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回讨论了珍宝展的相关背景,今天终于可以接近具体的展品了。阿富汗珍宝展的展品总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是按照展品的出土地点划分的。简单地讲,法罗尔丘地是阿富汗的青铜时代,阿伊哈努姆是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亚历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大帝的士兵后裔所建立的希腊化城市,蒂拉丘地是突厥蒙古游牧部落的后裔遗存,而贝格拉姆则是两间装满了丝绸之路贸易货物的仓库,琳琅满目。在敦煌研究院制作的虚拟展示上,有四个单元分别的简介和多数展品图片。
这批展出的珍宝是瑰宝中的瑰宝,总共有231件(我第一次有冲动想在看展的时候去点个数),来看看故宫博物院制作的展品清单,仅蒂拉丘地的黄金宝藏就足足有111件啊。
对我们大多数观众来讲,这些光芒闪耀的金黄搭配鲜艳浓烈的蓝绿而产生的射进内心的勾人魂魄,确实是最吸引人的,特别是对女观众来讲,她们的心,当然包括我的心,不住地在尖叫,啊啊啊,我多想要一套,啊啊,一件也行啊。
都尖叫了,就先大体说说黄金宝藏,我的观想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哦这么多金子,即草原游牧民族对黄金的崇拜;另一个就是哇黄金黄绿松蓝的绝美配色,即神秘幽蓝的绿松石传统。
说起黄金崇拜其实也是挺大一课题,且并非只有游牧民族对黄金情有独钟。通过相关文章及成博展览的语音导览,将游牧民族对黄金的推崇主要总结为两点,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现状,不允许他们像农耕民族一样累积土地或房屋等不动产作为固定资产,为了便于移动和携带,游牧民族便以积累贵重的黄金充当固定资产。黄金宝藏里那顶著名的王冠可以组合称王,也可以拆卸成六块分别佩戴或保管携带,就是这种游牧需要的真实体现。第二个原因就是周边地区正好有丰富的便于开采的黄金矿藏。
而就思想根源或信仰方面,古埃及、古中国、古希腊及古印度,都选择了黄金作为崇拜的对象,并且据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对黄金有过崇拜和迷恋(喜欢土豪金的可以理直气壮了,哪里土,只有豪,豪的几千年传统,再想想现在的迪拜)。这一切都源于远古人的火崇拜或太阳崇拜,金色和黄色都是太阳和阳光的颜色,不朽、永恒、不可毁灭。古埃及人认为黄金构成神的肉体,白银构成神的骨骼,而早在几千年前的法老时期,埃及与苏丹交界的易贷就发现了近百座金矿,这更足以支撑古埃及热爱和聚集黄金。对我们中国来说,因为金银的产量不足,対玉的崇尚很古很多,但对黄金的爱也并不少,有学者说中国的黄金崇拜始于战国时期,不知是与不是。
说起绿松石,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石头,嗯铜和铝的磷酸盐矿物集合体,氧化物含铜呈蓝色,含铁呈绿色,颜色均一,光泽柔和,瓷般质地光泽没有褐色铁线者为上品。我国古人叫“碧甸子”,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欧洲人叫“土耳其玉”或“突厥玉”。
在古埃及、古墨西哥、古波斯,绿松石被视为神秘、辟邪之物,当成护身符和随葬品。据说世界最古老珍贵的绿松石是在5500年前古埃及皇后的木乃伊手臂上;埃及人崇拜太阳神,就用绿松石做太阳神的眼睛;崇拜圣甲虫,就用绿松石做圣甲虫;反正就是崇拜啥就用绿松石做啥;还据说古埃及的绿松石文明直接影响着基督文化的生成。在中国,绿松石也是充当宗教图腾物的重要宝石,现在我们的藏族人民还是保持着对绿松石的热爱,有传统说已婚藏族妇女发辫上要佩戴绿松石珠串,是对丈夫长寿的祝愿,所以佩戴越多越好,不佩戴会被认为是对丈夫的不敬。古印第安文明中,绿松石被称为圣石,美国的印第安人认为绿松石是大海和蓝天的精灵(那种蓝盈盈的绿松叫做美国睡美人的是不是就是美国印第安传下来的)。
不过说了这么多,这些黄金宝藏这么美这么巧夺天工审美这么高工艺这么好,古代真好啊~~可其实不管黄金还是绿松石,特别是高品质高工艺的,仍旧是集中甚至垄断在特权阶级手里,一般人家还是不可能拥有的,即便有也不是这样的。古代统治者用黄金、绿松石这些显现他们对神权、王权和财富的独占。秦始皇规定皇帝和皇后用玉,诸侯、相国及以下官阶分别用金、银、铜;清代,王室服饰饰物的规则更加严格。各个级别王公大臣的朝冠、朝带、朝珠、朝服、吉服、各品命妇的首饰,能镶嵌或者佩戴几个绿松石、几个珍珠珊瑚青金玛瑙等,都是有严格规矩不可逾越的。而现在,黄金和绿松石也算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