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看一个系列的视频,叫做街头丘比特,是一个台湾的视频制作者在街上帮年轻男女配对的节目。说实话,节目很有意思,节目中的男男女女也各有魅力,而且重在真实。然而我只感觉出一个地方有点不对,就是这个节目里的人,无论是帅哥还是小姐姐,当主持人黑男问到他们:“你有什么兴趣爱好?”的时候,几乎清一色的回答:“就看看电影,听听歌,逛逛街啊。”
仔细想想,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是不是也是这样呢?甚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然而,我们真的喜欢这些东西吗?喜欢电影的人,有几个看过《公民凯恩》?有几个看过《低俗小说》?《长江图》和《路边野餐》上映的时候,有几个去捧场的?这叫让我想到我一个好朋友在追求的女生,号称喜欢漫威电影,却连《死侍》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张口闭口《肖申克的救赎》、《教父》,又有几个人愿意通过更复杂、更深层的方式,比如阅读电影史的著作、比如参加电影系教授的讲座,去了解我们所谓的“爱好”呢?
我们到底是爱电影,还是爱豆瓣呢?我们到底是喜欢电影,还是喜欢装逼呢?有多少号称喜欢电影的人,本质是叶公好龙?你只是喜欢那些华丽的特效,跌宕的剧情和恰到好处的煽情罢了。若能获得一点电梯间的谈资,那便为最佳了。如果让你坐下来安安静静的看一部所谓的“文艺片”,你恐怕都想要杀了我吧?
在现在的中国,有多少人看电影的时候开着闪光灯屏摄然后发朋友圈?有多少人看电影之前连哪怕一点点功课都不做,进去就问朋友这个人是干啥的?就这样,你们还说你们喜欢电影?
何其可笑。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所有看电影、喜欢电影的人都必须精通影史、无所不知,但如果你连一点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它又何以成为你的“兴趣爱好”呢?
一个要拿自己根本不喜欢、不了解的东西撑门面、装作是自己兴趣爱好的人格,真的是空虚呢。
至于喜欢音乐,就更是可笑了。喜欢两个流行歌手就叫喜欢音乐吗?会哼两句就叫喜欢音乐吗?喜欢个崔健就叫喜欢摇滚啦?摇滚的历史你了解吗?会唱个董小姐就是民谣达人啦?你能连续写出十首民谣歌曲的名字吗?出个中国有嘻哈就跪舔Gai和TT,红花会、CDC、Free-out、D-evil,著名的厂牌你又知道几个?除了Old School和Trap,嘻哈你会听几个风格?
请问,有谁不喜欢听歌的?听歌可能是一个比看电影还要低成本、低门槛的爱好了。大部分说自己喜欢音乐的人,其实对音乐一点基本的常识,甚至连审美都没有,只是粉了某一个流行歌手,就觉得他唱的比多少艺术家都好了,还美其名曰“艺术就是主观的”。
我呸。
孩子们,别傻了,唱歌、看电影,本质真的是和看脑残电视剧、看综艺节目、撸串、喝酒、唱K、聚会一样的娱乐方式,它,真的不是你的爱好啊!
我敢跟你打赌,
都只知道《教父》和《肖申克的救赎》
说到底,到底什么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我的定义是,爱好是你愿意付出你的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研究、琢磨它,甚至去做很多枯燥、痛苦的工作,并从中发现美好和意义的事情。你喜欢电影,那好,《公民凯恩》和《辛德勒名单》再枯燥,你也要看下去,卓别林你觉得再无聊,你也要看下去。你喜欢音乐,那好,莫扎特再平淡,你也要听下去,猫王再无趣,你也要听下去。
这种坚毅到枯燥的信仰,有一天会还与你经久不散的、可以无穷回味的甘甜和感动。这种感受像是最极致的巅峰体验、刺激着你从数百万年前继承来的大脑,又结合着这一门类内千百年来无数前辈创作者和你自己的心血和泪水,让他变得如清泉般透彻和可持续。
如果你付不起这样的代价,就休想体会到这样的甘甜和醇厚。没有付出代价的爱好,就跟你连追都不愿意追的姑娘一样——你连追都不愿意追人家,还说你爱人家?你是爱她,还是爱她的身体?反之,你是爱电影,还是爱特效?
古今一理。
在数百个辗转反侧的夜晚,你的爱好会成为支撑着你寂寞、孤独、犹豫、烦躁的灵魂活下去的为数不多的理由,让你在这个枯燥平淡如朽木的现实世界里获得超越的体验。你可以像回味美酒一样瞻仰和品尝它的过去, 却又不矛盾地始终对它的未来抱有期待。
罗胖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对,我怎么能这么早死呢?我死了,之后的电影可就看不到了。
当然,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我认为大多数人做出拎不清的错误判断的根源来自于他们不会算账。在爱好的培养上也是如此。肤浅的、耽于表面的流连于每一个艺术或操作行为的表面,只会让你获得它最表层、最不可持续的刺激或感动,而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消费行为。人并非需要完全摒弃消费行为,就好像哪怕你不懂电影,也可以对着情节老套、直男癌、堆砌特技的速度与激情8掉眼泪或者感到肾上腺素迸发一样。
然而每一个经济上的自然人还需要有理性的投资行为,尤其是长线投资。了解、深入一门爱好,就好像是为自己人生的快乐做一笔长线投资一样值得。因为你的每一次投入,得到的不是即刻的消费反馈,而是沉淀到你已经付出的成本里,加重它的重量,最后会给你回馈一份你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收益。
很多人嚷嚷着投资、投资,理财、理财,却不会打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投资行为,就是拥有一份爱好。
你是愿意成为巴菲特那样老谋深算、深谙长线投资之道的人生操盘手,还是做那些随着中国的股市沉浮、获得赌博快感、最后输掉金钱和人生的芸芸股民呢?
