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何事惊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Y4NTY0NA==&mid=2648646452&idx=1&sn=4592b4a6cf9170b2f0bcb3fe1ecdcc19
有没有发现——逛博物馆是件上瘾的事儿?这博物馆啊,好像是不逛则已,一旦逛了,就根!本!停!不!下!来!
来看看逛博物馆上瘾的十二大症状,你中了几条?
以前周末节假日,有宅着读书看剧、刷视频躺平的;有喜欢出去玩,踏遍名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川、露营扎寨、户外徒步、网红打卡的。
现在一有空,就想去博物馆。逛所在城市的博物馆还不够,制定计划并且积极行动去所在城市以外的博物馆。
以前出去旅游:去什么博物馆啊,多浪费时间!现在出去旅游:博物馆安排起来!
对博物馆越来越了解:327家一级博物馆,15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排名前10的中国最好的博物馆,必去的县级博物馆……一想到有那么多值得去的博物馆还没去过,就恨假期不够多,发愁得多长时间才能逛得完啊!
买了博物馆通票。
不但知道去博物馆得提前预约,还能熟练掌握博物馆预约攻略,比如:故宫提前七天晚上八点约,国博提前七天晚上五点约,考古博物馆提前三天上午九点约……
去博物馆不再是到此一游或者打卡,有的博物馆甚至一去再去。
场景:朋友问你在哪儿?答:在国家博物馆。问你不是去过了吗?答国博去一次哪够啊,都不知道去几次才能逛得完啊!
以前不爱拍照,或者手机里的照片是自拍、孩子的照片、花花草草,现在全是博物馆里拍的文物照片。一件文物还不止拍一张照片,正面、反面、侧面、俯拍、仰拍……不同角度,还有各种细节图。
逛博物馆的速度越来越慢,不再走马观花,而是会停在某件文物前驻足良久,不止看文物,还看展牌、看展板上的文字,看展厅的前言和结语。
搜索感兴趣或者不懂的文物的信息和图片,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反复研究。
从一开始很多字没见过、不认识(尤其青铜器的各种器物的名字),到越来越熟悉,甚至也能对一些文物如数家珍了。
在不同的博物馆或者特展上,看到曾经看到过的文物或者类似文物,有一种遇到老朋友的感觉,心里荡漾着一点点激动一点点骄傲。
开始读《中国建筑史》、《博物馆之美》、《灿烂敦煌》、《沈从文讲文物》、《故宫文物南迁》……
开始看纪录片《河西走廊》、《如果国宝会说话》、《何以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
关注了越来越多文博类的公众号,有综合性的博物馆展览信息的,有博物馆官方公众号服务号,有大V的,有和自己一样爱刷展并且愿意分享的……
小红书、B站、抖音、快手等等视频网站越来越多地推送博物馆的内容,于是,被B站的破产兄弟的博物馆系列视频所感动,被小红书上的博物馆盖的章和文创种草,对某视频网站里说到哪个博物馆又产生了要去的冲动……
了解掌握了逛博物馆的基本礼仪,比如在展厅里要看管好自己的孩子,不要大声喧哗、追跑打闹;不要充电、不要喝水、不要吃东西;不要用手摸玻璃(因为会印上指纹造成玻璃模糊,影响观看和拍照);很多情况下不要开闪光灯拍摄文物。
开始能感受博物馆的体验好不好,对展陈、布展、动线、设施、灯光、展品质量、文物摆放等等有一点心得。
看展出时,对身边观众的言语内容能有所判断,是真的言之有物,还是夸夸其谈甚至胡说八道。
以前觉得盖章是小孩子做的幼稚的事儿,现在去博物馆,盖章本也是必备的东西,只要时间充裕,即使要排队也会去盖盖章。
没事儿的时候翻阅翻阅盖章本,欣赏曾经盖过的精美的博物馆印章。
开始忍不住买博物馆文创了。冰箱贴多得双开门冰箱的门都不够贴了,琢磨着要去买有磁吸功能的黑板。
冰箱门是一个小博物馆,把从博物馆收罗来的冰箱贴按照年代做出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冰箱贴版本。
除了冰箱贴,家里的盖章本、小摆件、饰品、甚至包包、衣服也都是博物馆来的。
之前是e人,变成了i人。以前是i人,更i了。
以前喜欢呼朋唤友,喝茶喝酒。逛博物馆上瘾后发现一个人去逛博物馆太香了,根本不需要有伴儿,不用照顾别人的感受,想在博物馆逛多久就逛多久,想在哪件文物前停留多久就停留多久(但这不对哈,还是要流动参观的);在家看纪录片、阅读、研究文物,内心非常充实,感觉自己成为了一个i人。
以上就是我硬凑出来的十二条逛博物馆上瘾的症状,大家看看自己中了几条?或者,有没有其他我没有发现的症状呢,也欢迎大家积极留言。
◆印章上的赤峰
◆印章上的美术馆 |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