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历史的角落——1949“强硬”张奚若


#共和国编年史#人物

张奚若与毛泽东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各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对于新中国国号问题,争论颇为激烈。有人提议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也有人提议用“中华人民民国”。来自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认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不必再重复写上‘民主’二字。最终大家一致同意了他的意见,将新中国的国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张奚若这个名字应该部分都会比较陌生,但张教授一生可着实让人敬佩。1889年张奚若生于陕西的小山村,张家当年在县城开中药铺,其父还当过当地商会的会长。
 
早年间张奚若接受思想教育31岁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在美国结识徐志摩和金岳霖两位大家。

右一:徐志摩


36岁回国,40岁去到清华任教。他在胡适创办的《独立评论发文抨击了当时北京最有权势的人物宋哲元(相当于现在的京津冀三地负责人),导致了停刊数月,张奚若的棱角展露无遗。
国民政府工作,他也敢于针砭时弊,曾尖锐抨击了国民党的腐败,1946国民党参政会上,他发表“废止一党专政,取消个人独裁”为主题的演讲,引起巨大反响。同时也蒋介石感到十分难堪,中途就打断他的发言说:“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先生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此不再出席参政会。
等到下一次参政会开会,国民政府给他寄来了开会路费和通知,张奚若先生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建国后,张奚若出任新中国的第二任教育部长。1957年的整风运动中对当时政府提出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否定过去,迷信将来”的评价这四句话十分尖锐,颇为刺耳。但是,毛泽东主席听后却做出正面高度的赞扬,他说:“我很欣赏几句话几句话好人说的,说这个话的人并非右派。我很喜欢这一位,这个人是个有正义感的人。”有了主席这句评价,在反右派斗争中,他得到保护。



反右派斗争结束后,人民政府对张奚若这位敢谏之友还是礼遇有加,任命他为当时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工资待遇定为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的行政三级。在中南海东侧的南长街寻觅一处独门深院作为他的私邸,派出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为其看门护院面对如此优厚的礼遇,张奚若心中是有考量的,他虽然没有受到冲击,但反右派斗争的惊涛骇浪,似乎也让他从中闻出了某些味道,从此深居简出,闭门谢客,过起了“大隐隐于朝”的隐士生活。到了文革期间还被周恩来列为重点保护对象,此后他一直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推动了中法,中日建交。1973年病逝。享年84岁。

张奚若的一生之所以说传奇,是他总是敢于批评政党一生保持一种耿直的作风,真的实属不易,但又能平稳的度过每一个动荡的年代,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哥伦比亚大学政治根基让他在官场有了一种恰到好处分寸感。
1949年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张奚若作为代表人物,他终其一生,始终以人民福利为中心目标保持仗义执言、坦诚耿直的作风,无论什么年代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时势英雄,但分寸感的掌握决定英雄结局,比如1950年的代表人物彭德怀。


请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关注这个有趣有料的公众号,谢谢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