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穿越时空的鉴证:华夏文明,唯一由古文物印证的古老文明(十二)【航海】



中国的龙舟很受群众欢迎,是集体项目,每条龙舟划船者众,一般有舵手有鼓手,跟战国水战场面相似,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广东还有专门音乐作品《赛龙夺锦》;西方赛艇项目一般不超过个人,很多没有舵手,甚至有单人划船项目,这其实是独木舟的遗风,历史发展到今天独木舟的印象还那么深刻,侧面反应地中海北岸古代航海水平有多高。

有了船,就有通航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方便通航运输,古人开凿了运河中国运河建设历史悠久,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亦是我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秦始皇时候为了统一岭南,开凿了灵渠,隋炀帝则开通了京杭大运河,连接了东西走向的五大水系,所有这些,遗泽至今。

同时中国也是建造船闸最早的国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灵渠,设置陡门,又称斗门(今名闸门),用以调整斗门前后的水位差,使船舶能在有水位落差的航道上通行。明代徐霞客记载:“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箔””就是陡门用来关闸的竹门。

灵渠上的陡门遗址共有36个。这个数据南宋文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灵渠》中“渠内置陡门三十有六”的记述相符。

而众多河道上的桥梁,一般都有一个或者多个高大的桥洞,既方便排洪,也方便通航,真是一举两得。

古人的船队还远航海外。唐代杨良瑶碑文显示,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四月,杨良瑶作为使臣曾泛舟西洋,出使大食。这次唐代远航比郑和初次下西洋(明永乐三年,1405年),早了整整620年。

与杨良瑶远航相对应的是,法门寺捧真身菩萨双手捧着放置刻有发愿文的鎏金银匾荷叶盘,愿文为:「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庆日记」。

如果没有航海文化的背景,如何会想到“四海无波”的祝愿?

还有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都是在对世界地理有了充分认识才会有的认知,然后这地理认知离不开航海

还有王勃更早的汉高祖,在他的《大风歌》也说到,”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大风

刘邦 〔两汉〕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比汉高祖更早的《山海经》也有海内海外地理,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山海经》是真伪难辨,可现在出土资料证明山海经》很多记载是有根据的。

所有这些,没有航海技术支持,能得出”海内“”海外“的地理认识吗?

至于郑和西洋,前后七次,持续时间三十多年,每次船队规模庞大,舰船两百多艘,人数两万多甚至三万,这里边涉及的后勤供应,人员卫生,安全导航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古代科技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只有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才有能力测绘全世界。在郑和航海所得数据基础上,明代绘出了《坤舆万国全图》。西方的船队,每次不过几百人,能有多少人力测绘?


明代刊本《金言》记载郑和船队规模,三万多人

有人说《坤舆万国全图》是在西方地图资料的基础绘制出来的。可是纵观西方“新航路”以来的历次著名航行路线没有一次是绕行美洲西海岸的,也就是说不可能有美洲西部的海岸线数据,那《坤舆万国全图》南北美洲的准确海岸线从何而来只能说,是郑和他们测绘的结果

直到1642年,西方还没有绕行南北美洲的记录,连绕行都没有,何来测绘,怎能确定美洲西部海岸线?而最迟1608年,《坤舆万国全图》已经绘制完毕了。

测绘地图也是要有传统和积累的。

中国地图绘制,很早就有了,古籍记载大禹时候就有了《禹贡图》,今天已经见不到了,从西周的分封只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黄河长江流域中的大片地方是比较熟识的,应该是有了地图的,比如,晋国卫国拱卫天子燕国在北边防范北狄,鲁国分封在齐国西边,防范太公,曾国分封在南边随枣走廊,刚好可以遏制防范南边的楚国,这不会巧合。周公定都洛阳:“此天下之中,四方贡道里均。”如果不是有测绘数据支持,怎能说出这样的话?还有中国的很多地名,都带有方位词,这些方位到今天看都是准确的,比如东夷,西羌,山东,陕西,西岐,河东河西,····这都是测绘的结果,同样的地名,在地中海沿岸就很少,近东中东远东这些名词出现,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

