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黎巴嫩,最没有“阿拉伯”特征的阿拉伯国家?


转自公众号:环球情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0NTY5NzQzNw==&mid=2247551211&idx=1&sn=06353dfef6e45a01547d314cd45aba8c


▲阿拉伯世界(南苏丹通行阿拉伯语)

主体民族阿拉伯人、绝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盛产石油、无所不在沙漠骆驼,而且西化程度比较低,在服装、饮食方面坚持传统的阿拉伯习俗

 沙漠、石油、阿拉伯人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的主要特征


然而,并非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是如此,尤其是位于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这个国家的阿拉伯特征非常淡薄,没石油、没沙漠、将近一半人口信仰基督教,被称为基督教中东的“飞地”。

 基督教曾经是黎巴嫩的第一大宗教,但如今已被伊斯兰超越


尽管如此,黎巴嫩仍是阿拉伯国家当中生活水平较高的一个,2019年前的人均GDP一度达到1万美元。尽管目前人均GDP只有不到5000美元,但人类发展指数在阿拉伯国家排名靠前。

那么,黎巴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国家

 没有石油的黎巴嫩曾经也很繁华

                                                        


一、腓尼基文明

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夹在北边的叙利亚和南边的巴勒斯坦地区之间。今天黎巴嫩的主体民族阿拉伯人,但很多人认为自己应该是腓尼基人后代,而最著名的腓尼基人,是差点毁灭罗马的古代名将汉尼拔。

黎巴嫩位置

黎巴嫩地区确实没有沙漠,因为山地在这里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最高峰库尔内特·萨乌达山的海拔达到3083米,是西亚难得的雪山,只有一些沿海平原适宜耕作。

黎巴嫩全境几乎都是山地,平原极少


腓尼基人,与犹太人、阿拉伯人同属古代闪米特人的分支。大约5000年前,腓尼基人在黎巴嫩这块地方建立了自己的文明,他们自称“迦南人”,并把整片西亚独有的白色雪山作为家园标志

差不多4000年前,腓尼基人在古埃及象形文字基础发明了腓尼基字母,古希腊字母又是从腓尼基字母衍生而来,进而对整个西方的文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腓尼基国土很小又未形统一国家,在征服者面前不堪一击


这样的地形导致腓尼基人很难靠农业养活自己,于是依靠濒临地中海的优势成为擅长航海和经商的民族,这种传统一延续到现在。

公元前12—10世纪,腓尼基人创造文明已经达到全盛期,他们信仰太阳神,建造了庞大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

腓尼基人的成就不止黎巴嫩地区还在地中海周边建立了很多移民城邦,最远分布至不列颠群岛。

其中有一股扎根北非的腓尼基人被叫作迦太基人,曾经与古罗马人打了三次大规模战争,虽然最终失败,却留下了差点毁灭罗马的名将汉尼拔。



二、十字路口

黎巴嫩这片土地虽然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却是连结西亚、北非、东欧的交通枢纽,再加上发达的海贸,就像十字路口一样,吸引着先后崛起的各个民族

作为黎巴嫩地区最早的主人,腓尼基人缺乏自保能力,被先后崛起的强势民族征服,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形成统一政权,各城邦都是独立的。公元前6世纪开始,古埃及人、亚述人、波斯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纷至沓来,成为黎巴嫩地区一轮又一轮的主人

 ▲腓尼基人曾是地中海最成功商人


腓尼基人擅长经商,能给征服者带来巨大财富,因此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保持着自己的信仰风俗。公元前64年,古罗马来了,他们不仅要统治这块地方,还想改变腓尼基人的宗教

古罗马人花费数十年时间,以巴尔贝克太阳神庙为基础,建造了举世闻名的朱庇特神庙,想让腓尼基人改变信仰。然而没过多久,古罗马人却抛弃了自己的众神

 黎巴嫩地区属于罗马帝国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


1世纪初,同样被古罗马人征服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基督教。由于紧挨着巴勒斯坦地区,腓尼基人接受基督教影响很早,教义较为原始。

