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黄帝遗篇《金人铭》、《巾几铭》翻译解读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古人是很慎重发表言论的。警惕啊!警惕啊!

无多言,多言多败;
不要多讲话,多讲话多败事;(不要说话,说得越多失败越多。从黄帝时候起就有这种说法人性这个东西真是意思。我们现在常说的“言多必失”,也许就出自这篇文章

无多事,多事多患。
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多祸患。(生命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我们每次多事,都必然招来无穷的麻烦。所以,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其他的时候尽量低调,尽量不张扬。这是老子黄帝告诉我们的。“无多事”就是安分守己,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要管本分之外的事情,因为“多事多患”。)

安乐以戒,无行所悔。
身处安乐之中一定要防备无善行造成灾祸带来的悔恨。(快乐安稳的时候更要警惕不该做的不要做,学会杜绝一些日后会让你后悔的事。)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要说哪里会有什么损伤,它的祸害不断地滋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不要说哪里会有什么危害,它的危害将会越来越大;(在古代中国很多人甚至会因为话语间得罪小人,就招来满门抄斩的灭族之祸。比如晁错,他是汉景帝老师汉景帝信任他,他力谏汉景帝削藩汉景帝也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触怒了诸侯王,给了诸侯造反的借口。本来这也不至于让晁错被汉景帝腰斩,但晁错偏偏想借诸侯造反时机收拾政敌袁盎,还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下属结果有人给袁盎通风报信,袁盎就先下手为强,怂恿汉景帝杀掉晁错,以便兵不血刃地平定战乱,而汉景帝竟然也听了。于是晁错就被腰斩了。 

 但诸侯没有因为晁错的被杀而收兵,这说明晁错削藩建议没有错,诸侯王确实有造反之心。所以,晁错的被杀不是因为他给国家来了灾难而是因为他多管闲事和多说话。在他被杀的十几天前,他的父亲就专门来找他谈话,叫他再也不要得罪那些诸侯王了,否则,刘家的江山安宁了,晁家却危险了,搞不好还会被灭族的,但他就是不听。他的父亲不想看到出事,更不想看到整个家族都被他连累,于是一回家就服毒自杀了。晁错之所以这么坚决,完全是为了辅佐汉景帝,但汉景帝不会因为爱一个人不爱江山,就把他杀了。虽然作为帝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是让人非常遗憾。后来,汉景帝还变相弄死了平定七国之乱的老将周亚夫,所以,虽然汉景帝国家治理得很好,但作为个体的人来说,他的心中有一种非常残酷阴冷的东西不过,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他自己,也跟当时的那种文化关系。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为了铲除潜在的威胁,几乎所有统治都会这样。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都非常可怕,它会放大人性中自私自利的部分,让人性变得扭曲。很多人说了不该说的话之后,都招来了吉祥后果。这就是“勿谓何伤”,不要觉得不会受到伤害,“其祸将长”,其实祸患已经形成了。所以,既不要说话,也不要多管闲事。  另一个启示就是不要招惹小人,如果你得罪小人,他开始找你麻烦,你就会永远不得安稳。我们不说别的,有时候说话注意,或者行为上过火了一些,甚至只是因为笑了一下,小人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语言很重要。

郭子仪在这方面就很注意。他平定安史之乱后找了很多年轻女人,整天跟这些年轻女人一起吃喝玩乐,享受生活。但有一天,一个叫卢杞的人来见他,他马上叫所有女人都回避。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卢杞是个小人,非常聪明容易记仇,而且他长得很丑,女人见到肯定会笑,不管哪个女孩子一笑,他就会把仇记在我的身上,将来就会给我招致灭门之祸。郭子仪说的对不对?对。他对卢杞的心理把握得很准,卢杞确实是这样的人。郑詹经常趁他睡觉去见另一个宰相张镒,他就设计把郑詹杀了。很多跟他不和,或者不喜欢他、跟他政见不同的大臣都被他收拾了,包括个性刚直的颜真卿,有些大臣甚至被他灭族。但郭子仪和他的家族却非常安全,因为他一直很小心


 所以,郭子仪很有智慧。实际上,他的花天酒地也是因为有智慧,他不是真的好色。他平定安史之乱立了大功,声望很高,如果这时候他做道德楷模皇帝就会怀疑他,担心他跟自己抢风头。于是他就花天酒地,整天搂着漂亮姑娘卿卿我我,皇帝一看沉迷酒色没有大志,就不会害他。那个时代就是这样。不过,即使到了和平年代,我们还是要少说话,尽量低调,亲人之间也不要说话。如果对亲人说了不该说的话,照样会招致祸害

