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话剧《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穿插表演的配乐朗诵会


#看戏

巴西仓库剧团的话剧《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改编自“巴西文学之父”马查多·德·阿西斯的同名作品。据说在去年的乌镇戏剧节一票难求,终于来京巡演,昨晚(20241031)是首场。

剧团以亡者、生者和小说家三线并行的解构方式创造了三个不断交融的舞台平面彼此对话亡者布拉斯·库巴斯作为讲述者叙述他的记忆过去的布拉斯·库巴斯作为当事人再现自己的生活小说家马查多·德·阿西斯作为创造者实时地评论与互动。巧妙的舞台艺术展现出库巴斯斑驳如光影的一生。即便是了解巴西历史文化的人,都能从中感受人类命运面前同为“一叶孤舟”的联结感。介绍文字引自戏单)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文学性过于强的戏,文学性远远强于戏剧性。由于我买的原著暂时还没收到(已下单??),只能先就戏论戏,不涉及原著。

小说家(原作者)作为剧中的一位角色,有多次大段的独白,偶尔还夹杂着对戏剧的吐槽(“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戏剧性!”),不时还在舞台一侧的黑板上写着大段看不懂文字(这里为什么没字幕?)。而亡者库巴斯,作为故事的实际讲述者,是剧中另外一个角色,也在剧中有大量的独白,独白的间歇,作为观察者,在舞台侧方审视着自己在世时的行为。两个角色的独白各有分工,加起来,我感觉超过全剧总时长的70%。

这种几乎全部都在说的叙事方式,让我想起了不久前看的独角戏,郭笑老师的《象棋故事》【独角戏《象棋故事》——当讲故事孩子站在舞台中央】,在那部剧中,郭笑以一种讲故事方式借鉴评书、脱口秀等手法,一人分饰多角,完成了一段精彩的演出。但是,这种叙述方式是强烈依赖语言本身和文化背景的。试想一位外国人,甚至现在我国的00后年轻人没有我们的成长背景,没怎么体会过评书的魅力可能对这样的艺术形式接受起来就有些难度。So do WE,在这部《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中,语言文化壁垒严重影响了我的体验。

剧作整体上来说,是将布拉斯·库巴斯人生中的若干重要场景串联在一起,通过展现他“斑驳如光影的一生”(戏单语),进而对巴西历史文化等来进行思考。但巴西历史文化?似乎对我们中国观众来说过于遥远,以致于在剧院门口的易拉宝上,用大量篇幅介绍故事背景,这个方法是我从未在剧场见到过的,看戏前还疑惑这是什么操作?看过后就明白啦!

别的带字幕的剧是看表演,偶尔瞥一眼字幕,赶紧回来再看表演;而这个剧,主要在看字幕,偶尔回来看一眼,哦,没表演,可以继续安心看字幕

这里要吐槽字幕了。这部剧有非常大量的文本量,剧场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提供,中文部分应该是转译自英文,翻译得文绉绉的。观演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看来拉美文学整体上受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比较深,风格都很类似,期间偶尔我也会去读英文字幕感觉文字还是很朴实的。直到演出结束后我才意识到,似乎受马尔克斯影响不是原作而是翻译者?尤其是查到原著写作于1881年,而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1982年,也就晚了100年吧。而且,天桥中剧场的字幕机设置也不好,中文使用的是宋体,清晰度比同样字号的黑体明显差不少,导致我总是感觉眼花。

剧中的现场配乐是一大亮点,全场演出,直到谢幕,舞台后方一直有一位小哥在演奏,用的乐器包括但不限于吉他、贝斯、架子鼓、非洲鼓等,与剧中大量的独白配合得非常好,起到了非常好的烘托与强化气氛的作用可惜谢幕他没有上到台前,没办法一睹真容。

整部戏,我的个人评分是6/10,低价可以一看。剧作本身我只能给5分,还有1分加给配乐小哥
以下是我录制的谢幕视频,很短,可以体验一下配乐的效果
(文中剧照取自天桥艺术中心公众号文章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