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读书笔记:从芮小丹透过“有事吗”三个字洞察丁元英看丁元英对芮小丹的评价——聪明如你的女人,不多!奢华如你的女人,也不多!


#读书笔记#遥远的救世主

豆豆著作《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中有如下对话和描写:

情节回顾
亚文是丁元英公司的职员。
丁元英不开公司后,想找个地方清净清净。
亚文觉得丁元英是“高人”,不能断了。
亚文十分重视帮丁元英找清净的地方
亚文找在古城从事刑警的同学芮小丹。
芮小丹帮亚文给丁元英租了房子
8个月过去了。
这期间,丁元英从未联系过芮小丹。
临近春节。
芮小丹觉得十分有必要关心一下丁元英。
否则,对不起亚文的拜托。
便给丁元英打电话。

接通后,芮小丹问:“是丁先生吗?你好。我是芮小丹。” 
电话里,丁元英礼地说:“芮小姐你好有事吗?” 
芮小丹略微有些不快地说:“不是有事吗,是你有事吗。快过春节了,看看需要什么,特别是需不需要找人看房子。” 
丁元英说:“我春节不回去,都挺好的,让你费心了,谢谢。” 
芮小丹说:“如果需要什么就给我打电话,不要客气。” 
丁元英说:“谢谢谢谢再见。”
......
就在别人说笑的时候,芮小丹却在脑子里想丁元英的事。几天前丁元英在电话里问的那句“有事吗?”让她当时着实有些不舒服,但过后冷静一想倒觉得这句问话不简单,这显然是一个“意识位置问题说明脑子根本没有“找人帮忙”这道程序,只有“我能帮你做什么”的设置,这是一个不自觉的、居高临下的意识位置

首先,看芮小丹和丁元英俩人的对话

他俩的对话中,芮小丹和丁元英之间的交流展现了不同的沟通风格和人际互动方式

首先,芮小丹主动发起通话,并以礼方式确认了对方身份,然后直接表达自己的关心和询问。她提到快过春节了,询问丁元英是否需要帮助,特别是是否需要找人看房子,显示她(同学拜托需要关照人)的人之常情关怀。

然而,丁元英的回应显得相对直接和简洁。他首先礼回应了芮小丹的问候,但紧接着就用“有事吗?”这样的问句让芮小丹感到有些意外和不被理解

从丁元英的角度来看,他可能是在询问芮小丹是否有具体的事情需要讨论或处理,但这种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忽略了芮小丹主动关心他的初衷

情商角度看,可以说丁元英情商不高————理解他人情绪能力,在情商学里被认为是主要能力之一。)

当芮小丹解释说她是在关心丁元英的春节安排是否需要帮助时,丁元英给出否定回答,并表示感谢

(他的回答虽然礼,但可能显得有些冷淡和疏远,没有充分表达出对芮小丹关心的感激之情。)

最后,芮小丹再次表达了愿意帮助丁元英的意愿,并鼓励他如果有需要就打电话。而丁元英则再次表示感谢,并结束了通话。

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芮小丹、丁元英两个人交流不在一个频道。

芮小丹想要表达的心意,也没有被丁元英理解

丁元英对芮小丹想要表达的心意,丁心里就没有想过

如此,也就有了让芮小丹感到有些意外和不被理解心理反应


接着,看几天后芮小丹对和丁元英电话后的心理世界

芮小丹先是想起了当时的心里不舒服

这种不舒服,常人思维或许会有“你好当成驴肝肺”“我想着你,关心你,你怎么没一点感恩之心”之类的抱怨

但芮小丹似乎没有这种抱怨,也许有,但没有出来,更多是冷静,是分析,是思考

认为有事吗?”背后不简单。

她用“显然”,不是也许、或许、可能、想必等词认为是一个“意识位置问题

接着,给出自己对丁元英进一步判断的结论性话语。

脑子根本没有“找人帮忙”这道程序,只有“我能帮你做什么”的设置,这是一个不自觉的、居高临下的意识位置


最后说说芮小丹的不简单。


1.她从“意识位置”看问题

理学角度意识人脑大脑外表象的觉察。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意识脑区,它最重要的功能辨识真伪,即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来自于外部感官还是来自想象或回忆。

意识脑区没有自己的记忆,其存储区域称作“暂存区”,类似于计算机的内存,只能暂时保存察觉信息

研究认为意识脑区其实没有思维能力,真正的思维发生意识的诸脑区中,我们所感知到的思维其实意识将其思维呈现意识脑区的结果

心理角度现代心理学界对意识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予现实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统一。狭义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

广义意识包括人类世界知识性与理性追求(知)、对客观事物感受评价(情)、以及追求某种目的理想表现出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意)。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与环境的互动、把经验与现实连接起来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以及制定目标引导行为方面

哲学与认知科学角度意识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运动,可以反映真实世界以及非实有意识的自身的运动。意识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是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特征总和以及相关感知处理活动

意识本质人脑与动物大脑与客观世界矛盾,其规律即自觉性。自觉即能动地认识指导人类的自我自由的实现

——说明芮小丹对理学心理学、哲学学习了解

2.从她对意识位置的进一步思考

心理学视角。这种思维方式源于个体社会过程形成的特定心理定位个体可能习惯于将自己置于一个帮助者的角色,而非求助者的角色。这种心理定位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非寻求外部帮助

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可能拥有较高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因此不愿意轻易向他人求助,以免损害自己的自尊或被认为无能

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影响个体人际交往模式。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主动提供帮助,而非接受帮助,从而在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给予者”而非“接受者”的形象

社会学视角。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受到特定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某些文化中,个人独立和自给自足被视为美德,因此个体可能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而非寻求他人帮助

社会结构支持网络完善程度可能影响个体的求助意愿。如果个体生活在一个支持网络健全、求助渠道畅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可能愿意需要寻求帮助。然而,如果社会支持网络薄弱或求助渠道不畅,个体可能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

哲学与认知科学视角。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反映个体对自我和世界的独特认知方式。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自己视为积极的行动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认知方式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能够迅速采取行动,而非等待外部援助。

个体可能对自己所掌握知识能力充满信心,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解决问题。这种自信使得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解决问题能力,而寻求外部帮助可能被视为对自己能力否定

文化哲学视角。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体现了某种文化精神价值取向。它强调个人责任、独立性和自我实现重要性,从而在社会生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说明芮小丹对理学心理学、哲学文化深入的研究思考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