从现存的实物看,中国的古地图有一个从小到大的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目前最早的放马滩战国地图,描绘的是方圆几十里的地理环境情况,共标地名28处,山名2处,水名8处,谷名4处,关隘6处,亭形符号1处。除用粗细、直曲不同的线条表示河流、道路、山系轮廓外,还用方框圈围重要居民点的名称,并使用一些具有特定意义形象符号,初步形成了一套图例规则

战国中山王兆域图,开始标注有比例尺,是建筑规划图。

马王堆西汉地图,有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三种,内容更丰富了,地形图所表现区域也更大,已经有等高线,驻军图比例尺大致是八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左右,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

魏晋时期的裴秀提出了制图时应遵守的几条基本原则,即“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分率就是比例尺,即确定面积和长宽的比例;准望就是方位,即校正地图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道里就是距离,即道路的里程;高下、方邪、迂直指的大体就是比较和校正不同地形引起距离偏差。这六项原则一直为后世地图测绘者所沿袭。

隋唐时期出现了以文字为主、地图为辅的地理书——图经;对各级行政区的图经编纂和地图绘制唐朝政府已有明确的规定。以州府为单位绘制地图每三年要上报一次,兵部设有专门管理全国地图官员——职方郎,在州府地图基础上,朝廷定期绘制全国地图。这一时期地图学家贾耽和他的《海内华夷图》也可参见古代的人是如何绘制地图的?

宋朝已经开始普遍使用水平」、「望尺」「干尺」来测量高差。由于战事不断,五代到宋时期军事地形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宋朝规定每逢闰年上报一次各州的地图城市特别是首都地图绘制也一直受到重视。印刷技术发展,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幅印刷地图,杨甲的《六经图》。

南宋的《禹迹图》上所绘的海岸线与20世纪的海岸线十分接近,河流的标示同样与今天几乎相同。可见古人的测绘精度有多么高。

明代洪武年间的《大明混一图》描绘了非洲的大致轮廓,可知那时人们的视野。

到了《坤舆万国全图》的时候,在郑和七次下西洋、几十年间数以万计的人员的测绘资料的基础上,终于可以制作出七大洲五大洋的在当时来说是相当精准的地图,当然,还有五大洲上的政区图。

反观地中海沿岸,古希腊地图一出手就是三大洲的范围,这未免太厉害了吧?他们的积累发展在哪里?

天水放马滩战国地图

马王堆地形图经过专家验证,是实测地图,比例尺为1:180000,它的出土使人知道裴秀说“魏晋以前地图不精准”的观点不准确的。

马王堆西汉《地形图》的复原图,有人标出了相关地名,其中道县、沱江、码市、水口、连州、蓝山是现代地名,其余为西汉初的县名。可以看出此图的中心就是江华县。而最下面的半月形就是珠江汇流的南海

元明时期确立的北京中轴线,北至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这样的超视距测绘没有高深的技术积累怎能做到?这也侧面证明大明时期中华民族有测绘世界能力

看看这面这几幅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欧洲绘制世界地图可知准确程度比不上《坤舆万国全图》,如果《坤图》真是利玛窦拿来欧洲测绘资料绘制的,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1626 年,加州还是画成



1626 年,加州还是画成岛,北美西边是糊涂账


1700-1720年的

1714 年的

顺便看看麦哲伦航线的蹊跷

麦哲伦的“航线图”,一般版本是第一张,第二张第一次见。

即使是第一张,也是很怪异的,它好像故意绕开了一些著名的陆地,比如新西兰澳大利亚,巴布新几内亚,甚至觉得它也在绕开中国,这在第二张图中特别明显,连日本都去到了就是不到中国,这是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澳洲新西兰是英国人去的时候发现的(麦哲伦他们却没有发现),去到中国中国有详细的历史记载,不好编不好骗,所以,只好憋屈地绕开大陆地只去无名的小岛了,为什么去菲律宾?菲律宾确确实实是西班牙的实控殖民地,怎么说都可以

在《马可波罗游记》的描绘之下,大航海时代欧洲中国天堂哥伦布想去中国不得,麦哲伦千辛万苦来到中国门口却绕道而去,是不是有别的苦衷?

