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
今天(2024.6.9),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看了《我见夫子,是山是水》,是为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作品,总体感觉颇为惊艳。
本剧主要以“孔门弟子宫斗大戏”为主题,讲了孔子逝后弟子曾参与冉有,以及杂役履正之间的故事,以他们在夫子逝后三年,与再后20年两次相遇为场景,讲述了孔门的分裂与弟子们的分道扬镳、孔子学说的被异化、以及弟子们重振孔门的努力。剧中解构了“宗圣”曾参,与“十哲”“七十二贤”之一冉有,用现代的思想、语言、观念,重新架构了人物,让他们从历史书中、从儒家经典中走了出来,变成了活生生的人,辅以杂役、村民的角色,让整个故事有了现代感。
剧作整体来说是比较讨喜的,编剧和导演有意用了许多互联网时代的“梗”,比如“大厂”、“掼蛋”、“比心”之类的,但用的并不过分,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难受,这可能是年轻导演的年龄优势所在。这些梗的使用有效的拉近了戏剧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这里的普通观众是指,那些可能很少进剧院、很少看话剧的观众,他们不一定习惯严肃话剧的表达方式,或者在看严肃剧的时候会觉得比较累,比较费心;在本剧中,穿插以这样的小段子,他们可能就更容易接受一些。
整体看下来,本剧的主旨,是让孔子及其弟子走下神坛,成为了一些普通人。他们在追求的,他们在研究的,是一些学习方法,是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样对我们现在的普通人来说可能更有意义。现场有不少观众是带着孩子们来看的,开场前我还觉得这些小孩儿哥、小孩儿姐们可能会比较闹,可能会看不下去,但是让我惊讶的是,开场后大家都很安静,然后该笑的时候笑,在演员启发大家互动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也能主动的去参与互动,这样让大家都有参与感,也对这种艺术形式更感兴趣。本剧最后的把主题落在持续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这一类的主题上,不高不深,但是很实用,这些对小朋友们,其实也是很有意义的。
舞台的设计很别致也很漂亮,开场前是一把红色椅子在场地正中,后面大部分时间是三把椅子,正中间是他们所要争夺的有象征意味的那把交椅,意味着孔门的继承人地位。在第二幕的时候,略微有所调整,但基本不变。这个场景和我从网上搜到的,去年8月的第一轮演出剧照,已经有明显不同,说明导演在这方面还是有持续的思考,持续的改进。此外,舞台顶部有一个霓虹的孔子头像,可以上下移动,很带感!
开场前
全剧的光影使用非常有特点,某种程度上感觉类似前几天刚结束首演的北京人艺的《悭吝人》(《悭吝人》,严肃的喜剧,来自非典型的北京人艺),剧中还挺刻意的加了一句,“这个调度挺奇怪的”(虽然我没看出他实际有多奇怪),感觉这里在致敬阿巴贡老爷。但是,这里的舞台设计我认为有个小bug,为了营造影子效果,舞台中间放置了射灯,但很影响观感,见下图,希望以后能有所改进吧。
曾参、射灯与履正(官图,非盗摄)
演员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不仅有精彩的台词,还有出色的肢体语言。导演有意的设计了一些舞蹈动作在表演中,尤其是曾参的扮演者、年轻演员刘一君,他的舞蹈动作还是挺漂亮的。杂役的扮演者赵辉辉,有一些空翻之类的动作,也是相当精彩,也相当抓人讨巧。这里又要cue一下前不久我看过的《小岛上的英台》(《小岛上的英台》,对一种生活的向往,对一个人的感情),同样是国话血统的作品,同样是加入了不少讨巧的内容,《夫子》一剧明显处理得更好。
这是我第一次来天桥艺术中心的小剧场,其大小和设计与国大小剧场、国话小剧场、国话先锋智慧剧场都类似,与蜂巢剧场也差不多,但蜂巢的座位设计更加灵活,可以随意调整。看来这样大小的剧场是标准设计,反而北京人艺的小剧场与先锋剧场显得更难得了,毕竟更小观众离演员才更近。
从最后一排的调音台边看剧场
总的来说,我挺喜欢这部剧的,主观评分6/10,值得看。同样是6分的剧,对《夫子》来说,我认为是值得鼓励的,有进步潜力的,虽然暂时还有比较明显缺陷或者青涩的地方,但打磨后应该有更好的表现。对其他一些戏,我同样给6分,比如某冯姓大佬的《杜*》,以及某田姓大导的《北京法*寺》,就真的是给演员面子了,在这些戏中,演员是真好,剧本/导演是真拉,导致可能演员站台上不开口都能拿到7分以上,演完就只剩6分甚至更低了。(据说最近大热的《苏堤春*》也是类似情况,我还没时间看,下轮一定去试试)
这部戏让我对国家话剧院又重新有了信心,之前看过的国话的戏好像没有让我感觉很好的,不管是大戏,包括《法源寺》、《大宅门》,或者小戏,比如《豆汁儿》,总的来说没有让我感觉很好的。但是这部戏确实让我看到了很多可能性。虽然暂时还没有做到,这也是年轻导演扶持计划的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