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项羽已经平定了黄河以北的地区,就想率领各路诸侯军向西进入关中。在此之前,诸侯军中的官兵有的曾因服徭役或屯戍经过关中一带,秦地的官兵多无礼地对待他们。待到章邯率秦军投降了诸侯军后,诸侯军的官兵便凭借胜势,把秦军官兵多当作奴隶和俘虏来使唤,随便侮辱秦军官兵。秦军官兵大多因此而生出怨恨的情绪,暗地里议论说:“章将军等人骗咱们投降诸侯军,如今若能攻入关中击灭秦朝,当是大好事;倘若不能,诸侯军将咱们掠持到东方去,而秦朝又尽杀咱们的父母妻子儿女,那可怎么办啊?”诸侯军的将领们暗中查听到了这些议论,即报告给项羽。项羽于是召集黥布、蒲将军商量说:“目前军中秦朝的官兵还很多,他们内心并不顺服,如果到了函谷关不听从调遣,情势必会危急。所以不如将他们除掉,而只和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等进入秦地。”楚军便于夜晚在新安城南面袭击活埋了秦兵二十余万人。
【解析】项羽坑杀秦兵二十万这一历史事件引发了广泛争议,被视为项羽冷酷无情,残暴不仁,不得人心的表现,但从当时的处境来看,除了秦兵军心不稳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资治通鉴并没有叙述,那就是缺乏粮食。
《史记·项羽本纪》: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
我们应该透过历史的迷雾,深入了解当时的困境与选择。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并呈现多角度的观点,引发读者深思。
项羽在面对关中战场的时候,面临着两大困境:首先是粮食短缺,军队无法维持充足的供应;其次是军心不稳,秦朝的官兵对项羽领导的诸侯军抱有怨恨情绪。这两个因素导致了项羽艰难的抉择。
二、无可选择的难题
就地解散的困境:若放弃这些秦兵,让他们自行解散,很可能会因归乡被抓、重新武装,回归战场继续与项羽作战。这无疑会让项羽陷入更为恶劣的战争局面。
士兵并肩作战的问题: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让这些从秦军中投降的士兵与自己一起作战,不仅需面临粮食供应问题,还要警惕可能的叛变。尤其是面对号称难以攻破的函谷关,一旦战事失利,后果将不堪设想。
放置在后方的考量:即便将这些士兵放置在后方,一旦前方战局失利,后方也会不稳定,可能导致全局的崩溃。这对项羽而言是无法承受的。
虽然坑杀降兵会受到指责,且失去关中百姓的支持,但六国人与秦人多年的深仇需要项羽做出选择。面对两难境地,项羽只得在六国人和秦人之间做出决断,可能并非他所愿,但这是作为领袖所应承担的责任。
尽管项羽的坑杀行动引发了很多争议和指责,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残暴不仁”。我们应该在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时尽量客观地分析当时的困境和选择,理解项羽作为军事指挥官所背负的责任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