还有洋流的问题

洋流和风向对航行是影响很大的,尤其是大航海时代的帆船。这里有个说法讲到大西洋的西风带西风很强,让欧洲人横渡大西洋的雄心一次次受挫,甚至哥伦布也是掌握了洋流的情况下折而向南到非洲才往西走,最终才到达加勒比。(这个说法更难自圆其说,因为,哥伦布得到的洋流信息是谁提供的呢?肯定过来才能提供。当然,书本的说法不是这一种,问题是,按照书本的说法哥伦布一样要解决洋流和西风的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这个图中哥伦布的航线,跟常见的又不一样了

还有麦哲伦,他的航线一过了南美洲就要面对直到今天还让海员胆战心惊的咆哮的西风带,他要逆向行船,怎么就会有“太平”洋的感觉?在横渡印度洋的时候,又选择了跟西澳大利亚寒流逆向而行的航线,会增加多少困难

麦哲伦船队选择了跟西澳大利亚寒流逆向而行的航线,增加困难不说,贴着澳大利亚航行半圈,却没有发现澳洲,把发明权留给了英国人。这是什么精神

坏血病的资料可知,麦哲伦船队要完成环球航行尤其是横穿太平洋是多么的难:

1519年—1521年麦哲伦船队两百多的水手只有18人完成了环球航行。

1740年,英国派出了由海军上将乔治·安森率领的由6艘战舰、2000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舰队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1744年,当舰队归港时,原本应是6艘的舰队只回来了一艘,即旗舰百夫卡号。船员也只剩下几百名水手,这些幸存者们也都是一副羸弱、疲惫的模样,他们脸上布满疤痕、脸色发青,甚至嘴角溃烂,神形可怖。一千多名水手坏血病夺去性命。

18世纪70年代,英国海军军官詹姆斯·库克南下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在长达数年的航行中,由于他采用了林德医生防治坏血病的措施(在船上供应做了防腐处理浓缩柠檬汁或者其它柑橘类食物,并作为水手规定饮食),结果船上无一人因坏血病倒下。英国海军部最终采纳了林德的方案,将柠檬列为英国海军的常备食物,使得坏血病从此不再可怕。

1912年,人类发现维生素C,因而彻底战胜了坏血病。

坏血病的印记在西方印象极深,大力水手秘方就是吃菠菜)动画就是这个深痛记忆的折射。

美国人写的小说《幕府将军》则描摹了坏血病等问题欧洲海员的威胁:


中国饮食文化繁荣发达,荤素搭配均衡合理,每次出航前都要在船上搭载相当数量的绿茶当饮料,而这种茶叶富含维生素C。

并且,中国人还擅长腌制泡菜梅菜,掌握了蔬菜长期保存技术,还会用豆子在船上萌发豆芽食用。南瓜(有众多文物表明,南瓜是本土有的,秦唐宋元都有丰富的文物)冬瓜等瓜菜类食物,富含维生素,易于长期保存,是船上食物的佳选。

所有这些,使得中国古代航海船员安然地避免坏血病的困扰



四个有南瓜纹的元青花不知说南瓜是南美引进的作何感想。

瓜瓞绵延寓意子孙昌盛,是美好的祝愿,所以古人喜欢用南瓜来做花纹。

更早的唐代,已经有唐三彩南瓜



宋元时期一组南瓜造型器

真相是什么?南瓜方便存放,是航海的优质食物,郑和船队把它们带到了美洲,教会了美洲人种植(这样,也方便下次船队来时补充食物),欧洲来到之后就误以为是美洲原产,甚至明知道真相不会说了。

顺便简单说说花生。

现在的资料还说,花生是明朝引进

新石器时代的花生

汉阳陵发现2100年前花生(图)-搜狐文化频道


图中为已经完全碳化的疑似花生,在经过10多年多学科专家研究分析后,证实这些疑似花生确实为花生。


  本报讯花生一般被认为是16世纪才从南美洲传引到中国的,但考古人员从汉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农作物里竟发现有花生,这一事实经专家近期最终确认,被称作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花生。这一发现把我国花生出现历史提前了约1600年。


