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少将史可全:彭德怀叫他老哥,临终前高喊:彭老总,我欠你一顿饭


#史可全

老爹金钱打了一辈子交道,却没有沾染一丝一毫的铜臭。少将史可全的女儿史紫云这样说道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有800多名我军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就是史可全,当时已经63岁了,仅仅比朱德6岁。彭德怀元帅都亲切地叫他一声老哥
史可全39岁时才正式参加红军,因为参军时年纪较大,他的军事生涯部分时间都在后勤战线工作。虽鲜有冲锋陷阵,但老将军也给我军将帅史上,留下传奇的一笔。

史可全原名史太金,1892生于湖北天门县史岭村的贫苦农民家中,12开始地主放牛,小小年纪就饱受剥削和压迫。
青年时,史可全凭借一身武艺,给人做押镖的差事。十几年都没有出过差错,越来越受镖局人的欢迎。然而事情却总有意外。1926年,史可全在押镖的途中被青洪帮的人截了货,他就带领兄弟们漂泊到了芦苇荡,靠着捉虾摸鱼维持生计。
没过几天,他遇到了一位仙风道骨老头老头看了一眼史可全的面相,让他立刻回家参加农民协会,还向史可全保证回到家之后不会有任何危险。
史可全听信了他的话,回到家中果然发现天门县的老家成立了一个农民协会,于是就果断参加了当地的农民运动。因为表现出色,还于19273加入共产党。史可全的革命生涯也由此拉开序幕

史可全入党后被委派到江陵县马家寨,担任段德昌的秘密交通员。他以杂货店伙计身份为掩护,给段德昌传递消息情报正是在这期间,史可全认识了彭德怀。
在攻打江陵弥陀寺的战斗中,段德昌不幸负伤,史可全秘密把他送到湖南南县养伤。而当时驻防南县的就是彭德怀所率的湘军。
段德昌得知彭德怀在那里,激动不已。二人早在北伐时期认识了。大革命失败以后,段德昌在洪湖一带开展农村武装斗争,彭德怀则率军东进驻扎在南县。
段德昌一听到彭德怀的消息,马上派史可全去联络。彭德怀得知昔日的战友就在南县,连夜马不停蹄地前去看望。
彭德怀在关切地询问了段德昌的伤势后,迫切地表达了自己想加入我党的愿望。段德昌在病榻上紧紧握住彭德怀的手,表示愿意做他的入党介绍人。
彭德怀回到驻地后,高兴的把鸡鸭鱼等补品大把大把地送给段德昌。由于保密需要,彭德怀与段德昌约定,尽量少见面,他们之间的联系主要由史可全转达。
史可全比彭德怀年长六岁,因此彭德怀每次见到史可全都尊敬称呼他一声老哥 

段德昌伤愈后,返回到洪湖一带。史可全也回到了那个熟悉的杂货铺,继续做着秘密交通工作
19307月,洪湖革命根据地建立。然而国民党第84不断进攻江陵地区,对根据地人员进行围剿。此时史可全仍然以商人身份作掩护,担任秘密交通员。
一次,他在寻找红军主力时,被国民党特务跟踪。为了脱身,他乘轮船赴汉口,恰好在汉口遇到了一位老乡,他也是一名我党地下成员,二人一同于1931年初回到天门县。此时家乡的苏维埃政权正红红火火,史可全就成为了苏维埃拥红委员。

