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沪语版话剧《长恨歌》——以上海的腔调,演绎“上海小姐”的挽歌


#看戏#上话

前几天去上海(20241027),有空看剧,在几部备选中,毫不犹豫地挑选了最应该上海本地看的、上海话版话剧《长恨歌》。

话剧改编自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同名小说,上话曾于2003年就将其搬上舞台作为保留剧目长演多年。2023年,沪语新版上演,用上海演绎上海小姐”的一生,给一个略显老旧的故事,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总结成一个词,就是“腔调”。

什么是上海的腔调,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公认的“刻板印象”,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二。弄堂里的蜗居,外滩的灯红酒绿,老洋房的旧日时光,街边的市井烟火气,以及上海姑娘说起上海话来那种天然地婉转娇柔地——嗲……这一切,构成上海的腔调,也构成了沪语剧《长恨歌》。

全剧分为三场,第一场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学生王琦瑶一举获选“上海小姐”,随后被高官包养,不久高官飞机出事,只留给她几根“大黄鱼”傍身;第二场,时间来到50年代,回归普通人生活的王小姐,与同样生活空虚的“遗少”抱团取暖,但注定无法长久,只留下一个女婴自己抚养;而第三场,时间来到80年代,改开之后,“薇薇妈”在偶然的机会回到解放前住过的房子,与年轻人“老克勤”互相吸引,但结局依然是注定悲剧

剧中有很多细节地方,特别体现上海本地特色。比如“薇薇妈”这样的称呼,在北方是听不到的,同学妈妈都通称阿姨。但似乎“阿姨”在上海更是一种职业代称,称呼“某某妈”是标准方式。要不是某位常住过上海的北方朋友指出,我还意识不到这种地域差异,但就是这种细节让这部戏更有魅力。剧中似乎还体现身处上海的典型外地人群方言,比如王小姐大宅的阿姨好像就是讲的苏北口音上海话,我是不太能分辨出来,但剧场中很多人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原著发表于90年代,时代印记比较明显,从现在的观点剧情走向有些套路,主人公王小姐可以称为恋爱脑”。但编剧和导演力争在“旧瓶”中,装入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酒”。比如沪语演出,这当然是最大的亮点和卖点,本地观众可以在剧场里充分感受原汁原味的沪语氛围;我这样的外地观众,也可以通过字幕无障碍理解,同时也能在一定的语言障碍中体会一种朦胧美,以及那种“腔调”。还有在第一场中,王小姐的第一个男人高官李主任根本没有实际出现,剧中一直在侧面描写,“李主任想见你”,“李主任离开了”,“李主任让我交给你”,仿佛就是一个幻想中的符号,仔细想想还是挺有意思的。

剧中的串场讲述,是以上海评弹的方式呈现,表演者是著名评弹艺术家、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非常有“腔调”,非常上海!评弹词中,编剧有意加入了很多类似判词的段落,非常像传统小说中的“有诗为证”,直接提示了剧中角色想法关系、甚至结局,这样的做法,对偶尔进剧院的观众来说可以是非常友好了。

这场演出,在上话的安福路剧场。我以前多次听说,这次终于解锁了上海话剧中心的艺术剧院。剧院内部设施很好,很漂亮,座位行间距合理,座椅很舒服。场刊是非常精美的两大本,还有各种周边出售,上话在这方面真是非常用心了(北京人艺,说你呢


这部剧,我给7/10分,非常值得一看。如果有机会进京巡演,我会想重刷。

以下是我录制的谢幕视频,很美!

(剧照来自上话官号)


登录后再评论。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