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鬼谷子#修心
一个人的发型改变了,他给人的感觉就有可能会改变。一个平时不化妆的人化妆了,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或者穿着打扮比以前得体了,也会让人觉得有气质!这些外在的形象都可以通过形体的修炼,通过色彩的搭配,通过服装的搭配进行提升。这种外在的,是可以通过学习进行提升的。
但神采最主要的是由内到外的流露。是一个人的言语、行动,随时飘逸着一种令人难以形容的风采,无形中具有一种力量。最重要的是身体内在各个器官要健康协调。“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精神重在身体的调理、保养,使五脏六腑达到调和。
《鬼谷子》说:“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 五龙就是“五气”。为什么鬼谷子不直接说五气,而说五龙呢?陶宏景说是因为取其变化无穷象“五行之龙”的意义。
《内经·素问》把人体内的脏腑,列为十二组(十二舍),并以行政管理制度代表,加以说明:
膻中(腑,又称:心包)指的是血管机能。血管是心脏的延伸,身体的循环系统。等于是君主的臣仆,喜乐欢畅从这里显出(如果血管堵塞,就会产生血压高、忧郁等症状。)。
脾脏和胃(腑)等于是仓廪府库,五味消化从这里显出。
大肠(腑)等于是传导,消化后的渣滓排泄从这里显出。
三焦(腑)等于是决渎(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荷尔蒙)运作从这里显出。
膀胱(腑)等于是州县,积聚的水液,从这里排泄。
可是“君主”(心脏)必须“神明健康”,因为它是十二舍之首长,统帅。它要是健康,以下器官才能顺次安顿,正常运作。
在中医看来,一个人的情绪特质与五脏有关系。比如,喜相对应心,怒相对应肝,悲相对应肺,忧相对应脾,恐相对应肾。
肝不好的人爱发脾气,爱发脾气反过来会影响肝,比如一个人容易发怒,他可能肝脏有毛病,这时就应该先补肝,益肝。
如果一个人每天很忧郁,哭哭啼啼的,可能肺上有毛病了。比如林黛玉,整天哭哭泣泣的,得的是痨病,痨就是肺结核。
如果肾有毛病,人易恐惧。肾功能不好的话就可能胸无大志,因为志藏在肾里。
鬼谷子提出一个“养”字,以德养五气;养“神”之所,归诸道!他为纵横策士素养的完善,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根据宇宙的真理,人类身体的五脏六腑就必须按照规律运行。运行得合乎规律,就能平衡强健,使其具有正当的合理性与存在性。从内在的脏腑正当机能运行,就可能相应产生适当的聪明才智。
人内在的修为在于养,要有旺盛的神采必须使五脏六腑运行平衡,功能强健。而种种情绪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内脏,内脏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外在情绪。当人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着什么都不爽,觉得谁都对不起他。而哪一天如果心情好了,人逢喜事精神爽,就会和颜悦色,就会变得和蔼可亲。心情好了见谁都打招呼,见谁都问好,见谁都微笑,就会一团和气,和气自然就能生财。五脏六腑得到调理以后,五气得养,人的心术就通了。心术通了,人会有充沛的精神,思虑就会精纯,就能获得真知灼见。
那么如何养气?