1932年春,段德昌率军来到天门东北部,开辟襄北革命根据地。这可让史可全高兴坏了,他一听老领导带领着红军过来了,就立刻动员众筹备物资,又打草鞋,又织手巾的,还准备了鱼肉、鸡蛋等食物,满满登登装了5条船,运送到段德昌率领的红9师革命根据地上。
快两年没见到史可全的段德昌也格外高兴。此时段德昌正为物资发愁呢!看到老哥送来的这一船又一船的好东西,他连连夸赞这位自己的老部下:你在马家寨做秘密交通搞得不错,这次粮秣运输也搞得不错呢!
段德昌在天门北部的战斗旗开得胜,活捉了敌旅长韩昌俊。史可全知道后,也干得越来越起劲,他动员家乡30多名青年和他一起正式加入了红军。
那一年,史可全已39岁了,再拿起枪冲锋陷阵显然不合适了。段德昌想起来老哥当时一声不响地给自己送来大量军需,可见他干后勤也是一把好手。段德昌就跟史可全说:我看你筹集物资有一套,你就去做粮秣工作吧!
就是从那时起,史可全在后勤线干了大半辈子。
将军可能和后勤有缘吧!他本来有过一次离开后勤的机会,却在临走的前一天被耽搁了。
红军长征时,史可全担任红二军四师供给部部长。在国民党围追堵截下,后勤供给尤为困难。史可全仍然不遗余力,在艰苦的环境下,保住了部队的最基本需求。贺龙得知后勤有这么一位能人,就希望见一见他。史可全见到贺龙后,贺龙直夸他是红二军团的大功臣。就这样,史可全被贺龙上了。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二方面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史可全任三五八旅供给部长。当时很多八路军干部都到延安抗大学习,没上过学的史可全也想读书。身边的人一个个都能去进修,他看着就眼红。于是史可全就多次向组织提出申请,旅部终于同意让他去学习了。可就在他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的前一天,忽然收到了一个通知。
组织命令他到晋绥二军分区做后勤工作。史可全当时想不通: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学习进修的好机会,怎么又不让我去了?
旅长张宗逊看到史可全有些生气笑着跟他说:谁叫你驼子摔筋斗——两头翘(俏)呢?许光达到晋绥区开辟根据地,成立二军分区,说要个得力的供给部长。贺老总选中了你。
听说是贺龙亲自选的人,史可全也就不再坚持了,打趣地说:我这个供给部长,绝对供给你们调动!
二分区位于晋西北的荒地,本来庄稼就难保收成,再加上日本人的经济封锁和扫荡,二分区战士们的生活极为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史可全望着龟裂的荒地干着急,把后勤工作做得名声在外的他,此时想尽了一切办法却也难以筹到粮,为解决战士们的吃饭问题操碎了心。
一次,二分区司令员许光达听说彭老总要来视察,心里很是着急。当时部队战士都是盐水就着小米,一口菜都没有。许光达就找史可全,告诉他彭老总要来了,让他想办法给老总改善一下伙食。史可全说:你把我人都叫来了,这点小事不能解决吗?

海口虽然夸下来了,但是上哪儿才能弄到粮食呢?史可全带着几名战士四处寻找食物,突然看到了一条小河沟。史可全就想碰碰运气看看河沟里没有鱼。从小在长江长大的他,早就学会了摸鱼的本领
史可全一把跳下河里,忙活了半天才捞上来一斤鱼和黄鳝。不过好在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了。
彭德怀到来后,饭桌上摆着一钵鱼汤,彭德怀跟许光达说:打牙祭啦,这可是不容易呀!彭老总开着玩笑,却不舍得动筷。许光达向彭德怀介绍史可全说:都是老史的功劳。
1928年到现在,史可全已经十几年未见彭德怀了。这时他激动地上前紧紧握住彭德怀的手说:彭老总,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史可全!
彭德怀想起当年段德昌身边的那位得力干将,自己当年能成功入党,也有史可全的一份功劳。彭德怀也激动地说:是你呀,老哥!有十几年没见面了吧?
多年来,史可全一直盼望着能和彭德怀唠上几句话。二人这次见面好像都有说不完的话,史可全聊到了自己十几年的革命生涯。当提到段德昌在1933肃反运动牺牲时,彭德怀和史可全都哀叹不已。
彭德怀离开没多久就遇见了贺龙,他对贺龙连连夸赞道:你找了个后勤工作的能人啊!

1945年初,史可全随王震的359旅从延安出发南下,走了2000多公里到达鄂豫边区,与新四军第5成功会师。
19468月,史可全在中原突围后返回延安。他再次来到许光达的第三纵队,任供给部长。1947年,三纵归到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兵团。太原战役时,彭德怀到部队视察,纵队司令彭绍辉再三叮嘱史可全:一定要给老总弄点好吃的。
可当时上哪弄粮食啊?史可全又想到了当年摸鱼的老法子。他一下跳进河中,满身是泥地从河里爬了上来,才摸到了几条小鱼。
史可全当时愧疚地跟彭德怀说:彭总,等全国解放,我一定好好招待你一顿。彭德怀也亲切地握着史可全的手说:老哥哥,真为难你这个供给部长了,这鱼我哪里咽得下呀。等全国解放了,我一定来吃你的饭。
中国成立后,史可全担任兰州军区后勤部长。抗美援朝时期,任西北军区北京办事处主任。