基督教宣扬用今生忍耐来换取来世的幸福,对遭到罗马帝国残酷统治底层民众很有吸引力。尽管基督教从一诞生便遭到帝国的严格封杀,可不仅没有禁绝,反而传播得越来越广,甚至吸引不少贵族官吏归皈,教义也渐渐发生变化

 古罗马人耗巨资兴建的巴尔贝克朱庇特神庙

经过两百多的发展基督教已经在帝国内部形成燎原之势,同时也让统治看到价值追求来世幸福的教众更有忍耐力,对帝国稳定大有好处

313年,罗马帝国颁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合法,然后又在380年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古罗马人彻底抛弃了他们的众神位于黎巴嫩巴尔贝克的朱庇特神庙从此变成遗迹。

 古罗马人用基督教取代了自己传统的多神教

腓尼基人归皈基督教的速度被进一步加快,以太阳神为核心的腓尼基传统宗教渐渐被人遗忘,罗马帝国通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也取代了腓尼基文字。腓尼基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早期派别,最主要的是马龙派,还有一些小教派。

632年,从西亚沙漠崛起了阿拉伯帝国,这位新的征服者伴随着伊斯兰教,再一次踏上黎巴嫩这个十字路口。除了西班牙半岛、小亚细亚等少数地区外,阿拉伯帝国统治过的地方最终变成今天的阿拉伯世界



三、兼容并蓄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帝国崛起关键因素自然会不遗余力地推广伊斯兰教。被征服的各民族开始归皈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再加上大量阿拉伯人的迁入和融合,慢慢形成了新的阿拉伯民族

不过阿拉伯人没有强制统治下的普通民众改信伊斯兰教,而是向非穆斯林征收高额税收,以此来吸引他们改宗。另外,非穆斯林的政治地位较低,很难获得中高级官职,这一点能够促使很多被征服民族贵族归皈。

 黎巴嫩地区处在东西文明交汇点上

两条政策都非常有效,使伊斯兰教在西亚和北非迅速占据统治地位只有黎巴嫩地区可以说是一个例外。赋税和政治地位高低,对腓尼基人来说,并不是需要重点考虑问题

擅长经商的腓尼基人有钱交纳高额赋税,对政治地位也不太感兴趣。而阿拉伯人也有经商的传统相对较为尊重同样经商的腓尼基人。腓尼基人承担西亚欧洲、北非之间的大部分海上贸易,能够为阿拉伯帝国带来巨额财富

▲阿拉伯帝国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阿拉伯人快速扩张融合

此外,黎巴嫩特殊的山地高原地形也为基督教提供了庇护所。崛起沙漠阿拉伯人擅长山地作战,黎巴嫩当地以及从其他地方过来基督教徒,可以凭借山地筑城自保

黎巴嫩宗教派别


阿拉伯人不愿为此消耗过多精力和兵力,便允许基督教在称臣纳税的前提下,拥有一定自治权。所以黎巴嫩地区宗教氛围比较宽松,不仅基督教仍然得到发展伊斯兰的什叶派、逊尼派,以及一些非主流教派,如德鲁兹派等等,也在此地扎下了根。

 ▲十字军一开始夺取了耶路撒冷,但顶不住伊斯兰世界持续反击

1096—1291年期间,为了收复被穆斯林占领圣城耶路撒冷,罗马教廷发起声势浩大的十字军运动。十字军一度收复耶路撒冷,并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多个基督教国家

黎巴嫩地区基督教配合十字军作战,也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国家——的黎波里伯国,维持了180年(1109年-1298年)才灭亡。十字军建立基督教国家最终全部瓦解黎巴嫩地区从此成为穆斯林国家包围的基督教孤岛,这也增强了当地基督教徒之间的民族认可。

 ▲在十字军的帮助下,黎巴嫩基督徒建立了黎波里伯国

在强迫腓尼基人改宗方面,阿拉伯帝国虽然没有太大成效,却成功推广阿拉伯语,取代了腓尼基人自己的语言文字。尽管很多腓尼基人不是穆斯林,也被认为阿拉伯人,通常叫作黎巴嫩阿拉伯人

