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LinkingMap世界地图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Y3MTgzMA==&mid=2247489133&idx=1&sn=8f6a9fee38992fd7eaeb809cbbf60081
巴勒斯坦一词来源于非利士人(Philistia),这是一个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古代航海族群,距今大约3000多年,他们来自于希腊一带,可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犹太战争后,罗马人将犹太省改名为巴勒斯坦,非利士人的族名成为这片土地此后近2000年的名称。罗马之后,巴勒斯坦地区经历过东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帝国、法蒂玛、塞尔柱、十字军国家(耶路撒冷王国)、阿尤布、马木留克、奥斯曼等国家的统治。现代巴勒斯坦地区的塑形来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殖民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地区的统治瓦解,国际联盟将巴勒斯坦地区委托给英国、法国统治,经过一系列的扯皮和争夺,通过多个文件将英法各自托管地的边界确定下来。法国最终“托管”黎凡特北部的叙利亚、黎巴嫩,英国获得南部地区,并将其托管区设立为巴勒斯坦托管地,具体包括今天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三国。1946年约旦建国,1947年联合国通过181号协议,即在除了约旦外的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人国家。1948年以色列建国,第二天便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1949年战争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被以色列、埃及(占领了加沙)、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包括耶路撒冷)瓜分。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整个巴勒斯坦地区被以色列统治。
1988年,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的第19次特别会议上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一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至今已有超过130个国家承认。2012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巴勒斯坦正式获得观察员国身份,决议通过的当天,11月29日也成为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
1991年开始,巴以双方开启以“土地换和平”为原则的谈判,1993年根据《奥斯陆协议》,杰里科(约旦河西岸城镇)和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开始自治,此后以色列陆续从占领区的城镇撤出。2000年左右,巴勒斯坦大致形成今天的领土范围。
巴勒斯坦国目前包括两个部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地区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总面积5600km2,人口约300万,由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控制;加沙地带面积365km2,人口230万,由哈马斯控制。
巴勒斯坦人指的是生活在约旦建国后剩余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其中生活在巴勒斯坦国的巴勒斯坦人约有500多万人口,这里面有祖辈就生活在当地的阿拉伯人;还有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前生活在今天以色列境内,后流入到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生活的难民和后代,相当一部分仍然生活在难民营之中,其中约旦河西岸难民75万,加沙地带120万。除了巴勒斯坦境内,有更多的巴勒斯坦人以侨民或难民身份分布在周边国家,其中约旦300万(200万为难民),以色列160万,叙利亚70万(50万为难民),智利50万,智利也是中东以外最大的巴勒斯坦人分布国家。另外沙特、埃及、黎巴嫩、美国也都有20-50万不等的巴勒斯坦人。