黄帝人性的把握非常准确,真是了不起。不过西方人也许会觉得中国人很奇怪,为什么一直让人少说话,他们西方人不是这样,他们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要张扬自己的个性,要展示自己,因为西方社会不会迫害张扬的人——其实不定。西方社会照样把耶稣送上了十字架,把苏格拉底判了死刑,把布鲁诺烧死了。因此,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只要人类就是这样,就要遵循黄帝老子总结出的这些规律,因为人性是不分民族、血统和地域的。)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家语》无此二句)
不要说哪里会有什么残害,它的祸患已经慢慢形成。(许多时候,人的祸患都是言语招来的。好几年前,你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刺激了某个小人,当时的不愉快就会一直埋在他的心里,他会永远盯着你,看你什么时候出错,一旦你出错了,被他抓住了把柄,他就会趁机报复你,让你万劫不复。所有大的祸患,都源于小人。因为得罪小人容易了,就是几句话的事。你不可能夺他的财产,但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刺伤他的心。如果你伤害的人是君子,他就算多么疼痛也不会加害你,而且不会永远记住你对他的伤害,但小人不是这样,小人放不下,也过不去,这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古人提醒我们,要“敬小人如敬父母”。)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家语》作“勿谓不闻,神将伺人”)
不要没有人会听到,上天会在暗中窥视人类。(中国有一句老话是“举头三尺有神明”,跟“天妖伺人”的意思非常相近。祖宗认为,就算你只是在自言自语,也不要觉得别人听不见永远记住,人在做,天在看。你看不见存在永远在身旁监督着你。书上有很多这种故事,我也有很多类似的经验。所以,不但不能说别人的坏话,连自言自语也要小心。这就是儒家所说的慎独。儒家要求我们在没人时候也要恭敬、自律,就像有人在监督你一样,要常保一颗恭敬之心。类似于儒家所说的“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儒家基本功课。)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小小的火苗不及时扑灭,不久熊熊的大火就将会象决口的黄河一样。(最初的一点贪心如果不及时扑灭,还在它的诱惑下做出了不好的行为,这点恶行就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形成罪恶的大火,吞噬你的人生过去有很多气功师死于非命,就是因为他们夸下海口,说三道四,介入不该介入的纠纷,说话小心,还展示自己的神通,各种原因结合在一起招致诸多的嫉妒和不吉祥最后他们的人生——甚至生命——就整个摧毁了。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一点点负面的小火苗,不要觉得随口说一句话也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有些人就是因为太随便,不懂得藏,才会招来很多负面的东西。有时,你一辈子只张扬那么一次,也会给人生种下致命的恶因。)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
细小的溪流没有阻塞,最终将汇成江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一个小小的蚁穴就能毁掉千里长的大坝,何况流水呢?蚁穴也好,细流也好,代表了什么?还是代表说话。大部分人都差不多,基本上做不了什么坏事,因为有法律约束很多人有的不是明显的恶行,而是不好的念头只要不用语言把它表露出来,就没关系没人在乎你的念头,也没人知道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就连释迦牟尼,成道前也一定有坏念头,否则他是不会修道的。所以,念头只要不说出口,不让它变成事实行为,就不要紧。你一旦说出口就不一样了。)

绵绵不绝,将成网罗;
微小的东西如能连续增加,将来也可能成为一张大网。(说话太多,滔滔不绝语言就会像渔网那样罩住你。最后,为了消除这些语言带来祸患,你又要说更多的话,越说越多,越说越乱,你闯的祸可能就会越多。尤其是谎言,如果你说了一次谎,为了圆谎,你可能不断地说谎,最后越说越乱,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自己把自己给套进去了,言多必失。小时候,妈妈就叫不要说话,她说:“少说话威信高,多说话惹人骂。”沉默是金。很多时候,无论你多么善辩,都不如不辩。佛陀也说过,“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细小的恶苗不及时拔掉,将来只有用斧头来清除。(这个“小树苗”也可以理解说话引起祸患,从一开始就要把言语的祸患消除其实祖宗很早就说过“口不臧否人物”——这是《晋书·阮籍传》中对阮籍的表述。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从来不非议别人。当时,司马昭刚刚取代了曹魏政权很多人对他都非常不满,老是对他明讥暗讽,结果一个个都被司马收拾了。最典型的就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他无论言谈还是行为,都不对新政权妥协最后就被杀头了。阮籍跟嵇康不一样,他虽然行为怪异,但嘴巴很牢,从不胡乱说话,哪怕喝醉了酒,也有很强的控制力。当时,他在文士中的影响很大,司马昭想跟他联姻,拉拢人心,但他既不同意也不拒绝,只管每天大醉,让媒人搭不上话,最后司马昭就只能不了了之。这也是“非暴力不合作”——我不跟你对抗,但我也不跟你合作,我连话都不说,这样你就抓不住我的把柄,拿我没办法