14世纪初,随着阿拉伯帝国分裂衰落,从东亚迁来的土耳其建立奥斯曼帝国,迫使阿拉伯人臣服后,大举向北非、东欧等地扩张,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黎巴嫩地区。         

 黎巴嫩宽松的宗教氛围,基督教堂毗邻清真寺

奥斯曼帝国同样需要欧洲进行贸易,因此继承了阿拉伯帝国黎巴嫩地区的宽松政策,使基督教伊斯兰教各教派都有机会延续下来,并且两者保持着互不妨碍的局面,总体上做到和平共存。
                                                      


四、祸根深种

奥斯曼是一个封建制伊斯兰帝国黎巴嫩地区贵族领主成为穆斯林后,不但能保住原有的封地和财富,还经常被任命黎巴嫩地区总督,替帝国征收庞大的税赋。

19世纪初,随着奥斯曼帝国日显颓势,诸如埃及等地的总督仅仅在表面上仍效忠帝国,实则已拥有独立地位黎巴嫩总督也想摆脱帝国统治,多次发动起义,还不断寻求埃及欧洲人的支持。1831年,黎巴嫩总督联合埃及赶走了奥斯曼驻军。

 奥斯曼帝国后期对黎巴嫩地区统治不很牢固

据估计,当时黎巴嫩地区70%的人口基督教徒,又与欧洲有大量商贸往来,自然引起欧洲列强、特别是法国的注意。在法国的干涉下,埃及军队在1840年撤出黎巴嫩地区,然后法国通过支持黎巴嫩基督徒对抗穆斯林,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两个教派的冲突愈演愈烈,多次发生武力对抗,1842年奥斯曼帝国趁机重新占领黎巴嫩地区。由于法国等欧洲列强强力调停,奥斯曼帝国同意由基督教(马龙派)控制黎巴嫩北部,由穆斯林(德鲁滋派)控制黎巴嫩南部。

 黎巴嫩货币上印有腓尼基字母

此举暂时稳住了黎巴嫩地区的局势,同时也埋下黎巴嫩今后持续内战的祸根。基督派和穆斯林都有自己的武装及靠山,原有的宗教分歧又被欧洲人和奥斯曼帝国在背后人为地放大了,两者终于形成水火不容之势。

1860年两个教派再次发生严重冲突,法国出兵平息后,强迫奥斯曼帝国同意由基督教徒出任黎巴嫩地区总督,虽然需要奥斯曼帝国任命,但必须取得欧洲列强的同意。黎巴嫩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已经落到欧洲支持基督教徒手中。

 黎巴嫩出土的古代腓尼基工艺

作为连接西亚伊斯兰世界欧洲之间的重要桥梁,再加上列强们提供了资金和各种便利,黎巴嫩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地中海滨的贝鲁特,因为盛极一时而被誉为中东巴黎”,其西化程度非常高,非常接近欧洲城市的风

反抗奥斯曼帝国过程中,黎巴嫩基督教提出了“腓尼基主义”,认为自己是腓尼基人后代,而不是阿拉伯人。在法国的资助下,他们考古发掘了许多腓尼基遗址用法撰写相关文章,对凝聚黎巴嫩地区民心起到不小的作用

 ▲经过上百年法国委托统治的贝鲁特颇具巴黎风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亚波斯湾周边被勘探出大量石油资源,原先几乎无用的阿拉伯沙漠顿时变成聚宝盆。涉临地中海、又以山地为主的黎巴嫩地区却一滴石油也没发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奥斯曼帝国解体,1920年,黎巴嫩地区成为法国的委托统治地,地位与殖民地相似,腓尼基主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1926年5月,黎巴嫩共和国宣告成立,首都是地中海边的贝鲁特。“黎巴嫩”一词来源于腓尼基语的白色,指的是白色雪山。

 ▲雪松是黎巴嫩国旗的最主要标志

黎巴嫩独立后,法国的委托统治权并未取消,主要原因之一是黎巴嫩作为西亚基督教孤岛,三面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包围,需要法国的军事保护。

