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博物馆
關於曜變天目的製作方法至今仍是一個謎,建窯茶碗的燒制並沒有從宋代延續到今天,而是斷燒了800年,倘若沒有研究出來也是情理之中。從物質上說,所有的原材料經過千年也很難完全復刻;從精神上說,不論高低,精神狀態和訴求已經不一樣。當然,這並不可否定當下宋代熱潮的引領下,無數匠人對建窯真正的熱情和對技術復興的決心。立意高遠,值得欽佩。
藝術的美在於其不可複製性,王羲之尚且不能複寫蘭亭,更何況千百年後,以初生牛犢之勢談超越。應當公平的說,書法世界在王羲之後,並沒有誰是以超越書聖或者成為書聖再世為目標。儘管在唐太宗昭陵事件導致真跡盡喪之後的1500年,蘭亭的精神依然存在,這是恰恰是中國審美的最大魅力,在乎其神,而不拘泥於形式。
放眼當下,想必沒有正常人可以大膽宣稱自己可以重現達芬奇《最後的晚餐》或是《蒙娜麗莎》,如今的當代藝術家,也沒有是以能畫出一張很像《蒙娜麗莎》的畫作而作為其終生奮鬥目標。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卻可幫助我們理解,複製的意義是單薄的。當今的任務是如何以這種智慧為精神引導,去創造新的更重要的,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
不得不說,在製作曜變天目這件事情上,人類還處在臨帖的階段。臨帖的關鍵不在於形似,初學不及,中則過之,後乃通匯,通匯之際,人書俱老。最後還是要回歸精神狀態,要理解一件神品的誕生,不僅僅是器物本身,人和歷史賦予的溫度和痕跡,更是重要。
倘若要說尋回宋時代建窯茶碗的些許遺風,也許可以從建仁寺如今每年舉辦的四頭茶會上找回一點宋時代當時的儀式感。
宋時代的曜變天目全世界範圍公認僅剩三枚,悉數在日本,分別由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藤田美術館、大德寺龍光院保存。這三件器物自帶光環,承載著日本將近600年的茶道歷史,除了大德寺龍光院秘藏的曜變之外的兩件都曾為德川家傳來。
每一件曜變天目都帶著不同的歷史,假如我們在看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曜變天目的時候,突然想到了德川家光為了祈禱乳母春日局康復,曾用這隻稻葉曜變天目給春日局喝藥,春日局深受感動,將藥倒入衣袖中這樣的情節的時候,想必這種絢爛也會帶來更深刻的感受。
日本是一個地震國家,但茶道具卻十分難得的保存了下來。可惜在中國除了出土之外,並沒有留下太多傳世的宋代建盞,兩岸故宮並沒有收藏有太多建窯茶碗,這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目前中國方面大部分的研究都圍繞著建窯出土的瓷片以及杭州皇城出土的殘器進行,由於中國並沒有傳世建窯天目茶碗,因此對建盞、曜變天目的研究的僅限於出土品;相反,日本、歐美地區的學者、博物館,由於沒有窯址,研究的對象也僅限傳世品或者館藏品。兩者都有局限,國內外若能增強交流,或是有益。
大都會博物館藏 Samuel Putnam Avery Sr. American, New York (until 1879) / Credit Line: Purchase by subscription, 1879 / Accession Number: 79.2.1358
大都會博物館有一例並未展出的傳世天目茶碗,雖然看似兔毫(禾目天目)茶碗,但在局部有一圈藍斑,在碗的內部,也有隱約的曜變天目般的圈圈,由於狀似藍帶,則暫稱「藍帶天目」。這件傳世的作品相信來自日本,品相完整,這無異是令人興奮,值得研究的一件器物。
周圍一圈的曜變類型的藍斑,與小堀遠州的「埋火」灰被天目形狀十分類似,相信是窯中溫度變化導致。從這個器物上,也許我們可以推論,形成曜變天目的先決條件是一個暗銀色的兔毫茶碗;一種有別於常規燒製的特別的溫度,也許是更高溫(對比埋火的形成條件);也許是一蹴而就(而不是多次燒成?)。
*** 暗銀色兔毫,在中國也有稱“暗銀毫”的說法。三件曜變天目的藍色圈圈背後,依稀可見流淌的兔毫,因此有此推測。
關於「埋火」:參閱SACA學會發布 — 《利休以后:茶道与唐物的延续 - 古田織部与小堀遠州时代的茶人 / Furuta Oribe & Kobori Enshū》
無獨有偶,這件器物與SACA學會曾經寫過的《無上神品:第四只曜变天目、织田信长与本能寺之谜 - Honno-Ji, Nobunaga & 4th Yohen Tenmoku》中的“常盤天目”有異曲同工之處?是否可成為互相印證之物?
SACA學會還曾發表:
《謎の茶碗:追寻迷失的曜变 Mission Impossible: Identifying the Missing Yohen Tenmoku》
《利休の魂:「千宗屋」发声质疑NHK“第四件曜变天目” - Tea Master vs. Scholars》
张南揽老师
日本茶道第一大流派里千家茶道教授,今日庵入室弟子,师承里千家15代家元鹏云斋千玄室大宗匠。
修习茶道28年,于2004年4月在里千家今日庵入庵,历任里千家茶道学园(京都)绿会讲师、里千家北京驻在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佛学院、日本驻华大使馆等高校与机构的客座讲师、里千家淡交会上海和敬会常任顾问及里千家海外特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