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见,何劳向什求玄。
通常的政经济科教文等都属于世俗文化,解决的是修身、齐家、谋生、治国、平天下的日常生活事务,以及如何在人类社会和自身生活环境中获得功名事业的成功和幸福,在此视野之外还有一种隐秘传承的修炼文化。
修炼文化着眼于世俗文化之外的探索,将人、生命、物质和宇宙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之内予以解读,解决人的生命的根本幸福和最终归宿问题,是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
修炼文化东西方都有,东方的除了佛家、道家理论外,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的民间独传、秘传奇门修炼理论,不修佛不修道,以少为人知的独特方法进行修炼,奇门修炼相对于佛家、道家等正法门,被称之为旁门左道。
其实佛教大小乘和道教可以说是显教,为了传播普及,而修炼文化不讲普度只重传承,它是严格地选择徒弟并秘密地传授修炼方法,其特点是单传、密授、密修、独炼,不能公开,不易普及,多在不为人知的深山老林或山洞秘地进行。
以修炼的方式来划分,人类修炼文化可分为修性、修命和性命双修三种情况。
所谓修性,就是在修炼过程中主要侧重于修心,就是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状况的改变,没有对炼功手法和动作的专门要求,大多易于普及。
?
修命的功法,往往不易普及,对传授对象要求也很严格,必须具备很高的心性标准,是常人社会中大德之士或道德修养良好的人,因此,就侧重了形体动作和手法,要求改变本体。
如道家修炼方法、奇门修炼方法大多属于修命。修命的功法可以使人体净化、百脉皆开,三花聚顶,身体内部修出元婴或金刚不坏之体等,更能使人祛病健身、延缓衰老、显得年轻,并且形成多种神通术类的东西。
性命双修功法,是性命兼修,内外兼修,既修炼心性,又改变本体。因此既有严格的心性和思想道德要求,又有形体动作和炼功手法,修炼有成者往往产生出超越一般常人的超常能力,如遥视预见、遁迹隐形等,因此真正的性命双修功法往往是一种高标准、高层次的修炼方法,难得而不易求。
不管是哪一种修炼,最终目标都是要在修炼结束时开悟证道、功成圆满,按照道家说法就是要“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脱离常人社会所存在的空间,提升自己在宇宙中的生命境界。
修炼的最基本条件是师和道,师父传法讲道,护佑徒弟,帮助其解决修炼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师也有层次高低的不同。“明师出高徒”,“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层次高的师父具有更高的功力和威德,可以使徒弟明白更高的法理,可以帮助修炼者修炼到更高的境界。
不同境界有不同的法,道门三千,有大道也有小法,大道用于修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命运,小道则流于算卦、看风水、驱邪、治病等。大道往往至简至易,而小道往往烦琐复杂,修炼者对法或道的体悟程度,决定了修炼达到的果位和境界高低。
如果说师和法是修炼的外部因素的话,那么修炼者自身的根基好坏,根器大小,则是修炼的内部因素。根基好,悟性好的话,修炼过程中会更容易领悟,精进迅速,根基差、悟性差的面考验时往往容易动摇,不得其要,半途而废。
道家言三千六百法门,不论哪一种,基本都是在师父的护佑和帮助下,依道法修炼,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身心同时发生变化,修炼的具体方法随修炼法门和个人根器因缘的不同而异,没有统一的修炼方法。
道家有金丹大道安炉设鼎,采药炼丹等,个人因缘修法,但万法归一,只要是正的宗教或正的修炼法门,都要求修炼者具有极高的道德标准和思想境界。
修炼结束时,人的生命已经远远超越常人境界了,思想已经升华,身体也非常人的肉身凡胎了。
道家来修炼结束时是以白日飞升或尸解的方式离开人世的。所谓白日飞升又叫”羽化”,就是白天腾飞到空中,同时天门大开,上界在空中把得道者接走。《神仙传》一类的道家典籍中多有记载,张道陵、邱弘济、许旌阳、葛洪等都曾留下白日飞升的神迹。人们所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实际上来源于道家的这种修炼现象,近代“仙学巨子”陈撄宁先生就试图达到白日飞升的境界,可惜没有成功。
而尸解则是道士得道后使用指物化物的神通做个障眼法,只假托一物(如衣、鞋、杖、剑)变成自己的形象,自己则遗世升天。如果后来再打开棺材,里面的东西就会恢复原状,变成衣服或鞋子,这些都是常人现代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神奇现象。
可以说以上说的修炼文化仍然在秘密的传承着,一般人无缘得见,只待有缘人自行入门,俗话说医不叩门,道不轻传,有时候并不是想学就能学到的。
红 尘 万 丈 繁 华 落 尽
一 念 觉 醒 荫 护 千 年
光从 来 无 声, 却 照 亮 了 心 房
爱 从 来 无音, 却 点 燃 了 希 望
灵 魂 引 路;光 明 三 界,照 亮 天 地 人
俗话说 “吉人自有天相”,一个人是不是“吉人”,看这五点就知道!
孙悟空打死6个凡人,为何还能成佛,把六人名字连起来读就明白了
老祖宗古训:最成器的男人,最旺家的女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精华)
感悟《老子》:朝真访道,临水静观;正是开启我们观水悟道智慧的钥匙。
道长深度解密修行法界;是谁一念万生,是谁一念万灭。当生灭无路之时,又是谁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