当时全中国百废待兴,军费也居高不下。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为了节省开支,工作中不管走多远的路程,从来都舍不得坐车,他也不允许别人随便用车。他自己为了给国家节省粮食,吃的都是瓜和蔬菜,那时俗称瓜代菜
有一位回国休假的干部,要用车去接北京大学的女朋友兜风,向史可全提了好几次,都被果断拒绝了。
一天晚上,累了一天的史可全刚要吃上一口瓜代菜。那位干部又找上门来提出借车的请求。史可全顿时火冒三丈,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碗筷都被掀到了地上。史可全大骂道:我这么大年纪办公都不坐车,你算什么东西?你给我滚。
史可全的子女都吓傻了,瑟瑟发抖地躲在墙角,大气都不敢喘。那个干部也被吓愣了,呆在原地一动不动。史可全以为他还不想走,拿起棍子就要打他。干部如梦方醒,撒腿就跑,正在气头上的史可全直接追了出去
这下整个办事处都知道了,有十几个孩子跑到路中间拍着手,让史爷爷坏人。好几名工作人员孩子拦住了,没有追上史可全。好在那个干部年纪轻跑得快,要不很可能就会被史可全痛打一顿。史可全的女儿在回忆这段场景时,仍然记忆犹新:
谁都知道老爷子在气头上,可能啥事都干得出来。他急得搓手跺脚,连追带打。那情景场面,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也多亏了史可全这火爆的脾气,才为军队不知道节省了多少来之不易的物资。
1955年,史可全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已经65岁高龄的史将军离职休养,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将军风尘仆仆地回到那片红色故土,满头白发的他却依然像年轻时那样一腔热血。
史可全的少将军衔在乡亲们眼中那可是大官。但史可全天天穿着旧军装和旧草鞋,身上一点官架子都没有。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草鞋将军
当时有很多无处申冤的乡亲,都来找史将军帮忙。史可全离休后没有职权,他就对那些人好言相劝,到饭点时就留他们在家吃饭
很长一段时间,史可全家的每顿饭都要摆上两三桌。有的时候这一桌刚吃完,就又有人来了,史可全就在家里开上了流水。当时很多人都劝他,史可全却说群众对我讲心里话,是看得起我老头子,把我老头子当亲人
只要是乡亲们求他办事,他都像当年在部队搞后勤一样不遗余力。有时刮风下雨,这位六旬老将军就穿着草鞋在泥泞不堪的路上一走就是几十里,帮群众们排忧解难
晚上的时候,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史可全就点上油灯,用他仅学到的那一点点文化整理材料书写信件上交给有关部门。 

有一次,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里,史可全家院内的积水有两尺深。小儿女们淘气地拿着木盆在水里划船玩。结果木盆突然翻了,孩子们掉进了水里。史可全大怒不已,正在教训子女时。一位被淋得落汤鸡一样的年轻男子,出现在了他们家门口。
那个年轻人长得瘦骨嶙峋,他是来向老将军申冤的。他对史可全说他13岁就考上了师范学校,只因为给班长提了一条建议,就被认为是右派,分配工作的资格都被取消了,还被遣送回乡接受监督劳改。家中一贫如洗,只有母亲相依为命。
史可全虽然没有机会读书,但尤其尊重读书人。听男子说完,史可全大怒道:乱弹琴,你还是个小伢子嘛!”
史可全就这样每天早早就起来,带着年轻人教育局和学校去核实情况。他让小伙子领导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并告诉教育人员学校校长:这样的人才绝对不能埋没。
年轻人最终解除了监管,并得到了重新分配工作机会。史可全亲自带着他回家,向年轻人的老母亲汇报好消息。他的母亲听到后,扑通一下跪在了史可全面前。史可全连忙扶起她说:使不得,使不得,老嫂子!我是个老红军、老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的本分!
后来,男子的母亲给史可全送来了5双用麻绳扎绑的草鞋。那日,她看见将军的草鞋沾满泥水,破烂不堪,就想给他做几双新草鞋。她对史可全说:老将军,家里穷,没啥好谢您的。我就打了几双草鞋送您,穿得跟脚,走路踏实。
后来那双草鞋一直被史可全珍藏着。因为这双草鞋,代表人民群众对他的信任

