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是袁绍的重要谋士,袁绍打败公孙赞统一河北,就是用的田丰之计。但是这个人在官渡之战后,却被败退回河北的袁绍杀死于狱中。还是在大战之前,田丰就极力反对袁绍过河,预言此时与曹操交战必败,袁绍一意孤行将田丰关进了监狱。那么,袁绍杀田丰,田丰到底是冤还是不冤?
说田丰不冤的有三种理由:一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再三干扰袁绍的决策;二是公开发表不支持袁绍打官渡之战,多次发表沮丧士气的言论,造成军心动摇;三是宁愿做牢也不愿意协助袁绍,坐看袁绍失败来证明自身的正确。
田丰是巨鹿人,年轻时人长得好,还有一个好名声,博览多识,多奇谋,被太尉府征召出来做官。因为看不惯汉朝廷宦官当权的黑暗,辞官回家。袁绍重金相请,田丰出来协助袁绍。袁绍用他的计策,很快打败公孙瓒,统一了河北。风头正经的田丰遭到了袁绍另一谋士逢纪的忌惮,多次在袁绍面前说田丰的坏话,袁绍便开始猜忌田丰。统一河北后,袁绍想趁机和曹操决战,遭到了田丰的反对。田丰认为,曹操善于用兵,不能因为他的力量小而轻视他,不如和他进行持久战。也就是在不同的方向骚扰他的边界地区,让他疲于奔命,这样不用二年,就可以打败他。如果现在就进行决战,一旦失败,将后悔不及。袁绍没有听从。
在做出了攻打曹操的决定后,大军向河南开拔。田丰再次恳切地劝阻袁绍不要出兵,这让袁绍非常愤怒,认为田丰这是沮丧士气,就将田丰抓起来,戴上械具关进了监狱。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回到河北。回来的残兵败将捶胸顿足,一个个痛哭流涕,说,假如田丰随军行动,我们不会败成这样。袁绍对逢纪说,冀州人听说我败了,都会念我曾经的好处,不会有什么不一样。只有田别驾前面曾经劝阻我,和大家都不一样,我也很惭愧再见到他。逢纪趁机说,田丰听说将军败了,拍着巴掌大笑,非常高兴他说对了。就这样,袁绍在回到冀州城之前,下令杀了田丰。田丰对此早有预料。有人对他说,有预料的对,以后必定能够得到重用。田丰却说,事实恐怕正好相反,如果军队胜利了,我必定没事;反之,我是一定会死的。
田丰有没有干扰袁绍的决策?先说这仗该不该打。袁绍这时候已经和曹操撕破了脸,曹操也已经和袁绍的盟友张杨、刘备等人进行了作战。也就是说,曹操和袁绍早晚必有一战,所不同的只是战争的方式和规模而已。因此,袁绍和田丰谁的主张更对也就很难说了。田丰作为袁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又在平定公孙瓒时立有大功,说出自己的主张是完全应该的,否则还要谋士干什么?大家都像是人操纵的机器一样,袁绍让干什么其他人只管干就行了,那又怎样体现是一个集团?另外,一个人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样才能体现一个人是不是深思熟虑和坚持正义,否则,领导人一说马上就变,那不是成了阿谀奉承吗?所以,田丰多次说出自己的主张并算不上是什么干扰。更何况,从曹操事后的说法上看,他更担心的是田丰战法。这也说明,田丰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所以他要一再坚持。这恐怕也是导致了他在袁绍做出了出兵决定时还要坚持的原因吧?还有,袁绍的首席谋士沮授也不可看好此战,甚至在出战前把家财都分了,所以说,反对者不是田丰一人。
再说继续的劝阻是不是“沮丧士气”?两军交战后,曹军虽然有解白马之围的局部胜利,但总体上是步步撤退,呈现的是困窘之态。如果没有火烧乌巢粮仓这件事,曹操一定会先撤退到许都,因为他早已经有了退兵的打算。也就是说,如果开始对士气有影响,那后来这件事情就不存在了。我们不能用后边人们的话用在中间这个过程上,更不能把官渡之战的失败归结到一个人的几句话所影响的士气上。官渡之战的失败,更多的是因为两件事,一是乌巢粮仓被烧;二是高览、张郃投降。这才是最影响士气的两件事。当乌巢粮仓被烧时袁绍应对正确,或者是高览、张郃不担心自己被杀而没有投降曹操,官渡之战还真的就不会是最终的那个样子。或者说,这两件事与田丰的“谏阻”毫无关联性。再说了,你已经把人家关起来了,士气问题还要怪人家,这是什么道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田丰是在什么时间点被杀的?你既然认为田丰是影响士气,为什么不杀了他祭旗?这在古代打仗前是经常性的做法,不同的无非是用人还是用牲而已。还有一种说法,曹操听说田丰没有随军行动,非常高兴,认为袁绍必败。这当中也有一个问题,是袁绍不让田丰随军行动,还是田丰不愿随军行动?把人关在牢里还加上械具,事情恐怕不言自明了吧?
