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余华 |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焦虑?



这四十年来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就像社会变化那样天翻地覆。当社会面目全非之后,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


我想,没有个人心理上是完全健康的,起码不可能一生都健康,心理医生不会例外。事实上,我们人人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担忧和害怕,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


一九九七年的时候,我在香港丢过了一次护照,历尽麻烦之后才得以回到北京。护照的丢失意味着身份失去,此后的三四年时间里,我每次在国外的时候都会梦见自己的护照又丢了,然后一身冷汗过来,才知道是虚惊一场;而且无论我是在开会演讲,还是在游山玩水,每隔四五个小时就会神经质地去摸一下护照是否还在口袋里。直到今天,我出国前整理行装时,首先考虑的是穿什么样衣服可以保证护照的安全,然后再考虑其他的。可以这么说,香港的那次护照丢失,让我在此后十年的时间只要置身异国他乡,就会出现焦虑,害怕护照再次丢失的焦虑,这是对自己可能再次失去身份的恐惧。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平衡国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沿海地区城市里的人普遍在喝可口可乐了;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湖南山外出打工的人,在回家过年时,给乡亲带去的礼物是可口可乐,因为他们的乡亲还没有见过可口可乐。


社会生活的不平衡必然带来心理诉求的不平衡,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小男孩狮子大开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是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


两个同龄的中国孩子就是梦想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这是令人震惊的。对这个西北女孩来说,她想得到一双普通的白球鞋,也许和那个北京男孩得到的波音飞机一样遥远。


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生活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后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后梦想都不平衡了。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财富也是个人最后希望。即便什么都没有了,只要还有梦想就能够卷土重来。可是我们今天的梦想已经失去平衡了。


北京和西北这两个孩子梦想之间的差距,显示了两个极端,可以说和我举出的第一个例子差距一样巨大,三十多年前的女中学生和今天的女中学生是另外的两个极端,前者显示的是现实差距,后者显示的是历史差距


我在《兄弟后记写下这样一段话,“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知道自己在《兄弟》里写下了巨大的差距,上部“文革”时代和下部今天时代差距,这是历史差距还有光头和宋钢的差距,这是现实差距历史差距让一个中国只需四十年就经历欧洲四百年的动荡万变,而现实差距又将同时代中国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去了,就像前面说到的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这两个生活在同样时代里的孩子,他们梦想之间的差距,让人恍惚觉得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欧洲,另一个生活在四百年前的欧洲


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现实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病人,也可以说我们全体健康,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两种极端里,今天和过去相比较是这样,今天和今天相比较仍然是这样。


三十年前,我刚刚从事故事的职业时,读到过挪威易卜生的一段话,他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所以与其说我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我是在寻求治疗,因为我是一个病人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