万历年间《食物辑要》有南瓜花生,清楚听它们的药性:

有了这么多的证据,有专家还说花生问题“说不清”


欧美有一个很特别的体质就是花生过敏:“很多西方国家(比如说英国美国欧洲和澳洲、新西兰等国)有一种致命的过敏:花生过敏。绝大部分人对花生不会过敏,或者食用后只有轻微的不适。但花生也会令一些人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花生过敏通常在儿童时期引发,并伴随终生。对花生过敏的人,哪怕是吃下极为微量的花生或花生油,甚至因嗅觉都会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据医学统计,花生过敏也是食物过敏中导致死亡人数最高的一种。花生过敏反应因其潜在的危险性、长期性以及不断增加的发病率而日益受到重视。”

如果是花生是欧洲人传过来的,为何欧洲人那么多人花生过敏甚至会出人命中国却很少呢?按理欧洲接触花生比中国人还早啊,所以,中国人很少花生过敏,应该就是因为本土生长的东西接触已经很久了适应了的缘故。


欧洲的远洋航行起步很晚,最初的表现很稚嫩,技术很落后,“1471年,瑟罗·达·科斯塔(SoeirodaCosta)勘察了黄金海岸、科特迪瓦,并穿越了赤道,这之后风向改变引起了恐慌。从那时起,水手们通过在沿岸设置标记来测量他们的航程。”

---就这样的水平,100年后的1570年,能测绘出《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了吗?

退一万步,就算整个欧洲力量起来不能绘制出《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而事实上,欧洲各国地图资料是极度保密的,不可能共享,世纪的小说《幕府将军》,对十七世纪的描写,可见当时人对航海图的重视

资料说古埃及五千年前就有帆船,从壁画资料看,至少四千年前的埃及帆船就很具规模,大约相当于宋代的帆船了:

“古埃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质花瓶所描绘的方帆船将其风帆出现的年代推溯到公元前3100年,因此目前普遍认为埃及世界上最早出现风帆的国家。公元前2494年-前2345年沙胡·拉老墓葬神殿中的埃及海船浮雕被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海船浮雕画,画里面的海船就是风帆船。”

埃及战船想象图中有瞭望斗,我们看看望斗的历史

从这个资料看,古希腊的海军真是鸭梨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没有船舵怎样保证方向?那些可以装载几千人的“古希腊航母”怎样划船才能如意前行

唐代阿拉伯沉船黑石号表明阿拉伯的海船用绳子缝合加固,其质量中国的榫卯加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问题来了,之前的地中海沿岸包括埃及希腊罗马他们的船是用什么技术缝合加固的?

“黑石号船体保存基本完整,采用绳索缝合捆扎船体,从结构看是一艘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

“根据水下调查的情况得知,缝合船壳板的绳子已经朽烂,整个船体呈170度摊开,左舷船壳已经完全坍塌而在海床上展开。几乎大半个船身都是完整的,首柱、龙骨、舱底板、肋骨等部件都能看到部分船体被珊瑚礁和石灰结核团所掩埋,但没有桅杆、帆和索具。现场还发现有一个铁木结构的锚,舱底板上还有大约总重10吨的铅锭。线索虽然不完整,但可以判断这是一艘古代阿拉伯的缝合木船。历史资料表明,当时的阿拉伯船只通常没有甲板。“黑石号”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船壳板之间的接缝被涂上了作为密封剂的一层石灰腻子,以石灰腻子对船壳板上缝合绳穿过的圆孔进行密封。这种暗灰色的腻子用白垩粉混合了融化的树脂和鱼油。船壳板、板缝内外的填料和捆扎的绳索也全部涂上鱼油,以保护全部结构并使得填料在吸饱鱼油后可以真正起到密封作用。水线以下涂上了一层石灰粉加上山羊脂肪混合而成的防护层来阻止海洋生物的附着。”