二战中的1943年,黎巴嫩正式取消法国的委托统治权,成为真正的独立国家。在这个新生国家里,基督教徒占70%左右,剩下的是穆斯林,双方平分了政府执政地位

 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共享了黎巴嫩政权

基督教(马龙派)担任总统军队司令,议长和总理分别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士担任,部长及总共99个议员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
                                                           


五、战乱频仍

二战后阿以对抗异常激烈的中东局势,让黎巴嫩陷入持续数十年的战乱。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部分巴勒斯坦地区,近百万巴勒斯坦难民外逃,相当一部分进入黎巴嫩,从而改变了当地两大宗教人口比例。

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得到黎巴嫩境内穆斯林,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支持,以黎巴嫩南部的穆斯林地区为基地,不断以色列发动游击战,引来了以色列军队的越境打击。

 以色列军队时常向黎巴嫩南部炮击


1964年,巴勒斯坦抵抗力量整合为“巴解组织”,冲突规模进一步扩大。1969年黎巴嫩政府向巴解组织发动进攻,使局势更加复杂。最终结果只是划定了巴解组织活动区域,黎巴黎事实上处于分裂状态

随着黎巴嫩穆斯林人口的增长,开始超过基督教人数,他们对原先的执政地位分配产生越来越大的不满。在巴以冲突掌握了武装后,穆斯林与基督教之间的对抗终于在1975年发展成内战。

 ▲1984年美军曾介入贝鲁特局势,最终却铩羽而归


内战期间,叙利亚以色列分别派兵进入黎巴嫩,各支持一方。1982年,以军大规模入侵黎巴嫩,打击叙军及其支持黎巴嫩穆斯林武装,引发了第五次中东战争。以军取胜后继续占领黎巴嫩南部地区叙利亚撤出部分驻军,黎巴嫩两大派别的内战却并未停止

这场内战打了整整15年,至少15万人死亡,20万人受伤,大约90万人成为难民,占战前黎巴嫩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许多地方沦为废墟

 ▲1990年的《塔伊夫协议》并未完全平息黎巴嫩内战


1990年,在联合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斡旋下,两大教派签定《塔伊夫协议》,结束了内战。

虽然议员名额从99个增加到108个,并由基督教和穆斯林平分,消除基督教国会原有的优势地位,但整体局势并未稳定,政府与反对派、不同教派之间的矛盾依然激烈。

 黎巴嫩宗教教派

2000年以后,以色列叙利亚撤出了驻扎在黎巴嫩全部军队,由于黎以巴境上存在一些争议地区黎巴嫩穆斯林武装与以色列的武装冲突时有发生。2008年5月,黎巴嫩各方终于达成协议建立统一政府,从而暂时结束了混乱状态

 ▲常年战乱使大量黎巴黎人流离失所


黎巴嫩延袭了自古以来的经商传统,“中东巴黎”首都贝鲁特是东地中海首屈一指的贸易、航运和金融中心。

21世纪以来,黎巴嫩人类发展指数最高曾经达到全球第65名,属于中上等水平,在阿拉伯国家排名第9。

今天的黎巴嫩人口607万,其中46%是基督教徒,以马龙派为主,他们中的很多人喜欢称自己为腓尼基人。这里没有沙漠没有石油、随处可见基督教徒,因此成为没有阿拉伯特征的阿拉伯国家

 ▲尽管历经磨难中东巴黎贝鲁特依然有繁华的一面


出于对国内局势的担忧,与西方的紧密经贸往来,近年来移民西方的黎巴嫩基督教徒日益增多,再加上基督教徒的生育率远低于穆斯林,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黎巴嫩的穆斯林人口比例将会越来越高。

长期作者霈霖
历史资深爱好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本文系 「环球情报员」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更多好文,请戳

犹太人也分“三六九等”:以色列,是如何搞国内歧视的?


人物故事账号
关注有礼哦)

扫码关注

“”查看往期精选文章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