烟波浩渺;莲花山港口船舶云集,一派繁忙。这就是今人所称“莲峰观海”,系新羊城八景之一。以前番舶从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广州,所见第一座塔就是莲花塔,所以又称“省会华表”。如今虎门对面的大角山麓有座新建的“南岭塔”,莲花塔只能排在其次。

珠江往北,然后顺水转西,有琶洲塔,再西行五六公里,是赤岗塔。屈大均描绘:“于是以赤冈为巽方而塔其上,觚棱峻起,凡九级,特立江干,以为人文之英锷。其东二十五里,有琶洲,当二水中,势逆亦面巽。有二山连缀,穹然若魁父之丘。其内一山,石冢高平,于是又塔其上。以其水常有金鳌浮出,光如白日,因名曰海鳌之塔。二塔既成,屹然与白云之山并秀。”

琶洲原称“琵琶洲”,曾是珠江航道中两座酷似琵琶的小沙洲,所以又称“会城水口”。从隋唐始,离琵琶洲不远的扶胥古港就是“通海夷道”的起点满载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这里出发,直抵波斯湾;宋元时期中国瓷器成为畅销货,甚至长沙官窑所出“釉下多彩”,都经扬州转运广州出洋远航外国,这一带江面上更是蕃舶林立,商旅云集;明清时期广州外港迁到离琶洲塔更近的黄埔村,即今黄埔古港;“一口通商”时,琶洲塔下“夷舟蚁泊”,是为广州对外贸易的黄金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十三行衰落,黄埔港也再度迁移。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