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我发现一个定律——在认识一个人之前,你很难在校园里见过他;可是认识他以后,就经常能在图书馆、食堂、教学楼、路上…任何一个地方遇见他。
现在我发现,博物馆里的文物也遵循这种“相识就常见”定律!——在你留意它之前,似乎从来没见过它,可是,一旦某一次,只是因为你在展品群里多看了它一眼,没能忘掉它的容颜,尤其认认真真了解它以后,你就会发现,诶,不时会再见到它,和它的兄弟姐妹、叔伯姑姨、祖宗八辈儿——咦,这个博物馆也有一件类似的嘛;咦,上次我在某个特展上见到过!
就像在没见过影青釉里红高足杯以前,我对高足杯是没什么印象的;但那日,在杭州博物馆南馆一层展厅的那个小小的、高足杯型观望口望进去,目光停留在那只杯子上后,“一眼万年”(此处用了夸张的手法)。虽然它“不过”是个破杯子,碎片被粘合起来后仍然缺失了一块,但是它的色彩实在是太美了,渐变的淡粉色杯身,青色杯足,像夏天来临后,在荷塘里遇见的第一朵小荷。
呵,原来高足杯从新石器时代起每个年代都有,是元朝时非常盛行的酒具(适合携带,便于边骑马边喝酒——哦,我那嗜酒如命的元代老祖宗们啊!),可是,之前我怎么都没见过?!
那日之后,“相识就常见”定律开始转动,我见到了越来越多的高足杯。
近日在浙博——这是我第二次去浙博了,果然见到第一次去时没看到(被忽略)的一只高足杯。它是龙泉窑青瓷,虽然颜色不及影青釉里红高足杯丰富,样子也不如她秀气,但是,无论年代、器形、距离,你都很难讲他不是她失散多年的哥哥。
翻朋友圈,又在文物荟萃的九图中一眼看到一只高足杯。白色,元朝。(图:乐在其中)
明朝的(图:乐在其中)
在初相识后,不同颜色,不同年代,不同故事的高足杯们,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相见里,在我的相册里、记忆中,越来越多,越来越熟悉。
这种曾经相识,这种再见,会让人产生一种微妙的情绪,混合着一点喜悦一点惊喜一点欣慰一种得意,忍不住在心里问候:嘿,这位文物朋友,咱们又见面了!
或者,嘿,这位文物朋友,我见到你兄弟了,就上周在某某博物馆…
(这篇就这样戛然而止吧,写完了)
◆彩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