养气,就得让自己静下来,佛家叫做坐禅,强调戒、定、慧。戒,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随心所欲,控制欲望是为了顺应规律,然后达到定,心定则生静,静则生慧。儒家叫做止于至善,强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所得,就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自己定下来,才能静下来,静下来才能心安理得,才能够认真思考,认真思考才能得到真知灼见。
1、原文鉴赏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
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盛神法五龙是本经阴符七术的第一术。在解析本篇之前,为了对本经有一个整体概念,我们先来设想一次人的典型的智力活动,看看七术是怎么协同工作的。
一次人的典型的智力活动:
第一步:构建心术:宇宙万物,生于道、死于道,人的智慧也不例外,因此人的智力活动,关键是同天而合道,逆天而为,倒道而行,是必然会伤及自身的,不可能会成功。通过养气之法,使志、思、神、心、德等五气充盈,使自己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心术,一言一行同天而合道,对应盛神法五龙要讲的内容。所以说,盛神术是其它六术的基础。
第二步:培养志向:人基于环境认知和自我认知,会产生某些诉求,或者称欲望。欲望趋使着人树立某种目标,或者称志向。此步对应养志法灵龟。
第三步:积蓄力量:收笼心神,做到专心至志,进入最佳状态。此步对应实意法腾蛇。
第四步:隐蔽意图:隐蔽自身意思,做到敌明我暗,以便于观察对手的一言一行,确立主动地位。此步对应分威法伏熊。
第五步:寻找破绽:打探虚实,识别对手的意图,找到对方的薄弱环节。此步对应散势法鸷鸟。
第六步:输出计谋:权衡利弊,去伪存真,取精去粗,输出计谋。此步对应转圆法猛兽。
第七步:执行计谋:执行计谋,做到摧枯拉朽,水到渠成。此步对应损兑法灵蓍。
根据上文,我们对七术在讲些什么,以及他们在智力活动中的位置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本经的前三术盛神、养志、实意偏重于养神,后四术分威、散势、转圆、损兑偏重于用神。注意这里的神,是指广义上的神,包括志、思、神(狭义上的神)、心、德等五气。为什么神可以代表五气?按照鬼谷子的说法,因为“神”是五气中最重要的一个,相当于课代表。为什么“神”是最重要的?因为“神”通过各种方式与其它四气产生交集,因此处于中心地位。其它四气,“德”是“道”的具象化,是“道”的代言人,是“神”产生的源泉;“心”是“神”的工作台和储物间;“志”是存储在“心”中的一种特别的信息,为“神”所用;“思”则是“神”在“心”中进行信息处理,从而产生想法。
第一段原文: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第一段解析: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这一句中的五气,是指志、思、神、心、德。这五气中,以神为首,以心为载体,这里的舍即载体、存储介质的意思,以德为大,是指神通过德汲取养料,壮大自身,要理解这一点,就要理解德的概念,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素书曰:德者,得也,使万物各得其所欲。所以德是无为、不妄为,并与万物和谐共生的一种外在表现。这在职场中,表现为追求双赢,事成人爽。在家庭中,表现为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其乐融融。因为和谐共处,物我不伤,各得其所欲,顺心且安宁,神是以得到温养。养神之所,归诸道。这一句,是说道是万物之源,所以养神也要同天而合道,才可以生生不息。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这一句,是对道的描述,宇宙万物,莫不从道中来,到道中去,道无所不在,不所不包,却又无形无味,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存在于客观中,不能用主观的语言准确描述,只能用心去感受和体会。
第二段原文: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
第二段解析: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道是神的唯一来源。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要理解这一句,就要理解道和德的关系,德者,道之府也。有德就是合道。因此德是道的具象化,道不可见,不可闻,德则是可见可闻的。道很抽象,德则很具体,因此德养五气,即是道养五气,两者可以等同理解。心能得一的一,一是道的别称,心中有道,就具备了心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心术是什么?就是道存于心,化神为己用。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人通过九窍十二舍与外界交互,获取信息,并把信息存于心中。这里的九窍,是指眼、耳、鼻、口、肛、阴,共九窍。十二舍,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膀胱、小肠、大肠、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精室、女子的子宫)的总称。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这一句是讲真人的概念,真人是指生而知之,天人合一的人。