史可全离休不久,就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解决百姓吃饭问题,他找到当年中原突围时的老战友,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史可全向他提出:现在应该战争年代一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张体学表示大力支持
这样,史可全又回到了那片记忆犹新的芦苇荡。小时候没饭吃,就跑到芦苇荡里摸鱼捉虾;担任交通员时,也是靠着芦苇荡躲避掉了一次又一次的追捕;现在,他又要靠着这片生他养他的芦苇荡,走过这段艰苦的岁月
每天清晨5点,史可全就带上儿女出发,走几十里路来到芦苇荡。光走路儿女们就累得筋疲力尽了,哪有力气砍芦苇呀!
一到三伏天,整个芦苇荡就活脱脱一个大蒸笼。史可全汗如雨下,但每天都抖擞着精神,有力地挥舞着镰刀。大片大片的芦苇在他身旁倒下了,身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甘拜下风。
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能在砍完芦苇后摸几条鱼,抓几只鸭子。哪怕一天再辛苦,能美美地吃上一顿也心满意足了。至于捡来的鸭蛋,孩子们从来不敢吃,因为老爹命令,那是留给医院病人吃的。
除了砍芦苇、捉鱼抓鸭之外,史可全还教孩子们种地。女儿史紫云回忆说:
就是在十二三岁时跟着老爹学会种红苕、棉花和各种瓜果,用辛勤劳动换来丰收。除了自家吃用外,老爹把大部分劳动成果都送给了看守监狱的战士和周围的老百姓,帮贫济困共度时艰。
史可全带着老百姓在芦苇荡度过了艰难岁月,乡亲们都夸他:不愧是干后勤的。

197410月,已经82岁高龄的史可全因为疾病缠身,在老战友黎化南的帮助下,住进北京301医院南楼。
史可全由于重病在身,只能拄着拐杖在走廊里来回踱步。他看到旁边的病房门口,从白天到晚上一直有警卫把守。虽然看不见里面,但史可全知道里面一定有一位特殊病人
一天,史可全趁警卫不注意,向病房内望了一眼。他看到了一位衰老的,但是既模糊又熟悉的侧影。他知道个人肯定见过,但是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
后来女儿扶着他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史可全又忍不住往那间神秘的病房内看了一眼。病房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双目紧闭着坐在轮椅上。这时,史可全突然扔下不离身的拐棍,倏地站了起来,高喊着三个字:彭老总!
紧接着,史可全把手颤颤巍巍地移到头上,郑重而庄严地朝那间神秘的病房行了一个军礼。眼泪沿着他脸上的皱纹,一点一滴地流了下来
从那天起,史可全天天都守在阳台上,哪怕是阴天没有太阳,他也一个人坐在那里。这位80多岁的老人就像隔壁日夜把守的警卫一样。
医生给他做检查,他不愿意进屋;给他输液时,他也不愿意进屋;甚至连吃饭,他都在阳台上吃。史紫云说:
为了减少小便次数,老爹白天居然连茶水都不喝,生怕错过再见到彭老总的机会
12月,北京天空飘起了雪花。寒风瑟瑟下史可全依然站在阳台上执着地守候着,谁的话他都听不进去。一位护士没有办法了,就跟史可全的子女说:告诉老爷子别等了,人几天前就走了。
近在咫尺却如隔天涯,此时更是永远天地相隔。
史可全得知消息后,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也不说话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第四天的时候,史可全大喊着要吃烤鸭。他的老首长彭绍辉得知,专门给他送来了一只烤鸭。当夜,外面大片大片的雪花飞舞着,北风呼啸着滑过病房的窗户。史可全手中端着烤鸭高喊:彭老总啊,我还欠你一顿饭呢!
1979年,史可全因病逝世临终之前嘴里一直念叨着:彭老总,我欠你的那顿饭,再也还不上了!
将军逝世后,骨灰儿女放在故乡稻田的高坡上。2008年的一天,子女们在给老将军扫墓时,发现不知是谁在野花下压了一副挽联:将军墓前无碑碣,春花一束胜纸钱。
看到此情此景,儿女们无比动容,也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镌刻成了一副碑文:抛却功名,难得这份安宁;抛却利禄,坚守这份清贫。 

清贫度春秋青丝白发,悠悠岁月匆匆过。每当想起家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老爹挥汗如雨埋头砍芦苇的坚实背影就跃人眼帘,仿佛他又带着我们昂首走向充满勃勃生机和恩情无限的芦荡深处。
史紫云在回忆父亲时这样写道。
一生清贫的史老将军战争期间腰缠万贯,但他知道,那是战士们的命根子。哪怕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也要替战士们保护好这命根子国家太平后,史将军却身无分文,省吃俭用去接济贫苦老百姓。在史将军逝世之后,家中最值钱的就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
谁说粗人不雅?史老将军一生心系国家人民,质朴无华才是最高的境界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