后来,我们看了他写的那些优美的咏怀诗,才发现他的内心很苦闷,但不管怎么苦闷,他都不说,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名节。我所说的不说,就是评论别人——如果你即使说了想说的话,也改变不了什么,只会给自己招致祸患,就不要评论。因为,不仅批评会招人怨恨,赞美也会得罪人。就像我前面说过的,你赞美一个人就会得罪所有你没有美的人。所以,少说话,包括赞美。)

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家语》作“诚能慎之,福之根也”)
不能言行上加以谨慎检点,这是祸患的根。(倘能在言行上加以谨慎检点,这才是培植幸福根基。)

曰是何伤,祸之门也。(“曰”《家语》作“口”,当从之)
到处乱讲话,那简直就象走到灾祸的门口,而不自知(大家一定要明白,话一旦说出口,就不是你自己的想法了,它会影响别人,甚至影响社会。如果你的话是负面的,而且你的影响力很大,就会慢慢形成一种不好的社会风气。所以,有些话不在于你说的对不对,而在于它会产生什么样社会影响文章也是一样。所以,政治家一般会特别注重自己的语言,不多说,不该说的尤其不要说。)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凶暴、强横的人是没有结果的,争强好胜的人最终将碰到敌手

(这个观点几乎和老子观点是一样的,而《金人铭》的年代比老子更早,所以,老子的一些观点要么来自《金人铭》,要么来自更早的人类智慧。)

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家语》作“盗憎主人,民怨其上”)
包藏盗心的歹人无不嫉妒拥有财富主人人民有怨恨往往归咎于君上。

君子天下不可盖也
古代贤明的君主知道普天之下谁都不愿别人处在自己上边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也是这个原因。一旦你比周围的所有人都强大那么所有人都会不舒服,觉得你凭什么比我强?最后,谁都想灭了你。人性就是这样。)

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
所以能礼贤下士,屈己而尊人,最终得到人们的爱戴和仰慕。黄帝洞察这一切心理,确实太厉害了——君王自称“孤”“寡”,也是这个原因,他谦虚一点,大臣才会喜欢他,才愿意辅佐他,因为大臣也是人,面对君王时,同样会有人的心理,也同样会犯人毛病。)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常常保持柔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面的人,就没有人能超越你了。
(最低调、最守弱、最和气、最不起眼的人,往往最能做事,因为大家都不嫉妒她。你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这一点)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趋”《家语》作“取”)
人常争名逐利,我独守此此道。
(这是黄帝看法黄帝成功在于这一点,他绝不是偶然得到成功的。他的德行很好。直到今天,我们还会称呼自己是“炎黄子孙”,就是因为大家都敬佩黄帝,为自己有一个这样的祖宗感到自豪。)

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前句《家语》作“人皆惑之”,“从”作“徙”)
人们沉迷迷雾,我却独自坚信不移。众人怀疑我的做法怀疑这样不对,但我守住我的,不听他们的。你们认为我不好,我就不好;你们认为我不对,我就不对;你们认为我糊涂,我就糊涂。虽然不跟你们对抗,但我也不会被你们干扰,我会一直守住自己该守候的。)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后句《家语》作“不示人技”)
智慧深藏内心显露炫耀,不与人争高下(我的智慧自己知道,但不会让你知道。这就是君子藏器于身”。君子要把自己的特长也罢,绝技也罢,过人之处也罢,都深深地藏在自己心中,等到合适的时机才用它们,没有合适的时机不用永远不跟人比试,永远不跟人较劲,而且是内心深处不跟人比较。)

我虽尊高,人莫害我。
我虽处在尊贵的高位,人们也都不能伤害我。(因为不和人比较,把自己的优势隐藏起来,虽然自己内心高贵又有智慧,但别人不知道。因此,大家都觉得很舒服,也不会有人嫉妒你和迫害你。)

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
江河山谷,能以宽大的胸怀容纳百川,是因为处在低下的地位长江大河容纳百川,能容纳种种水流是因为它低下——黄帝讲的一切都很像谋略,很像是一种对付别人的手段技巧其实不是,它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真实状态,也就是个人修养君子德行,而不是掩饰自己的策略。所以,它是本体智慧妙用,而不是技术黄帝强调也是道体,而不是一些世俗的东西。这一句将这个特点体现得特别明显。)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悠远,无亲无私,人们的所有无来自它的恩赐。天道、大自然不会亲近谁的,但它会将美好的东西都给予善人所谓善人就是达到上面那些标准,不与人争、低调、谦卑、少言的人。所以,天道是公正的。)

