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从规划到竣工,这个奇迹工程足足花了30年。
珠江水龙脉汇集了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惠州、珠海、香港、澳门等地方的水流而形成的一条通天巨龙。
按理说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城市会因为这条通天水龙,旺得一发不可收拾,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临近珠江口的众多朝山并不整齐,明显往深圳与香港方向集聚,在珠江口西岸留下了一条缝隙。正是这条缝隙,导致珠江水龙的“出逃”。
虽然这条缝隙通道不算很大,但是对于珠江西部的城市,足以造成严重的打击。面对茫茫大江,气口散漫不聚,中看不中用,珠江口西岸的城市只能望江兴叹。
想要拦截水龙,最有效的人为办法,便是建桥,相当于地理风水局的“关拦"。
在珠江西岸的众多城市里,最需要建桥,同时也最具地理优势的,便是位于出海口且发展缓慢的经济特区珠海。
1983年,香港方面率先提出了建设“伶仃洋大桥”。设想是从珠海金鼎出发,过淇澳岛和内伶仃岛,直达香港屯门,成为连通珠海与香港的最短通道。也就是一开始的伶仃洋大桥老单Y线路。
此方案的好处是:伶仃洋大桥把入海龙提前拦截,并且通过桥梁,把龙气引导到珠海与香港,进而带动珠海和香港的发展。
谁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珠海和香港旁边的中山和深圳两位兄弟,看到修造大桥能够得到“珠江巨龙”的龙气,有意参与进来分一杯羹。
中山和深圳提出在伶仃洋大桥上添加连接点,分别是深圳蛇口、中山南朗,也就是伶仃洋大桥的“老双Y线路"。
这两个点要是连接,不仅仅是把水龙之气引过来这么简单。
珠海和中山的山龙,发脉于中山的五桂山山脉,香港和深圳的山龙,发脉于深圳的梧桐山山脉。
新添加的两个连接点,可以将两条山龙通过桥梁合到一起,从而带动中山和深圳的发展。
回归之后的香港,1998年启用了新的赤腊角机场,1999年公布了迪士尼计划,而新的赤腊角机场和迪士尼都在大屿山上,因此很有必要把龙气和人流引到大屿山。
而老双Y线路在香港的着陆点距离大屿山,需要绕整整一个大圈...
经过屯门去旧机场的方案瞬间成为了鸡肋,旧的桥梁设计跟不上时代变化。
回归后的澳门,需要依靠大陆的带动。大桥的建立,直接撇开澳门打通珠海和香港,澳门自身的发展必将受到影响。
于是再生变数,港方引用了英美顾问公司的报告,认为要到2020年才有建跨海大桥的需求,再加上澳门的背后反对,最终伶仃洋大桥的方案被搁置。
虽然珠海一方于1997年率先动工了淇澳大桥,但似乎变成了一场个人独秀。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伶仃洋大桥在淇澳附近的码头旧貌。
至此,经过一番扯皮和光阴的耗费,2000年前的珠江龙地理博弈暂告一段落,
香港再次提出造桥,最后国家发改委正式确认兴建“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的着陆点分别是珠海、澳门、香港三地。由四座人工岛(珠澳口岸人工岛、西人工岛、东人工岛、香港口岸人工岛),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以及桥梁三部分组成。
港珠澳大桥的方案,不仅把珠江水龙拦截下来了,对精通风水的港方,还隐藏着更高明的一招。
地理风水中有“青龙转案”的说法,简单来说就是青龙方山脉的转弯。
香港借鉴了这一点,促成港珠澳大桥方案,完成了水龙转案的风水格局。大桥锁住水龙的同时,也把水龙引到港湾,带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