是一种存在于客观中,理想化的人,说真人,一是为了树立标杆,真人是普通人修炼的模板,二是为了引出下文圣人的概念。另外,这句话还告诉我们,要珍惜人先天具备的东西,人从道中来,自然也天然具备道心,孟子认为人的良知良能是与生俱来的,关键是保持并唤醒它。老子也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拥有童心,你就是半个圣人!为什么说小孩子是半个圣人?因为婴儿可爱的没有人忍心伤害,甚至有种想要保护的冲动。不用劳作,全家人都把最好的留给他,为了他任劳任怨,看到他的成长全家人都喜笑颜开。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所以能跟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他没有威胁,连猛兽毒蛇都不会伤害他。这不正是柔弱胜刚强,无为而不不为的圣人才能做到的吗?为什么小孩子慢慢长大,却离圣人的标准越来越远了呢?是因为精气外泄不懂得收藏,是因为被外物吸引内心不再平静,是因为饮食不当造成身体阴阳失调,是因为知道的太多而自以为高明,不知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是因为心灵受到假恶丑的污染,越来越远离真善美的自然本性。从这个角度,古人说返璞归真,是很有道理的,所谓的修炼,可能只是找回失去的自我而矣。
第三段原文: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第三段解析: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这句引出了圣人的概念。是真人不同,圣人则是后天修炼来的。圣人者,以类知之,这里的类,是指把万物通过归纳、总结、抽象,而划为不同的类别,做到举一反三,目的是从万物的内在本质而非外在形象来理解世界。说通俗一点就是圣人并非通过穷举万物的方式,而是通过批处理,举一反三的方式,高效率的获取和处理信息,增长见闻。以类知之,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法,有的事物同质异形,则可以命名为一类,有的事物异质而同形,则可以命名为不同的类,关键在质不在形。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所以人能够天人合一,源于对物的本质的理解。这里的一即道,生是符合、获取的意思。化物,化是消化、吸收的意思,化物即看请物的本质,从内在本质上理解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窍指九窍,外界的信息通过九窍进入内心,碰到不能理解的会产生疑惑,通过心术来解除疑惑,这样人的知识就进步了,反之,则怎么想都不明白,问题就会累积。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内心如明镜,问题不累积,心情也会感到轻松和平和,就达到了养神的目的。不具备心术,或者心术不够强大,则困惑就会存下来,越存越多,人就会不堪其扰,长此以往人的神就会越来越衰弱。因此,养神的关键是化物,是理解本质,是减少困扰自己的东西,通过心智的磨砺,从而变得游刃有余。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这里引出了五气是哪五气,并再次强调了神的课代表地位。
第四段原文: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第四段解析: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这句是点题之笔,静者,内心宁静之意,如何才能宁静,出于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减少困扰。和者,和谐之意,物我不伤,其乐融融。静而和,诸事顺心,一定会吃的香、睡得着、心情愉悦,神自然会旺。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不断的以类知之,不断的增进智能,做事越来越游刃有余,做到了心想事成,形成了良性循环,人会越来越接近真人的境界。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真人做到了天人合一,化育万物,无为而无不为,必将威镇天下,将异端一扫而清。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人掌握了养神进阶之法,神越来越盛,必然会萌生大志,想要泽及天下。此句引出了下一篇的主题,本经第二术,养志法灵龟。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修道 经典 数术 五行 易经 周易略解 紫微斗数 解梦 星象 天文 出马 河图洛书 特异功能 《放下集》 风水 阳宅 因果 轮回 术法 占卜 择日 命理 手相 六爻 起名 相术 测字 功法 打坐 吐纳 手印 睡觉 站桩 武术 禅修 导引术 念力 炁 文化 儒家 道教 佛教 全真教 中医 养生 中药 食疗 经络 穴位 艾灸 道医 望诊 能量 科学 宇宙咒语评论 职场 财经 画道 教育 扫黑除恶 民俗 节日 香道 云游天下 宗族 中华神祇 佛菩萨 道祖 文昌帝君 太岁 吕洞宾 人物 孙武 庄子 王阳明 王重阳 李阳波 鲁班 邵雍 张三丰 孙思邈 李可 张至顺 鬼谷子 张仲景 倪海厦 虚云 南怀瑾 法器 符箓 罗盘 揭秘 厌胜 符咒 连山 谶语 觉醒 《通关文》预言 灵魂 解惑 禁忌 讲述 反诈防骗 《格异录》 修身 处世 姻缘 社交 齐家 孝道 感悟 读书 历史
辅承千年道韵,泽被万代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