黑石号复原图局部

资料说西方用舵的最早记载在1180年,,难怪所谓的“大航海”、“新航路开辟”一路磕磕碰碰的,实在是没有多少经验啊。

东西方航船技术对比看看才是真正的航海民族

“古希腊”的大船

船舵:东汉陶船已经有了舵,而使用船舵技术的最早记录在西方是在1180年。

公元一世制作的以精密吊轴舵(使舵在浅水中能被提起)为模型的中国陶器已经存在。早期舵技术(约公元100年)中还包括更易使用平衡舵(部分舵叶在舵位之前),直到1843年才首先被英国采用 -- 差不多是1700年以后了。

另一个航海技术,开孔舵,在13世纪时已普遍在中国船只上采用而直到1901年才被引入到西方。开孔舵叶上的开孔不影响方向但令船舵更易操作。后来这一创新使欧洲鱼雷艇可以在高速(约30海里)航行的情况下还得以使用船舵。

东汉有舵陶船

开孔舵,方便操作又不影响舵的强度,

看看,这些抗击风浪增加航船稳定性的航船技术西方什么时候才有?

中插板和披水板

广船上有一种装置,叫做“中插板”(红色圆圈处)。“中插板”又称“底插水板”,它是航海木帆船的一种辅助装置。当船使风产生横向力时,可以将插板降到船底以下,增加阻力,从而减少船舶的横向漂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抗漂作用

使用的中插板和北方沙船的披水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木帆船的驶风辅助的工具。中插板处于主桅前的中纵位上,而披水板置于靠近桅处的两舷侧,两者稍有不同。中插板除能抗漂外,由于它的存在有利于减小船舶的横向摇摆幅度,一举二得。

而北方的披水板早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唐代李筌《太白阴经》中称浮板。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称腰风舵。

中插板

披水板

沙船因其船型底平、宽扁极易漂移所以普遍使用披水板。披水板是不等边长方形的硬杂木厚板,上窄下略宽,长度与船宽约相等。平时悬挂在船 中部两舷侧各一块,一般用拉索升降。驶偏风时,将下风舷的一块提放到水中,以减小或阻止船体横向漂移,增加船的航向稳定

木帆船利用各种风向驶风航行的操作要领主要是,操纵帆角索,适当地变换帆角,借以最有效地利用风力,同时操舵和下披水板等配合顺风不下披水板)。在驶逆风和风角为135°以上的斜逆风时必须打戗驶风。

所谓打戗是木帆船逆风扬帆行驶的一种操纵技术。木帆船在135°以上的斜逆风中驶风时,顺航向取曲折航线,以减小风角,尽可能利用风力前进。“戗”即斜行之意。

打戗的操作方法大体是船头向左或向右偏斜前进,使用最有利的帆角,并略推下风舵和放下风舷披水板:当航行到一定距离或近航道边缘时,快速地加大下风舵角,挂有头帆的并放松头帆脚索,使船以大角度迎风转到另一方向斜行,下风舷与上风舷互易,帆也随着迎风面的变化自然转脚。转向后帆将受风时,要回到正舵以阻挡转向中的惯性;帆已受风后,收紧头帆脚索,再略推下风舵,并放下风舷披水板,收起另一舷披水板。

就是这样反复曲折前进。打戗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驾长须有比校丰富的航行经验,全体船工要很好地分工协作,各帆和披水板都要有专人操纵

北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有“然风有八面,唯当头风不可行”明确记载。表明最迟在北宋时期中国不会航驶当头风,只好逆(风)来忍受了。

北宋时船帆“当头风不可行”的问题直到明代才得以解决。成书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由茅元仪撰的《武备志》记有“沙船能调戗使斗风”,这是驶当头技术的最早记载

《天工开物卷第十八·珠玉》记载古人航船对付漩涡方法:“凡采珠舶,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多载草荐于上。经过水漩,则掷荐投之,舟乃无恙。”

就是用一种编织的草荐子,投放于漩涡之中,改变或者干扰水流,从而化掉旋涡,由此可见古人丰富的海上经验,这侧面说明中国航海传统文化深厚,并非什么单纯的“陆上民族不懂航海)”,相反,西方有这样的经验做法吗?

