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蒂纳与晚期谢林的思想关联
刘森林 | 文
刘森林,1965年7月生,山东昌乐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近期主要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现代虚无主义问题、物化问题、中外启蒙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现实观等。
摘 要:施蒂纳使用的三个关键概念“无”“唯一者”“独自性”,晚期谢林在《启示哲学讲稿》中都使用过。讲稿当时虽未正式出版,却在柏林早有流传。通过费尔巴哈,施蒂纳也知晓晚期谢林思想。施蒂纳把谢林那功成圆满之自在显现、正面和积极的“无”(Nichts),转化成了激进否定物质和精神偶像的否定性的“无”,并把谢林“无”的创造性和潜能性意蕴激进化,使“无”成了一个没有基础和前提的空洞化的东西。通过谢林区分的上帝、耶稣、亚当三个层次以及自己添加的古代人、近代人两个层次,施蒂纳把谢林那整全一体的“唯一者”(Das Einzige)转化成与众不同的每个个体的“唯一者”(Der Einzige);把谢林那象征着本己、自私、孤立等局限性的独自性(Eigenheit),转化成完全正当、有待自我实现的完满和积极存在。施蒂纳与晚期谢林思想的隐秘关联,为我们批判施蒂纳,揭示其与宗教启示的内在关系,补充了一个新的路径。
关键词:施蒂纳;谢林;无;唯一者;独自性
施蒂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篇幅最大的批判对象。以往我们追究施蒂纳的思想来源时往往把他与费尔巴哈、黑格尔联系起来,对他与其他人的关联、他何以把“无”“唯一者”“独自性”当作核心概念,以及这三个概念从何而来等关注较少。本文力图在施蒂纳与晚期谢林之间探寻另一个隐秘的关联,探寻施蒂纳这三个核心概念与谢林《启示哲学讲稿》中早已出现的三个同名概念的联系。由于晚期谢林的启示哲学讲义“早在谢林在柏林发表演说以前就已经有了相当确实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57页),虽未正式出版但在柏林早有流传,也由于熟悉晚期谢林思想并对之已有消化吸收的费尔巴哈对施蒂纳的直接影响,虽然谢林在1810年后没有学术文献正式出版或发表,因而施蒂纳不可能在著作中正式征引晚期谢林,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当时一直居住在柏林的)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发现施蒂纳对谢林思想的消化、挪移、转化性使用,进而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的批判增添一个值得注意的补充性进路。
一、无、唯一者、独自性:从晚期谢林到施蒂纳
三、唯一者:从“神”到“每个人”
四、结论
微信编辑:杨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