你自己选择。
三、当你老了呢?
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人的荷尔蒙和多巴胺的分泌会逐渐趋缓、甚至降低,而过去让我们感到刺激的消费性行为,会随着次数的频繁而逐渐产生耐受性。
在消费行为频率和刺激性都日渐提高的当下,任何理性的人都会去思考这个问题:
当浮华散去,我该怎么办?
换言之,当你已经蹦不起迪,唱不了K,逛不完街,也无力去欣赏最劲爆的韩团演唱会,甚至连经久不衰的老IP电影也勾不起你的兴趣的时候,你的业余人生还剩下什么?很多上了年岁的老人退休后,因为没有自己独立的兴趣爱好,在失去了工作的寄托之后,每日空虚度日,或耽于更庸俗的广场舞不能自拔,或寄情于子女、亲戚的家长里短,以期获得生活仅存的一点乐趣。
仔细想想,那些在大年夜质问你的婚恋状况、执着于帮你找一个他认为好的男朋友、以嚼老婆舌头为乐的亲戚们,是否大多是这样的类型呢?
然而我也见过那样的老人,他们历经沧桑,年事已高,却或寄情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或对某一门艺术情有独钟,在没有子女绕膝的夜晚,他们不会出去跳广场舞,也不会在家中看无聊的电视剧。他们或翻开一卷古书,或品上一壶好茶,或哼上两句京剧,或写下几卷书画。因为有着经年的爱好作为支撑,他们在老去时不会显得古态龙钟,反而神采奕奕,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抱有着最真挚的怀念和期许。
在这个时代,我们很有可能都会活到120岁,甚至更多,那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法定退休年龄,可能根本只是我们生命的一半。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你如何度过那一半的生命?
有一位我感到无比尊敬的老华侨,一生经历无数风云诡谲,在60岁高龄,仍选择赴斯坦福大学考取哲学博士,后在斯坦福、普林斯顿这两所蜚声世界的名校任哲学系教授。今年他老人家已96岁高龄,却精神翟硕,每日坚持跑步,为儒学和祖国之未来奔走、操劳。背后支撑他的是什么?
我们现在去看很多民国时期的老先生,尤其是很多女先生,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杨绛先生,哪怕是在九十余岁的年纪,也坚持读书、写作。岁月,似乎没有在她高贵的灵魂上留下痕迹。哪怕在她生命的最后尽头,都活的有尊严、有英气、有骨气。在背后支撑着她的,又是什么?
现在,有非常多的人对特朗普冷嘲热讽,认为他幼稚、低俗、不成熟,却少有人想到他早已71岁。71岁啊,在中国的环境里,难道不是应该每天泡泡茶、打打太极拳、去退休干部俱乐部下象棋吗?然而川普已成为了第45届美国总统。他的一生早就功成名就,但他对自己事业、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仍驱使他走出这艰难的一步,也赋予了自己余下的人生绚烂到难以想象的光芒。
我们去看历史上的伟人们,有些以书画为好、有些以戏曲为好、有些以从商为好、有些以家国为好,支撑着他们哪怕在人生的最后数十年,也依然熠熠生辉。毛主席喜爱运动、游泳,众人皆知,却少有人知道他亦喜爱京剧名角谭富英、李和曾。周恩来一生爱好广泛,京评梆越等传统曲种不在话下,甚至对电影都颇有研究。
主席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我却认为,爱好是人生的本钱。没有工作,一个人无法对社会产生价值;然而没有爱好,一个人甚至都无法对自己产生价值。
最后,我要说的是:爱好应该是那一个让你感受到灵魂感召的东西,可以是一份工作、一个曲种、一种手艺,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你的爱好。但请千万不要为了迎合他人的想法,去刻意编造出一种爱好来。
人的一生很漫长,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幸运到在年青的时候就笃定自己想干什么、爱干什么。但如果你保持着一颗开放的、愿意去寻找的心,你最终都会找到那个属于你的美好。
而如果你把人生当成是一场即兴的消费行为,也请做好迎接空虚的准备。
毕竟,这个世界,终归是公平的。
新教的天职观。
它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Calling,一件命定要去完成的事情。
而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地工作,积攒财富和时间,去实现这个Calling。
这个Calling,你找到了吗?
“当竭尽天职已不再与精神和文化的最高价值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天职观念已转化为经济冲动。从而也就不再感受到的时候,一般地讲,个人也就根本不会再试图找什么理由为之辩护了。”
——马克思·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