没有历法,就难以积累海潮经验,出海的风险翻倍增加还有一点,西方就算引进了历法,也只是阳历,不是阴历,是没有初一十五的记录的:

@渠州愚民 王小龍:

渤海 烟台 渔民 作业 指南

没有初一、十五的计时 习俗,西欧的破船 到处 闯浪,报废率 直线上升

番夷 写不出《西欧列国志.舟车志》, 各种 讲故事,天才神话历史是 群众创造的。

我以前在渤海干过 半个月的 航海,最长航行距离 到达 中国朝鲜半岛的 中线,船长把 大渔网 跟 丢了 ,我们的大猎船(约15米 长) 在 大浪大涌里 茫然 追寻,以极限往深海去,差点就交代在 蓬莱海上了 ,浪高过丈。

这是打渔小分队(一条 中型的大猎船,干活到 大雪 节气,能在海上折腾三五天;两条小船,拖网 捕虾蟹) 船长的 笔记字迹不是我们 读书人的 书风。

一阵海风或大涌大浪 没扛住,就可以报销 一条船 (涌 与 浪 是 两码事)。

所以,神州欧洲,那个地方才是航海民族家乡不是明白了吗?

补充一些关于《坤舆万国全图》的资料:

【1】

《坤舆万国全图》中国的周边,包括南亚,标注的小岛屿无数,说明中国对周边很熟识,是名副其实的海上主人历史书说郑和他们没有到达马达加斯加,也就是说,马达加斯加的情况我们没有,要来自利玛窦。可是马达加斯加周边标注海岛十一个,欧洲沿岸,标注的类似马达加斯加周边小岛大小不到三十个。为什么欧洲人对自己周边的情况不如万里之外的马达加斯加?这会是欧洲人提供的资料吗?正常情况应该欧洲详尽马达加斯加简略才对的吗?

反过来看明白了,中国人测绘的资料,肯定是周边的很舒适很详细,离中国越远,就越简略了,至于马达加斯加,是印度洋航线重要一站,所以花了很多心思测绘,而至今,马达加斯加还有很多中国化的人和传统

马达加斯加,周边标注大的海岛十一个,

欧洲沿岸,标注的类似马达加斯加周边小岛大小不到三十个

马达加斯加的稻田,你能想象是非洲吗?

【2】这是为什么呢???

  坤舆万国全图的资料有两说,一说是李兆良教授主张的郑和船队测量所得由中国独立自主完成;一种是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带来欧洲测量结果(为主)加上中国原有资料(为辅)合作完成

  看看相关资料:

郑和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

★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

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2年)

1299年,土耳其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土耳其国家的雏形。

13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1326~1360在位)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之大部分地区。于1331年,打伤了拜占庭帝国皇帝,并攻占了尼西亚城,并迁都于此。

···

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军大败土耳其军,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庭帝国,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巴耶塞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土耳其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在欧洲扩张

 土耳其君主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征战时丧失的领土。

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尔纳战役打退了欧洲基督教王国的反扑。

1453年,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鏖战53天,终于5月29日攻克,并迁都于此,拜占庭帝国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意为"上城去"。

······

 现在史料中1451-1481年的奥斯曼。如果是郑和船队的资料,《坤舆万国全图》应该有标注,最有可能就是这个规模这个位置的,横跨欧亚的“初级”奥斯曼,可是事实没有

现在史料中1520年的奥斯曼。如果利玛窦(1583年来华)带来资料说属实,《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标注应该是包括图中的范围,“中级”的奥斯曼,可是《坤舆万国全图》中相应的位置是众多的国家没有奥斯曼影子

1774年的奥斯曼,“超级的奥斯曼”。《坤舆万国全图》已有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如果莫卧儿史料属实,这个时期奥斯曼应该可能是“超级的奥斯曼”,可是,《坤舆万国全图》中相应的地方是更多的国家

 结论就是,《坤舆万国全图》采用了利玛窦、欧洲的资料一说不靠谱,奥斯曼历史资料注水了,莫卧儿历史资料也注水了。

【3】

新航路的那些“航海家”们的航线,能提供多少有数据与《坤舆万国全图》?

所谓新航路开辟,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他们加起来的的路线,至少缺少北美太平洋一侧的数据缺少亚欧北美北冰洋沿岸数据还有大海大洋中的众多海岛(不说绕圈,起码要经过过才有初步数据),《坤舆万国全图》的相关数据如何得来?

