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关于对“人性·情绪”的认识梳理


何谓人性
(1)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形成的人的品性
(2)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理智

何谓情绪
(1)心情;心境。
(2)从人对事物态度产生的体验。

孟子·告子上》见“人性”:
【一】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译:
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柜柳树,义理好比杯盘,把人的本性纳于仁义,正好比用柜柳树来制成杯盘。”
孟子说:“您是顺着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还是毁伤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如果要毁伤柜柳树的本性而后制成杯盘,那不也要毁伤人本性然后纳之于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来损害仁义的,一定是您这种学说吧!”
【二】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之可以胁迫他做坏事本性改变也像这样。”
【三】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译:
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
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好比一切白色的东西叫做白吗?”
告子答道:“正是。”
孟子问道:“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
告子答道:“正是。”
孟子说:“那么,狗性如牛性,牛性如人性吗?”

关于“人性观点之辩:
1、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学者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固定的,能变成善也能变成恶,就像可以往东边流,也可以往西边流。
   【辩】若以水喻人性。水是潮湿的、存在的,以水固定的本性比喻不固定的人性适合观点成立
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也就是说,君子小人本性是一样的。虽然人性本恶,但由于后天的环境以及教育影响人性偶尔也会变成善的。
   【辩】若人本性是恶。那么,无论怎么教育都不可能变成善,因为人性本恶之故。
3、在汉朝时期扬雄为主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人的本性善恶混合的,只不过修善变成善人,修恶变成恶人
   【辩】若说善恶混为一体的话,怎么会一会变成善,一会又变恶呢?若说善恶分开方式混合,那么当人变成善的时候,恶的成份到去哪儿了;如果人变成恶的时候,善的成份又到哪里了?
佛家揭示的五种情绪:贪、嗔、痴、慢、疑
贪:
释义:欲求多、不知足。
拼音:tān。
出处:《说文解字》:“贪,欲物也。从贝、今声。”
组词:贪占、贪嘴、贪图、贪婪、贪生怕死。
见到一篇署名命运面相的《讲贪》,将贪概括为三句话“拿了自己不该拿的,拿了自己本不需要的,想拿自己拿不动东西”。大意如下:
1.拿了自己不该拿的
举个例子,别人家东西,你起了欲望,动了贪念,拿走了。那主人家和整个社会定然要惩罚你。公家的东西,你拿了,以为天衣无缝,其实不是担心的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当官被捕或者因贪了害怕或被共贪威胁而跳楼的,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或许你觉得,有很多贪了也没事儿的啊,这是“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的心理。有因就有果,又贪而起的报应屡试不爽。这就是贪心到“偷”到“盗”的下场
2.拿了自己本不需要
有这么一件事情,以前有一群人在川藏线骑行,川藏线骑行者很多,皆是抱着一颗空灵朝圣的心去的。一群人在路上骑车,忽然发现前边有一个石头台子,台子上放了几十罐饮料(一罐价格蛮贵)。旁边贴着一张字条:“无偿奉送,一人一罐,祝你平安。”一行人很高兴,在心里感谢这位赠送者的恩德,一人拿了一罐就继续往前骑。因为每个人骑行速度不一,他们约好晚上再前面路旁的小镇集合,天黑前不出状况,所有人都能赶到。但是天都黑透了,还有个人没赶到,一群人又焦急又担心,于是拿着手电筒出去找那个人,终于在一个路边,找到了高原反应下,几乎晕厥的他。大家都非常奇怪,这人身体不差,按说不会有此劫,今天这是怎么回事?但不一会儿,他们就在他沉重的包里发现了几十罐饮料。正是放在石头台上的那些!原来,在别人都骑走之后,他动了贪念,本不需要那些饮料,但因贪念痒痒,他还是折回去把所有饮料都装进了自己包里。一路骑起来又累又缺氧,因此天黑之前才没能赶到、几乎晕厥。这件事情之后,贪名四起。原本的朋友客户觉得人心不正,不可交,也就慢慢疏远了他,他也就因为几十罐饮料的贪心断送了自己的人际前程
人呐,有时就是贪心作怪,古人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才是君子的作风,才是受人爱戴的行为智者有人相助,贪者利尽皆亡。
3.想拿自己拿不动
有人问:我想努力赚钱算是贪心吗?我回答她说:努力赚钱,是上进还是贪心,要看你对钱的定义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自己努力而获得报酬,是上进心。很多姑娘跟我讲:“我想赚钱自立生活还能父母养老,回报他们对我的爱”。我对这姑娘讲,这不是贪心,这是善行,开心去做。不过也有人说“我想暴富、买豪车豪宅,然后再娶个漂亮老婆、甚至找小三……”这就是贪,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但是其心不正,因此有这种想法的人通常都过的不好,因为“一夜暴富”的贪欲和他们的能力不成正比,他们想拿自己“拿不动”的东西。动了这种贪欲的人,往往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酒鬼、赌徒、问题彩民、白日做梦者、罪犯、赚黑利的黑商、游手好闲的混混……当贪欲大于你的能力,你就想去拿一些根本不动东西自找烦恼,毁了人生
