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不必小北多说了,它启发了全球突破2000万读者,连续20年霸榜历史类图书,豆瓣超2万人评价下评分仍高达9.0+&Hellip;&Hellip;
长销不衰的背后,正是书中无处不在的贯通古今的视野与智慧。哪怕是其中寥寥数语,亦能让人醍醐灌顶,深刻感受历史洞见的魅力。
这一次,由人大历史学院的王皖强教授翻译,清华历史系的刘北成教授审校后的新版,使得其中的金句不仅准确传达了思想的深度,更赋予了它前所未有的可读性和文学美感。
《全球通史》为什么值得一读再读?史学家汤因比称其为克服精神危机的思想武器,麦克尼尔更是视其为直面下一场危机的启示录。
读史可以使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在面对个人的挑战时保持清醒与洞察。这一次,让我们通过书中的这些经典语录,重新聆听历史的回声。
关键问题似乎在于,社会变革滞后于使其成为必需的技术革新。究其原因,技术革新能够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所以备受欢迎,很快推广开来,而社会变革通常会遭到抵制,因为它要求人们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这意味着被迫和不适。
在旧石器时代,血缘纽带将社会结成一个整体,这既让人舒心,也意味着束缚。个人完全从属于游牧群或部落,成为由死者、生者和后代所组成的永恒队伍中的一员,而神灵世界的各种无形力量始终伴随左右。
从很大程度上说,亚欧大陆从古至今的历史就是一部先进文明的兴衰史,每当先进文明因内乱而衰弱,游牧民族总是乘虚而入,加速了文明的衰亡。
亚欧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前1500年)
历史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是,核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因为战争本身并非植根于人性,而是起源于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是人的产物,人能够改造社会。
希腊人离最早的文明中心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很近,从而能够借鉴先驱者的成就,但又没有近到丧失自身个性的地步。
公元前265年,意大利的霸主罗马走上了一条民主化的道路。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一民主化进程将使罗马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化的民族国家。然而,即便真的存在这种可能性,随着罗马卷入一系列的海外战争,这种前景也将彻底化为泡影。战争不仅让罗马成为一个大帝国,也深刻地改变了罗马的内部制度,而民主化的夭折只不过是战争带来的诸多灾难性后果之一。
拉杰普特人的经历意义重大,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混乱和入侵之后,印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表面上看,新来者被占主导地位的种姓制度所同化。实则相反,这更像是外来者适应了印度的文明。
阿兹特克人认为捕获俘虏甚至比收取贡品更重要,因为他们的祭司警告说,世界一直有爆发大灾难的危险,尤其是太阳有可能会熄灭,只有用活人献祭才能避免触怒天上的神灵。
然而,这种做法让阿兹特克人陷入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恶性循环:为了避免大灾难要用活人献祭,而只有发动战争才能获得活人祭品,只有用活人献祭才能打赢战争,这些祭品又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得到。
讽刺的是,西班牙的海外事业一方面促进了西北欧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它所带来的财富反而阻碍了伊比利亚半岛姗姗来迟的基本制度改革。短短几十年的辉煌之后,西班牙帝国很快就不可逆转地突然衰落,症结就在于此。
美洲参与新兴全球经济的代价是奴隶制,东欧付出的代价则是农奴制。两者是出于相同的基本动因,即需要大量可靠的廉价劳动力,为利润丰厚的西欧市场生产商品。
可以将自由主义定义为一种特殊的纲领,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以此提出了自己争取的利益和追求的主导权。秉持自由主义纲领的中产阶级反过来受到城市工人或无产阶级的挑战。
法国大革命的意识形态对其始作俑者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拿破仑“冒犯”了“自由、平等、博爱”口号所唤醒和激励的人们。当拿破仑背叛了自己所倡导的原则,人们起来反抗他们的导师。
在19世纪的进程中,民族主义的性质发生了蜕变。民族主义起初是一种人道和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的基础是手足情谊的观念而不是彼此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运动。但是,到19世纪下半叶,由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由于俾斯麦成功地通过马基雅维利式的外交和战争,用他本人的话说,凭借“铁与血”统一了德国,民族主义日益蜕变为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20世纪30年代,各国逐渐加大了重整军备的力度。重整军备的势头不仅没有刹住,反而愈演愈烈,因为军火工业带来了想象中的安全感,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Hellip;&Hellip;日益庞大的军火储备迟早要投入使用,只是还需要找到某种理由。“生存空间”说应运而生,成为最名正言顺的理由。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新译本)
[美] L·S·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王皖强 译 刘北成 审校
局势越复杂,越要读《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