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威廉与我#看戏
近日,由世纪华鹏制作,田晓威编剧、导演并亲自主演的话剧,《威廉与我》,在人艺曹禺剧场上演。这部剧首演于2021年,口碑非常好,但似乎票房与口碑总是不够匹配,有些叫好不叫座的感觉。
整部剧看下来,我有种感觉,这部剧非常有“高级感”,或者更通俗一些,就是非常牛x,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梳理一下。
第一,它的题材
讲的是莎士比亚的一生,你看看,这“高级感”一下就上来了。这是谁啊?莎士比亚!不仅是出圈了,完全是西方文化史的高山仰止,更是随着西学东渐,在文学与艺术领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连小学生们也至少知道一句“生存,还是毁灭!”
第二,它的台词
使用了大量使用莎翁作品中的语句。虽然我等莎翁作品的小白,也基本只知道“生存还是毁灭”这一句,但许许多多的句子还是能分辨出来明显是直接引用的(虽然现在一句也记不住了),那种文字的韵律感,和艺术的抽象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高呼“高级!”
第三,它的叙事方式
全剧共有三十多个人物角色,全部由四个演员扮演,几位演员同时也各自扮演一个时期的莎士比亚,以及同时担任旁白。多种身份随时切换,可能就是舞台上的一步,一个转身,或者披上一件马甲,新的角色就出来了,转换非常自然,一点也不突兀,并且,最重要的,一点也不难懂。
实话实说,这种叙事方式观众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这也是第一个场景大家普遍反映有一点蒙的感觉,但是一但适应了,这种叙事方式的“高级性”,与信息量的优势一下就体现出来了,因为不用花太多时间去铺垫新的人物,或者说其实所有人物,除了莎士比亚本人,都是性格特性鲜明的工具人,没有理解上的障碍,导致全剧的信息密度非常大,再加上将近3小时时长,让我看下来,感觉非常“爽”。
第四,剧中以莎翁若干经典作品的创作经历为线索,串起来了莎士比亚的一生。
现在回想起来,还能记住的有《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以及某个国王的名字型如《查理x世》什么的。其中《罗朱》和《仲夏夜》与莎士比亚的一段感情经历有关,在剧中属于“详写”的部分;国王名字的那几部属于他卷入宫庭斗争,事业从而出现转折;《暴风雨》串起了晚年的情节。此外,还有《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早逝的幼子的名字。虽然不知道这些是属于史实还是演义,但观剧时还是很有“高级感”的,以及突然发现“这作品我听说过”的惊喜感。
舞台被划分成了几个区域,由灯光控制来区分,演员行走在区域间,就实现了场景的切换。莎士比亚四个主要时期,少年、青年、壮年与晚年,可以大体视为剧中四幕,幕间切换是以扮演不同年龄阶段的两位演员,直接在舞台上接替位置,继续完成同一件事(或者类似的事),来做到的。比如少年时期的小小莎在写诗、读诗,青年的小莎继续拿着鹅毛笔写,这样转换调度就特别自然,观众也很容易接受。
这里一定要提到,本剧的灵魂人物,兼具编剧、导演、主演身份的,田晓威老师,虽然观看本剧以前,我并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仅仅通过这部剧,我记住了他。以后我一定会继续关注他的作品。
本剧我斟酌再三,给予8/10的主观评分,必看!
这里我想多说两句,戏剧欣赏是非常个性化和主观的东西,每个人有自己的点,随着时间的不同,观看的作品越来越多,欣赏的品味就会随之变化。具体到这部剧,如果放在一年以前,我绝对给不到8分,但现在,今天,我的观感中,它是必看的经典。所以回到观剧这件事上,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走进剧场,亲自去看,去感受。
(本文中引用的剧照,除了展板与舞台照片,以及谢幕视频以外,全部来自微博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