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遥远的救世主#丁元英#芮小丹
“问题1.我不想当律师了,突然有一种想写作的冲动,写小说,写剧本,揭示不同文化属性的人生命运。你对此怎么评价?草率?心血来潮?
丁元英看过之后说:‘第二个问题命题错误,答即有错。’......”这段话是豆豆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电视剧《天道》)中的一个故事情节。
在这段对话里,丁元英对芮小丹所提出三个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直接指出“命题错误”。这一观点,很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问题有三。
三、在现实爱情中,类似这样“命题错误”的问题常见吗?如果有,又是什么导致的?
咱们先来说说丁元英为啥认为这问题错了。在真正的感情世界里,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彼此的心意和感受应该是通过日常相处中的点点滴滴自然流露的,而不是靠这种直接又带点质疑的提问来确认。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正的爱,是一种默契,一种无需言语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意。
咱们再从逻辑学、心理学和话术三个方面说说为啥丁元英认为这问题错了。
在逻辑学中,一个正确的命题应该是清晰、明确且能够进行有效推理和判断的陈述。而这句话存在以下逻辑问题:
1.预设偏见:此问题预设了“对方可能已经开始厌烦”这一前提,从而引导回答者在“是”或“否”中进行选择。但这种预设本身可能是没有充分依据的,仅仅是提问者的主观猜测。
2.二元对立:将对方的态度简单地划分为“厌烦”和“不厌烦”,忽略了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实际上,对方的感受可能处于中间状态,或者无法用简单的“厌烦”与否来定义。
比如关于“朋友之间就是要讲义气,谈利益不够意思”这句话,与此同理。存在以下逻辑问题:
——非黑即白的划分:将义气和利益完全对立起来,暗示朋友关系中要么只有义气,要么只有利益,忽略了两者可能同时存在且并不必然冲突的情况。
——概念定义不清:对于“义气”和“利益”的具体含义没有明确界定。义气可能包括相互支持、忠诚等情感层面的因素,而利益可以是物质上的收获或者共同的目标实现等。但这种模糊的表述没有清晰说明在朋友关系中它们的具体范围和表现形式。
——以偏概全:过度强调义气而完全否定利益的存在或合理追求,可能导致在朋友合作或交往中无法正视和合理处理与利益相关的问题,从而影响朋友关系的健康发展。
——缺乏具体情境的考量:没有考虑到不同的朋友关系和具体情况。有些朋友关系可能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更注重义气,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需要合理考虑利益因素。
1.缺乏安全感:提问者问出这句话,通常反映出其内心的不安和对关系的不确定感。这种不安可能并非基于客观事实,而是源自个人的心理投射或过去的不良经历所导致的过度敏感。
2.消极暗示:这样的提问方式带有消极的暗示,即使对方原本没有厌烦的情绪,也可能因为被这样直接质问而产生负面的心理反应。
3.自我怀疑:从提问者自身的心理来看,这显示出其对自身价值和吸引力的怀疑,缺乏对自己在关系中地位的自信。
从话术层面看。
1.这是一个封闭性的问题,只给回答者提供了有限的回答选项,限制了对方真实感受和想法的充分表达。
这里,拿职场举个例子。比如“这个月的业绩目标您能达到吗?”就是个封闭性提问的话术。
其优点是直接明确:能够迅速获取对方对于能否达成业绩目标的明确态度,节省沟通时间,提高沟通效率。聚焦重点:直接围绕本月的关键业绩指标展开询问,使话题集中在工作的核心成果上。
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限制信息:只提供了“能”或“不能”两种回答选择,可能会限制回答者提供更多关于业绩进展、面临的困难或需要的支持等详细信息。二是压力感强:对于被提问者来说,可能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在还不确定能否达成目标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回答不够客观或全面。三是缺乏引导:不能引导回答者进一步思考和阐述达成或未达成目标的原因及后续计划,不利于深入探讨解决方案。
相比而言,搭配开放性提问,如“您认为这个月要达成业绩目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目前在实现业绩目标的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等则更科学合理。
2.攻击性:这种直接且带有质疑的问法,在交流中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容易引发对方的防御心理,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和关系的和谐。
3.不利于解决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双方就关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建设性的讨论,反而可能加剧矛盾和误解。
咱们再看芮小丹,她问出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她应该是因为在爱情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这在小说了一些情节了也有体现。比如芮小丹和肖亚文的对话:
芮小丹说:“我想,我是爱上他了。”
回到现实生活,有人也会这样,可能是因为过往的感情经历不太美好,或者自身性格比较敏感,容易患得患失。也有可能是受到外界一些不太正确的爱情观念的影响,比如一些言情剧里过度渲染的“作”和“试探”。
其实在现实的爱情关系里,像“你对我开始厌烦了吗?”这种看似寻求答案,实则可能给感情埋雷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心里还有没有我?”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不是基于对对方真实行为的客观判断,而是源自提问者内心的不安和不确定。
从爱情的本质来讲,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如果总是用这种充满怀疑的问题去考验对方,那这份爱就会变得沉重和疲惫。就像诗人舒婷在《致橡树》里写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真正的爱情,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是信任而非猜疑。
从人性的角度去看,问出这种问题的人,往往内心深处藏着自卑和恐惧。他们害怕失去对方的爱,害怕自己不再被珍视。但越是这样,越容易把对方推得更远。
而且,从沟通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问题常常会让对方陷入两难的境地。回答“是”,那肯定会引发一场争吵;回答“不是”,又可能被认为是在敷衍。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信息十分发达的时代,就信息传播来说,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
这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世界各地的动态。无论是重大的国际事件,还是身边的民生小事,都能在第一时间被知晓。
但与此同时,信息传播的便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障,虚假信息、谣言能够迅速扩散,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大量的信息涌来,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难以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网络上,各种所谓的情感专家、爱情导师层出不穷,他们给出的一些建议和理论并不一定都周全。有的说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试探对方;有的说要掌握爱情的主动权,让对方围着自己转。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让大家在爱情里变得更加迷茫和困惑。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能看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很多关于爱情、人性以及沟通的深层次问题。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事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简单存在。它们通常具有多面性和多层次的特点。只有通过辩证的视角,我们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一方面,它确实反映了人们在爱情中的真实焦虑和不安,这是人性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我们,在爱情里要学会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建立起更坚实的信任基础。
就像张爱玲说的:“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在爱情中,我们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无端的猜疑。
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否认存在情侣会因为这样的问题产生矛盾。比如说,一方总是问“你为什么不理解我?”而另一方可能会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在理解了。这样的循环往复,让双方都感到疲惫不堪。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双方没有真正地去倾听对方的心声,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像那句话说的:“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一方问“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的对象那样浪漫?”这其实是在拿自己的爱情和别人的作比较,而忽略了每段感情都有其独特之处。
那么,如何避免在爱情、职场等生活中提出这样“命题错误”的问题呢?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角度看,首先,要学会自我成长,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和自信。不要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对方的态度上。其次,要注重日常的沟通和交流。不要等到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寻求答案。同时,要以更加全面的思维,去深入思考问题,不能盲听他人之见,不让外界的一些错误观念左右了我们的头脑。
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个话题还有什么认识和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