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的尊称:阅读39页最下方的相关史事,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是用来(卿大夫)称呼的,如为三家分晋奠定基础的赵襄子;春秋后期,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如孔子、老子、夫子。
(2)老子其人:从39页第一段话中,我们了解到,老子的本名是(李耳),生活在春秋后期,是当时诸侯国之一的(楚国)人,但其实出生地大致在今天的河南或者安徽。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这个职位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馆长,可以接触到一般人无法接触的珍贵图书和绝密档案等,学识自然渊博。
(3)老子思想:读过39页第三段后,我们应该知道,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出自《道德经》第三章,结合39页第二段内容,从“为无为,则无不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追求的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这个“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字之曰道”的“有物”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因此人们要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来行事,即“人法地……道法自然”。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所以在《道德经》第二章中他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从这里看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难易相成)、长和短(长短相较)、前和后(前后相随)等,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在处世上,老子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所以在《道德经》第八章中,他以水举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在第六十七章中,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第八十一章(最后一章)中,他写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全文八十一章,虽然只有5000多字,但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从上述列举的内容中,我们也能一探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历史课中学习的老子及其思想,只是一个入门,真正想了解老子及道家的广博思想,还是建议同学们课下有时间品读一下《道德经》。
《道德经》版本众多,但初中生真想了解,初步阅读的话,最好还是选择有白话译文版的,上面这个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全本——全本源点无删减、全部重点有注释、全部内容有白话翻译——的版本是最佳选择之一。
实时更新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