戒之哉!戒之哉!
一定要时刻警惕一定要时刻警惕

这句话特别感人,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苦口婆心的老者形象。这个老者已经行将就木了,但他还有很多东西想留给后人希望别人能幸福顺利,免去一些不必要的灾难。他告诉我们,无论内心多么强大,多么坚韧,都要学会和光同尘,藏器于身,不要卖弄,也不要对抗,将所有精力用于完善自己、成就自己。这就是黄帝老子给我们的启发。)孔子家语》中专门记录了《金人铭》,说明孔子重视这篇文章,甚至把它作为一种家传文化教育子女弟子,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

黄帝把这么好的东西刻在金人背后,希望它能留下来,能让后人看到,这份心意让人觉得非常温馨,但也让人感慨和遗憾。因为,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将这些智慧融入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单纯地求知。幸好其中有一个老子,幸好老子留下了《道德经》,这或许也可以算是《金人铭》的另一种传承

                 巾几铭
                      
“巾”是远古的官员制服。“几”是机的本字,机关的意思

《巾几铭》云:“毋翕弱,毋俷惪,毋违同,毋敖礼,毋谋非惪,毋犯非义。”
不要欺凌弱小,不要败坏道德不要违背承诺,不要轻视礼节,不要谋求不道德的事,不要触犯不义的事。

《巾几铭》云:“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心,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
没有取不足以补有余般挖掘沟壑中的土来运往山顶的道理没有放弃根本原则而去重视细枝末节的道理。当自己的势力如日中天之时,就一定要统一思想,来一次大扫除,对于顽固的反动势力,该杀的必杀,该砍的必砍。如果在自己的势力最强大的时候进行这种大扫除,就叫做错过了天时。

操刀不割,是谓失利;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
如果该杀的不杀,就叫做失去了有利的机会。如果该砍的不砍,就会养虎为患。涓涓的细流如果不阻塞住,将会形成江河之势。星星的小火如果不扑灭,形成了熊熊大火时,能有什么办法?杂树初生时如果不去除,就只能费力地使用斧子来砍伐了。

             《巾几铭考证
①东汉李尤《几铭叙》称:“昔黄帝轩辕仁智,恐事之有阙,作几之法。”
②《帝王世纪》
黄帝《巾几铭》曰:予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及夕。兢兢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黄帝作舆几之箴以警晏安,作金几之铭以戒逸欲。
北宋前期成书的《云笈七签》
帝作巾几之法以著经,黄帝中通理,黄帝史谓之坟,坟、大也。孔安国曰:遭秦焚之,不可闻也。
南宋罗泌。
故作巾几之铭曰:毋弇弱,毋俷德,毋违同,毋敖礼,毋谋非德,毋犯非义。
又著瑞书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乃命史甲作戒,盘盂笾豆奁镜剑履舆席巾杖户牖弓矛,一著铭诗,以弥缝其阙。凡二十六,昔周公诵之于成王,并见《大戴礼》。蔡邕《铭论》云:黄帝有巾几之铭,孔甲有盘盂之戒。《汉志》有孔甲《盘盂》三十六,《太平御览》以为孔甲,非。
⑤《左传·定公四年》:反自召陵,郑子大叔未至而卒。晋赵简子为之临,甚哀,曰:“黄父之会,夫子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史记·三王世家》:毋作怨,毋俷德,毋乃废备。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阅 读 导 览

修道   经典   数术   五行    易经   周易略解   紫微斗数   解梦   星象   天文   出马   河图洛书   特异功能   《放下集》  风水   阳宅   因果   轮回   术法    占卜   择日   命理   手相   六爻   起名   相术   测字   功法   打坐   吐纳   手印   睡觉    站桩   武术  禅修  导引术    念力   炁   文化  儒家   道教   佛教   全真教   中医   养生   中药   食疗   经络   穴位   艾灸   道医   望诊   科学   宇宙咒语评论   职场   财经   画道   教育    扫黑除恶    民俗   节日   香道   云游天下  宗族   神祇   菩萨   道祖  三皇五帝   文昌帝君   太岁   人物  孙武   庄子   阳明   王重阳   李阳波   鲁班   邵雍   张三丰   孙思邈   李可   张至顺   鬼谷子   张仲景   倪海厦    虚云  南怀瑾   法器   符箓   罗盘   揭秘   厌胜   符咒   连山  谶语   觉醒   通关文》预言   灵魂   解惑   禁忌  讲述   反诈防骗  《格异录》   修身   处世   姻缘   社交  齐家  孝道   感悟   读书   历史



      人生即道场,苦乐修行
      【修行书院】是一个由修行者自发组织的完全公益性的修行资料共享平台书院常年为您甄选推送传统文化、三教经典中医武道民间秘术宇宙生命等优质修行内容和资料,希望能给予同修一定的启示与帮助

      如果有不足之处,请您及时指正,也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帮我们分享和推广我们的平台文章,让更多的同修看到我们,谢谢

 修行悟道典藏,济世救人良方 

?

 承千年道韵,泽被万代书香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