至此可以总结一下了,田丰之死更多的是窝里斗的结果,而造成窝里斗的原因在于袁绍,是他猜忌多疑,又看人不明,这才造成了田丰之死。杀田丰的原因也很明显,打了败仗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怕见到发表正确意见的人,这是哪家的逻辑?就像田丰所说的那样,就因为人家说对了就必须的死吗?回过头来再说高览、张郃投降。如果袁绍但凡能够容人,他们能一听说守乌巢的淳于琼失败马上投降吗?他们很清楚,无论是袁绍还是他身边的人,是一定会让他们承担责任的,因为他们没有攻破曹操大营。承担责任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他们必死。还有沮授,他是袁绍第一谋士,不是也被削去部分兵权了吗?还有那个许攸,为什么会在曹操即将撤兵时背叛?不就是担心这种窝里斗被杀吗?
先说曹操。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得到了很多人写给袁绍的信,这些信还有军中之人写的,这可是通敌啊!绝不是提一两个反对意见能够相提并论的。曹操怎么做的呢?一把火烧掉。曹操当时说的是,当时的情况,我自己尚且不能自保,何况众人哪!北征三郡乌丸,不少人劝谏,胜利后曹操追问这些人,大家不明就里,非常害怕,曹操却出人意料地给与重赏。这可不是像田丰说的那样,曹操是为了证明自己高明,而是说,当时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我是没有把握的,虽然胜利了,也是老天保佑。这些劝谏我的人,都是对我好,他们的意见才是最安全的计策。我赏赐他们,是让他们以后不要不敢说话了。也就是该劝谏的还是要劝谏。关于迁徙淮南民众,蒋济坚决反对,曹操不听,结果民众全部逃于吴地。后来见到蒋济,曹操主动提起这件事,还说了事与愿违之类的话,等于是变相的和蒋济认错,同时还升了蒋济的官职。更相似的是赤壁之战,贾诩明确反对,提出来先安抚荆州百姓,则江东可不战而胜,曹操不听,果然失败。失败后的曹操,只是以刘备见事迟,没有早放火而自嘲,谁的责任也没有追究。还有刘备,蜀汉国大臣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他东征,赵云更是认为从政治军事上来说都是错误,刘备一概不听。结果大家都知道,夷陵之战,刘备全军覆没,和袁绍一样,他都没有脸再回成都,但刘备没有追究任何一个人的责任。再说一个小一点的人物张绣。官渡战前,袁绍派人联络张绣,张绣准备答应。可是这时候,贾诩不但“干扰”张绣的决策,还直接做主把袁绍这条路给掐断了。张绣怎么样呢?不但没有追究贾诩的责任,还索性就按贾诩的意见办,带着队伍投降了曹操。
说了大大小小这么多的人,就没有袁绍这么干的。如果一定从田丰身上找原因,鸡蛋里挑骨头也就是一个方法问题,如果说还有原因,那就是看错了人从而站错了队。如果他像朱灵、郭嘉一样早一点离开袁绍,恐怕结局会完全不一样。从田丰这个人也可以反向得出结论,袁绍不可能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