  利玛窦意大利人,能不能拿到葡萄牙西班牙的迪亚士哥伦布他们的全部资料数据

  迪亚士他们的船队,最多人数不超500人,能担负得起测量各大洲各海岛的重任吗?

  中国自宋元时代起就已经有远洋航行,唐代就已经有测量子午线的实践与技术,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坤舆万国全图》中,西洋大小之分,小西洋印度洋,大西洋即今天大西洋),人数一般在25000人以上,对比那些几百人几十人的船队,谁更有测量大洲大洋的资本实力

  结论就是,《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自力更生独立完成的,没有西方人什么事。

  相关资料: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巴托洛梅乌·迪亚士率领一只由3条船【人数不详】组成的探险队出发目的是沿着非洲西海南下,绕过非洲打开一条通往印度的航路。1488年2月到达好望角;1488年12月,经过16个月的长途航行,迪亚士船队返回了里斯本港。

★1497年7月8日,瓦斯科,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之命,率领四艘船共计140多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启航,踏上了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1497年于5月20日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1499年9月带着剩下一半的船员回到了里斯本。

  达·伽马在1502~1503年和1524年又两次到印度

哥伦布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

  第一次航行始于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船员87人,分乘3艘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10月12日他到达并命名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10月28日到达古巴岛,他误认为就是亚洲大陆。随后他来到西印度群岛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今海地岛),在岛的北岸进行了考察。1493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

  第二次航行始于1493年9月25日,他率船17艘从西班牙加的斯港出发目的是要到他所谓亚洲大陆印度建立永久性殖民统治参加航海的达1500人,其中有王室官员、技师、工匠和士兵等。1494年2月因粮食短缺等原因,大部分船只和人员返回西班牙。他率船3艘【不超三百人】在古巴岛和伊斯帕尼奥拉岛以南水域继续进行探索"印度大陆"的航行。在这次航行中,他的船队先后到达了多米尼加岛、背风群岛的安提瓜岛和维尔京群岛,以及波多黎各岛。1496年6月11日回到西班牙

  第三次航行是1498年5月30日开始的。他率船6艘、船员约200人,由西班牙塞维利亚出发

第四次航行始于1502年5月11日,他率船4艘、船员150人,从加的斯港出发。由于1艘船在同印第安人冲突中被毁,另3艘也先后损坏,哥伦布于1503年6月在牙买加弃船登岸,1504年11月7日返回西班牙

1519年9月20日,在国王的指令下,麦哲伦组织了一支五艘船(有资料说200多人)组成的船队,以特里尼达号为旗舰,另外还有圣安东尼奥号、康塞普逊号、维多利亚号和圣地亚哥号,准备出航。1522年9月6日,只有"维多利亚"号返抵西班牙,终于完成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当"维多利亚"号船返回圣罗卡时,船上只剩下18人了。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数据载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数据载有27000人。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国国国),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西洋行动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数据载有27550人。

【4】

为什么这些美洲特产动物都有古典的中文名?

 这些产自美洲的鸟叫toco,跟中文名鵎鵼读音很相近。鵎鵼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名字,却用来命名美洲的特产鸟类,而英文名称发音跟它又很相近。这就奇怪了,如果是西方先发现的这种鸟,为什么命名会跟中国固有的古代鸟名读音相近呢?真有这样的巧合吗?

  我觉得事实可能就是中国人先发现命名了这种鸟,然后西方就来了个音译。

  为什么不是相反呢?我的答案是:“真有这样的巧合吗?”


      人生即道场,苦乐修行
      【修行书院】一个由修行者自发组织的完全公益性的修行资料共享平台书院常年为您甄选推送传统文化、三教经典中医武道民间秘术宇宙生命等优质修行内容和资料,希望能给予同修一定的启示与帮助

      如果有不足之处,请您及时指正,也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帮我们分享和推广我们的平台文章,让更多的同修看到我们,谢谢

 修行悟道典藏,济世救人良方 

?

 承千年道韵,泽被万代书香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