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1956——胡风事件始末,当代鲁迅到底冤不冤


#共和国编年史

胡风与鲁迅


建国初期,中国大陆发生了一场从文艺争论上升政治审判的事件主人就是称为当代鲁迅的胡风。文艺的争论本来很难定义谁对谁错,但当时正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以胡风为代表批判文艺偏离主席提出红色文艺理论,这就给整个社会文艺层面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胡风恰恰又是一个执拗的人,他偏执的坚持着自己的文艺理论因此才饱受牢狱之苦,今天我们来聊聊胡风的生平和他的理论到底与当时有着多么大的差异


胡风,原名张光人,1902出生于湖北,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因为与鲁迅关系密切,受到鲁迅批判思想影响很深,所以他也是当代很著名的批评家。
胡风出身低微,但学习成绩优异,23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清华大学英文系,可是不久他就回到老家参加革命活动,后来还在国民党的宣传部门工作过,1929年,他去到日本,在东京学习英文,并在东京的学生团体组织抗日活动,后来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他出任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就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接触鲁迅,并逐渐受到鲁迅一些思想的熏陶。随后他也发表了一大批文艺理论批评文章,猛烈地抨击了国民党的统治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开始主编《七月》杂志,培养了很多文艺新人,在现代文学史上,“七月派”也名噪一时,后来又主编文学杂志希望》,不遗余力的为抗战提供文艺炮弹,其中诗集《为祖国而歌》是他这一时期代表作。
建国后,胡风担任中国文联委员,并当选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发表了《和新人物在一起》,表达了他对新中国成立的憧憬和向往

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提交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陈述了自己的文艺理论思想,其中对当时我党的文艺理论进行了直接的批判,由此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也成为人生转折点
胡风的文艺理论与我党的文艺思想差异大体有以下几点:
文艺政治关系:胡风不同意将文艺降低为政治的附庸,文艺政治服务。文艺要有自主性。
对待农民看法批判农民的封建思想,落后的意识,而不是一味地歌颂农民美化农民,称农民为新中国的缔造者。
文艺人民作用认为文艺应该批判为主,一针见血地指出时代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歌颂,迎合政党的口味。
艺术的表达:胡风善于揭露民族的劣根性,对国民进行启蒙教化,但当时的风气是艺术要表达新社会的美好,以及党领导路线的伟大光荣正确。

19551月,宣传部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报告》,随后开始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批判宣传部门认为,胡风的报告是在宣传他的资产阶级唯心论,是反党反人民文艺思想,他的活动宗教主义小集团活动

5月,胡风被批捕入狱,并在全国逮捕了相关人员92人,6月份批判运动扩大化,在全国开展了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前前后后2000多人受到牵连,胡风本人在被捕十年后也就是1965年,才等来了他的14年有期徒刑的判决书,1970年又被改判为无期徒刑。

在胡风被逮捕后,许多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写文章批判胡风:
老舍发文看透了胡风的心》:原来胡风并不只是心胸狭窄,而是别具心肠。原来他是把他的小集团以外的人,特别是共产党,都看成敌人啊!
作家丁玲发文敌人在哪里?》:胡风原来就是一个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装着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混在我们里面,口称朋友,实际上那个包藏着阴暗的、仇视我们的、鄙视我们的,恨不能脚踩死我们的恶毒的心情进行组织活动阴谋家。
戏剧家曹禺发文《胡风,你的主子是谁?》: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胡风这样的恶人!这样狠毒,这样阴险,这样奸诈,这样鬼祟,这样见不得阳光,人坏到了这样的地步,真是今古奇观!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以上引用了当时作家对胡风的批判,我并不是要表达落井下石意思其实这里很值得人们思考,在那个相对比较纯洁的年代,人们内心都有自己对于世界认识,也远比现在能够更勇于的表达自己,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共产党文艺理论过于深入人心,早在延安时期主席发布共产党文艺理论,后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作为批评家的胡风所表达的观点不是有些吹毛求疵了呢,当然,不管是老舍,丁宁,曹禺还是其他当时发文批评胡风的文人,在后续反右运动,文革中都无一幸免的遭受到了冲击,反观胡风,在经历数次冲击后,依然活到了83岁,是不是也是一种讽刺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对胡风仅仅恢复了名誉,并于1979年将其释放,此时他已经坐了23年的牢,
胡风于1985逝世享年83岁,直到1988年,中共中央办公发出了《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才宣告胡风彻底得到了平反。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中国当代文坛牵扯面最广,坐牢时间最长的案件,这也为后来的反右运动做了铺垫。有人说鲁迅如果活到建国可能和胡风会有相同的遭遇,我们不敢妄自猜测,但性格观点行事风格均相近的两人,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历史可能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