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可以转过身啦。北壁的对面是南壁。
佛教史迹画依旧是南壁的主题。南壁最右上角是本壁第一组连环画,讲的是石佛浮江的故事。
整组故事画面分为三组情节。分别是①石佛出水②道士迎接③僧众请佛入寺。
①石佛出水
据记载故事发生在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的吴淞江口,出海的渔民们有一天忽然发现海天相接之处,似有两人立于水中,飘飘忽忽,大家以为是海神降临,就敬香远迎。
两尊佛像头上有佛光,脚下是莲花座,长身玉立,衣阙飘飘,其中一尊佛玉指向前。据说此二佛身高七尺,背面有铭,一尊叫维卫,一尊叫迦叶。题记上的文字已经不清晰,大概可以连认带猜看出“有二石佛”“飘飘”等字,根据在网上看到的这里的完整题记写的是:此西晋时有二石佛浮游吴江松波涛,弥盛飘飘,逆水而降,舟人接得。其佛裙上有名号,第一维卫佛,第二迦叶佛,其像见在吴郡供养。
两尊佛立于水上,众人辨识不清,但肯定是祥瑞之兆,所以岸上不断有人遥拜。画中绘有形态各异的七个人,左下角两个头戴着尖尖的斗笠,看着就是海边的渔民。
旁边的五位,包括身着袈裟的僧人,双手合十,躬身祭拜,有一人跪拜;也有中间两位看起来像是一般的年长夫妇,女性合十跪拜,男性立在身边。
而远处的山与海,尖峰与碧涛,悠远壮美。
不过这样的礼拜盖因“不对口”,水中风浪渐大。
这时,信道之人认为,这应该是道教的天师显灵,于是设立道场祈福迎接,就是解说里介绍的“设醮”。
不同的道场有不同的规仪,但从图中人物的发型还是可以看出是老道。
道场设是设了,仪式也举行了,但是风浪依然不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③请佛入寺
终于,直到信奉佛教的居士朱应听说此事,和僧人与教徒来到水边,设斋念佛,向佛像稽首唱赞歌,江面上终于风平浪静,两尊石像踏水而至。朱应等人立刻划船迎接,将两尊室佛请入通玄寺。
看小舟之上,船头船尾各有一艄公头戴斗笠持桨划船,一老和尚船头指引方向,两位信众和一年轻和尚在船中扶着两尊石像。
岸边有六人恭迎,四人跪拜,两人站立,错落有致的。和尚的袈裟纹路清晰得很。
稍远处,众人议论纷纷,奔走相告。此处题记基本清晰:“灵应所之不在人事,有信佛法者以为佛降,风波遂静。迎送向通玄寺供养迄至于今。”
更远处,有农夫老少听闻轶事,赶来拜看。
这组画面特别生动有趣,活灵活现的展示了一家老小骑牛进城的场景,就连牛都画得特别活。看,老太太佝偻着身子骑在牛背上,家里这头牛啊,壮实又老实,精神抖擞的;小孙儿走不动了要抱抱,便也上了牛背,一手抓着奶奶的腰,一手高兴的舞蹈;儿子在前面牵着牛儿,媳妇在牛身后紧护着儿子。不知道奶奶和媳妇手里边拿着的是什么,大叶当扇?还是献给佛的吉瑞?
老爷爷走累了,拄着拐杖弯着腰,落在后面歇口气。这组画面虽然只是整幅连环画的一小环节,但是生活气息特别浓郁,我们可以想到就是来源于初唐的平常百姓生活。
网上有篇论文讲石佛浮江的传说是六朝时出现的,在淞沪地区口口相传,发扬光大,慢慢就发展成上海地区佛教传入的“专利传说”,直到传入长安,传入西域,传到敦煌莫高窟的墙上。
这个通玄寺,也像之前南京的建安寺一样,是真是存在的,就是现在上海静安寺的前身,现在的静安都已经是整个区的名字了。也不知沧海桑田,石佛何安在。
网上的静安寺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