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
“百年前一段坤伶奋斗史,氍毹上一群勇敢逐梦人”。
戏单上这句话让我有点蒙,这年头,虽然咱也不敢自认有多少文化,但完全没见过的字还真不多,而且属于连念一半都不大敢张口的那种,回来赶紧查了一下(感谢五笔能轻松打出不认识的字)
/qúshū/
1.名词 纯毛织成或用毛同其他材料混合织成的毯子,可以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2.名词 旧时演戏多用红氍毹铺地,因此借指舞台、歌舞场。「氍毹岁月」
“曾经的戏台,是专属于男演员的世界,然而民国元年,一个女人从天而降,在小小戏台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本剧的名称,坤伶,是指由女性扮演舞台角色,元年,既是指女性登上京剧舞台之始,也是指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民国元年,一个所有人嘴里都喊着变革,但实际又没有几个人真正知道要怎么变,革在哪里,自然而然的,也就群魔乱舞起来。在坤伶登台这样一个新得不能再新的事件上,积极推动者有之,守旧反对者有之,大力鼓吹者有之,看热闹不嫌事大者有之,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高门大户的大太太、行为怪诞的名士、外表光鲜的名流大少各自粉墨登场,在戏台外同样构成了一出好戏。全剧人物没有简单的脸谱化,没有高大全,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
在这个剧中,导演设置了戏中戏的形式,在第一幕和最后一幕,戏台上有观众角色,他们起哄,帮腔,参与演出,还有追演员握手,蹲sd合影,各种各样的典型追星行为。这个处理挺讨巧的,也引发了不少笑料,用导演的话说就是拉近观众距离,把一个相对沉重的主题给轻松化,让观众看起来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在我感觉属于虽无必要,但是挺好的处理,各种包袱设计水平也不错,不至于让人尴尬。
舞台内部的设计是一个大约立方体的框架,不同的面有不同的布景。演出过程中,这个框架通过转动,呈现给观众不同的角度,就是舞台中一幕幕的场景。这既是戏剧的场景,又是戏中戏的道具,还是挺别致的。在最后一幕,框架中降下了一个奇奇怪怪的木头装置,配合音乐,我感觉好像是八音盒的意象,这里应该也是对戏本身坤伶登上舞台的这种情况的一个隐喻。
舞台旋转时的灯光运用相当惊艳,侧后方打来的灯光,打在舞台上,再打到剧院墙上,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王劲松老师是我全场唯一熟悉的演员,除了一些影视作品以外,我对他更多的印象是和人艺合作的话剧《燃烧的梵高》,以及前一段时间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的《老舍五则》。王老师都有非常精彩的表演,他同时也是这部戏的艺术指导,感觉上,他明显在通过自己的舞台经验和表演技巧,带动年轻演员们,效果很好。王老师还特意设计了一个口误环节,对应真正舞台表演中的吃螺丝现象也挺有意思的。
女主杨梓墨明显有戏曲的功底在,回来查了介绍,发现她出身京剧世家,从小学练京剧武旦,在新版红楼梦中还曾饰演尤三姐(剧里追星环节有提到,当时没懂)。感觉上,她对话剧舞台略显生疏,舞台经验不太足,尤其是在刚开场的时候有点放不开,后来倒是越演越好,整体感觉很不错。她的嗓音多少有一点儿沙哑,开始听上去有点儿怪,一段时间以后,就感觉有种独特的韵味儿,尤其是在唱的时候,她的唱腔有一种老唱片的质感,非常奇妙。
全剧所有演员的的表演都在水准以上,有一点点无伤大雅的小失误,应该也是舞台经验不足所致,考虑到昨天的演出是首演,总体是相当不错的。
本戏编剧姜斯轶同时是当年《大徽班》的编剧,本剧也是《大徽班》的姊妹剧,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当年我有幸看过《大徽班》,印象不错,但年代久远,当年我是很少看剧的小白(现在是看了一些剧的小白
本剧的戏单设计相当独特,很大很长,但其实信息量没多大,完全就是个“大字版”,可能为了照顾戏曲题材下,老年观众比较多的特点。昨天场内也确实年长观众比例相当高,感觉和去长安大戏院看戏有些类似了。
本剧我的主观评分7/10,非常值得看。细细打磨下,还有进步的空间,期待它有进入8+经典系列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