约旦河西岸是巴勒斯坦国主体部分,但对于巴方来说实质上并非完整一块,而是在以色列军事设施和定居点网络包围下,由一个个小区块组成的地域。约旦河西岸是横亘在以色列腹地的一块面积巨大、并且多为高地的土地,对于以色列来说,阻止约旦河西岸居民形成合力威胁国土安全成为其经略目标。以色列通过控制道路、走廊、建立定居点等手段,将约旦河西岸分割成不直接相连的多个片区,限制彼此之间的人员往来,阻止约旦河西岸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根据《奥斯陆协议二期》,约旦河西岸分成A、B、C三个区,其中A区多为城镇或市镇,由巴勒斯坦直接管辖;B区多为村庄、难民营,由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共管;C区由以色列直接管辖。C区占整个约旦河西岸的61%左右,主要包括犹太人定居点、军事基地、空旷地带、道路、水井等设施。C区的存在,不仅将巴勒斯坦人的区域分割成一块块互不接壤的板块,也对巴勒斯坦人获取水资源等物资带来很大的不便,严重制约巴勒斯坦的经济发展。许多巴勒斯坦人在国内找不到工作,不得不每天通过检查站前往以色列打工,约旦河西岸非常依赖以色列的经济体系。此外,约旦河西岸各犹太人定居点加上东耶路撒冷,生活着超过60万犹太人,这些定居点也分散在约旦河西岸各地,与巴勒斯坦居民点犬牙交错。从地图上来看,约旦河西岸是一处约5600km2的完整土地,但对巴勒斯坦方面来说,约旦河西岸其实是一块块狭小土地的拼图,各拼图单元之间是由以色列控制的道路和走廊,实际掌控的地区仅有2000km2出头,从面积来看,仅相当于中国一个县,人口则接近一个小型地级市,此外还有相当于自身人口20%的外部人口(犹太人)生活在国土的各个角落。
加沙地带是一块只有365km2的小片土地,仅相当于中国中东部的乡镇,但实际居住人口已经达到230万,居住密度直逼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城区。2005年以色列撤出加沙地带所有的犹太人定居点,但依然控制着加沙地带与埃及接壤的区域,以及空域和一部分海域,严密封锁加沙地带人员和物资进出。2007年,哈马斯从法塔赫手上拿下对加沙地带的控制权。以色列也控制着当地水、电、天然气、互联网等多个基础设施。由于严格管制,加沙居民采用太阳能发电、打井等方式获得必要的生活物资,加沙甚至成为世界上光伏发电占比最高的地区之一。加沙地带有少量工厂,甚至部分由以色列人投资,可以出口商品到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周边国家,另有一部分加沙居民会前往以色列打工。但这些对于庞大且年轻的加沙人口来说杯水车薪,加沙失业率甚至已经没有统计的意义,大量失业青年是巴勒斯坦的包袱,成为哈马斯的天然兵源,必然也是以色列的沉重负担。为了突破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哈马斯在加沙地下约30米处修建了超过500公里的地道,部分通道通往埃及,在地表和天空被以色列牢牢控制的情况下,平日中地道成为商品贸易、军火走私的重要孔道,战争时期,地道则成为军事人员隐蔽和中转的空间。加沙地带高密度的居住形态和复杂的地道网络使得以色列在与哈马斯的冲突中始终难以轻易占领加沙。
巴勒斯坦地区是黎凡特各方矛盾的焦点,黎凡特是中东的心脏,中东是世界的“中原”,这注定巴勒斯坦地区不会平静。从罗马到十字军,到阿尤布、奥斯曼,再到今天的巴以冲突,巴勒斯坦地区反映了北非和西亚的争夺、中东和欧洲的交锋、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对抗,还有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竞争,同时在今天又牵扯着世俗和宗教之争,还不幸成为国际不同阵营对抗的前沿。以色列、巴勒斯坦、哈马斯、真主党、埃及、约旦争夺地不可开交,而伊朗、土耳其、俄罗斯、美国、欧洲等域外大国也同样在这里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巴以冲突不过是巴勒斯坦乱局的直观图景,深层次则是国际政治纷争在当地的投影。
巴勒斯坦及其人民毫无疑问是20世纪以来黎凡特地缘政治冲突的最大牺牲品,无论是从巴勒斯坦托管地开始,还是到后面的约旦、以色列建国,巴勒斯坦人都不是当地事务的主要话事人。而分裂与对抗却造成巴勒斯坦人承受着远超其他各方更大的家破人亡。今天的巴勒斯坦依然谈不上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国土分裂,内部分隔成许多独立的小块,许多关键的基础设施被以色列控制。大量巴勒斯坦人分散在周边国家,甚至流散到欧洲、美洲。即便已经获得了超过130个国家承认,今天的巴勒斯坦依然只是联合国的观察员国而非正式成员。
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分布:目前在约旦河西岸,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已经生活着超过60万犹太人,占整个约旦河西岸人口的1/6,这些犹太人定居点规划整齐,居住条件良好,拥有远高于周边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水平和物资供应。由于定居点的房价较低,近年来成为以色列一些青年逃避大城市高昂房价的定居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