赚钱,为己更是为人。是为了关爱妻儿、关怀父母关心朋友、回报社会。对于上面这四种付出,你会觉得由衷的幸福。相比这些动了“暴富”贪念而又没有正当本事的人,人格无疑高贵太多,祸患也少之又少。
贪心,是五毒心之首,也是部分痛苦、大部分灾祸根源需要认识清楚,用智慧化解自己的贪心
······································································································
嗔:
释义:一是指怒,生气;二是指对人不满,怪罪,仇恨心和愤怒心。
拼音:chēn。
出处:《说文解字》:“嗔,盛气也。从口,真声。”
组词:嗔怪、娇嗔、嗔怒、嗔视、嗔责。
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嗔的产生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喜好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情绪佛家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家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家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
痴:
释义:本义:胡诌,讲话没有逻辑思维混乱。引申义:不聪慧、迟钝;疯癫、癫狂;持久不止;天真的昵称;佛教语;指对某事或某人非常着迷;对某些事物难以自拔无法自拔,同“瘾”字一样。
拼音:chī。
出处:《说文解字》:“痴,不慧也。字俗作痴。”
组词:痴迷白痴、娇痴、痴想、痴呆。
佛家所说的痴,指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则,不了解无常、苦空及解脱之道,都属于愚痴的表现。《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称为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善心,故称为三毒。三毒有正、邪之分,如诸佛净土仅有正三毒,无邪三毒。又大藏法数卷十五区分二乘及菩萨各有三毒,二乘者欣求涅槃为贪欲,厌离生死为嗔恚,迷于中道为愚痴;菩萨广求佛法为贪欲,呵恶二乘为嗔恚,未了佛性为愚痴。
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再,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
慢:
释义:指速度低;走路做事费得时间长;慢也可以解释态度冷淡、没礼、不敬、傲慢、怠慢、涣散。
拼音:màn。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远而慢之。”
组词:且慢、快慢、傲慢、轻慢、怠慢。
曾见佛家人士对慢有七种解释。即:
第一种,就直接称作“慢”。对待凡是比自己差的人,感觉自己超强的胜过他;而对待和自己基本相等的人,总感觉自己要胜过一些。
第二种,叫做“过慢”。这个“过”在这里相当于“过头、过份”。面对和自己相等的人就认为是自己胜出,对于胜过自己的则认定他只不过和自己相等,这就加重了一个级别。
第三种,叫做“慢过慢”。对于明显胜过自己的人不但不给予承认,反而死活都要说是自己胜过他,这就是“加慢二级”。
第四种,叫做“增上慢”。对于无论是比自己“劣”的、和自己相“等”的、还是“胜”过自己的,通通予以彻底否定,这叫做“加三级”;这样“连升三级”都还觉得不过瘾,还要“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即“明明没有取得偏要说自己取得了,明明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偏要说自己已经达到了”。
第五种,叫做“邪慢”。“自己作恶,说己有德;别人作善,谤人无德;总是压人抬己”。这一段“言文言”谁都能看懂,就不作“稀释”了。
第六种,叫做“我慢”。“一切为我,自私自利”。所有业障凡夫哪个不是如此呢?这里又特别提出来强调就是指出怀有这种“我慢”心理的人,已经不是“一般级别”的自私自利了,所以他才会“骄矜自持,凌人傲物”啊!
第七种,叫做“卑慢”。由于他人实在胜过自己太多,而自己又确实太“少”太“劣”,已经众所周知而无法掩盖否认了,这反而莫明其妙激发出一种强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干脆彻底由“卑下”而反弹为“高大”,再由此“高大”而“理直气壮”地蔑视他人,“慢”到如此无与伦比的地步!
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
疑:
释义:本义是迷惑,引申为疑问、猜疑、犹豫、估计、畏惧、类似、好像、怪异、安定、凝聚等。
拼音:yí、nǐ、níng。
出处:《后汉书·范升传》:“愿陛下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以示反本,明不专己。”
组词:疑问、疑惑、猜疑、嫌疑、质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与见地有怀疑或迷惑也为疑。从修行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发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
备注:文中一些引用内容原作者难以进行考究,特此说明

*本帖系网络转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本号标注原创帖子,非商务用途可转发转发时请注明本号信息即可;商务用途,请留言联系。


探赜求知,更多思考

从对性善论、性恶论、人性本无善恶学习进行的一些思考认识【一】

从对性善论、性恶论、人性本无善恶学习进行的一些思考认识【二】着相就是刻意于假设的命题

从对性善论、性恶论、人性本无善恶学习进行的一些思考认识【三】无善无恶就是站在当下客观看问题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