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艺海拾贝——《中国演员》2024年第一期文选之三


#艺海拾贝

并蒂莲花开太行

河北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并蒂莲花》创作

王志生  王国



平调落子是2006年首批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稀有剧种。它的全称叫“武安平调落子”。武安是河北省最南端的一个县级市,在赵文化以及更加深邃的磁山文化氛围中,武安在历史地缘文化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几百年来,以武安为发源地的平调落子,辐射和涵盖了晋冀鲁豫四省周边的广大区域。是戏曲百花园里一枝艳丽的奇葩2023年12月,以“终身艺术成就奖”获得者、已故平调落子表演艺术家李魁元为人物原型创编的平调落子戏《并蒂莲花》上演后,引起了很大反响。我们作为该剧主创,对平调落子引发的种种思考,如涟漪般绵延不断


平调落子戏《并蒂莲花》剧照


武安地处邯郸西部的太行山。自古以来这里的经济文化一直被称为是冀南的一颗明珠,明清时期就有“小北京儿”的美誉。以武安为发源地的平调和落子两个剧种,如同两位孪生姐妹,她们手挽着手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直到今天。因为两个剧种同在一个剧团须臾不可分开,所以,许多专家将其称作梨园行里的“并蒂莲”。

像许多地方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一样,平调落子也不例外。但是它的唱腔旋律却与任何剧种都不一样。平调和落子均为梆子腔系,音乐体制为板腔体。各地方剧种在形容本地剧种唱腔时一般都会说:曲调优美,细腻委婉,高亢明亮云云。如果再问:怎么个优美法儿?怎么个细腻委婉和高亢明亮?高亢到什么程度?明亮又是什么状态?却回答上来。如果仅仅从文章文字的描写上去回答,说实话我们也回答上来。因为文字是状物的工具,它不唱。所以你就感知不到它是如何“优美”和“高亢”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看戏,只有听唱,才能品。






平调落子戏《并蒂莲花》剧照


平调落子剧《并蒂莲花》的创排演出过程是紧张而愉快的。通过这部戏,我们看到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同台献艺看到地方稀有剧种的后继有人和勃勃生机。这激发了我们对李魁元、赵艳杰这两代艺术家对戏剧传承思考,并想挂一漏万地谈一点感慨感受。因为该剧本身的主题就是传承;因为中国戏剧,特别是地方稀有剧种更需要传承。况且这部戏的演出团队,已经深深地感动到了我们的观众。


平调落子戏表演艺术家李魁元



李魁元是武安平调落子的第一位女演员。有专家评价说,李魁元是平调落子由旧变新的分水岭;她的从艺史就是时代平调落子的发展史。这个评价定义是李魁元艺术生平实至名归的写照。

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年头,包括平调落子在内的地方戏剧艺术,迎来了崭新的艳阳天。在这之前的平调落子剧团里,所有女角色出演全都由男演员扮装。李魁元的到来,开创了平调落子的“先河”,也为当时的武安平调落子剧团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十岁就加入剧团的小魁元,知己苦,感党恩,爱艺术,肯吃苦。在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以后,她在同辈学员中脱颖而出。当她第一次以十四岁的年龄站在舞台中央担纲主演时,便注定了她将给平调落子留下一份沉甸甸的艺术遗产。


1961年五一节,李魁元(右三)等在邯郸演出平调落子戏《对绣鞋》后,周总理上台接见演员


观众所熟知的平调落子,实际上是平调和落子两个剧种的合称。一般情况下,演员要么以平调要么以落子作为行当选择,从而奠定自己终身的从业目标一直奋斗下去。而李魁元却将这两个剧种都包揽在身。并且她的这种“两门抱”,门门精彩,一直做到了“天花板”级的艺术水准。在长达六十多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平调和落子两个剧种的经典剧目,都与李魁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被专家和观众所认可。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李魁元艺术生涯黄金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她创造了多次进京、进中南海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的荣誉。她演出的落子剧《端花》,曾经一度受到主席亲口称赞


李魁元(左三)等在北戴河演出平调落子戏《端花》后,郭沫若上台接见演员


2016年,演了一辈子戏的李魁元终于迎来了终身艺术成就奖”的桂冠面对这个荣誉,她说,这个奖不是颁给我一个人的,它是颁给所有平调落子人的。这个奖仅仅是我的一面镜子而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她,把“戏比命重”作为座右铭,以培养新人为己任。从此“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一直走到她生命终点。这就是一个中国演员的不悔之初心有感于此,以李魁元为人物原型的创排演出应运而生


平调落子戏《王鸾英思夫》

李魁元 饰 王鸾英


实际上,还是在剧本创作之初我们就意识到,李魁元先生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他的艺术成就而是离开舞台以后对平调落子新人的提携和培养。作为一个艺术家,她深知,全国每年平均有两个稀有剧种在消亡现实就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她的头上使她寝食难安!她常说,平调落子这两个剧种不能传承下去,百年之后我将无颜去见自己的祖师爷。也正是她这种精神的感召,使我们有幸看到先生生命行将结束前,那道猛然迸发出的绚丽之光。这是剧本创作的最初动力。人物有了,故事自然就有了。先生曲折的成长过程自不待说。精彩的是她的痴情传承,于是我们看到了——

她不顾年事已高,时时奔走在平调落子新人培养的崎岖之路上;为了给新一代平调落子演员创造学习机会,她成了各级领导的座上宾;为了培养新人,她的家就是学员免费的宾馆、食堂和排练厅,她就是教戏老师;为了让平调落子一直传承下去只要有平调落子演出的现场,都有他的身影。但凡有一次演出现没有看到李魁元,连观众都觉得“缺点什么”。也就是在她孜孜以求的奔波中,她为平调落子发现了一个好苗子——赵艳杰。


平调落子戏《并蒂莲花》剧照


这个1991年毕业于邯郸艺校的女娃子,天资聪颖,出手不凡。颇有李魁元当年出道时对平调落子的那种执着。她一下子就看上了赵艳杰。就是看到赵艳杰演戏的那一刻起,李魁元就认定:未来平调落子的传承就是这个孩子了。于是李魁元便收赵艳杰为徒,从此开启了一对师徒戏曲传承的佳话。这一次《并蒂莲花》的创排,赵艳杰是主演她师傅原型人物的不二之选。因为无论从唱腔还是表演,熟悉李魁元“李派”艺术的观众,从赵艳杰的身上,真切地感受看到了一个活脱脱的李魁元。


平调落子戏《并蒂莲花》剧照


细心的观众还发现,赵艳杰的表演中规中矩,自然洒脱;练过“童子功”的她,四功五法是那样扎实、流畅。赵艳杰的唱腔不但有师傅的韵味,而且她又融进了自己对平调落子的独特理解,升华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唱方法。因为编剧对《并蒂莲花》的创作,是按照平调和落子两个剧种同台进行的。这对音乐设计、乐队演奏特别是演员的表演、演唱,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创排之初,团领导和主创团队对这些是有所担心的。但是,从来就不服输的赵艳杰坚持按照导演和剧本的要求,完美的把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大师李魁元的形象搬上了舞台,并且获得了极大成功


平调落子戏《并蒂莲花》剧照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李淑元(李魁元在剧中的名字面对父亲突然去世,大型演出又即将开始这种两难选择时,赵艳杰表现出了一个成熟演员“把控现场”的超常能力。悲,自然是演员或者角色这个时候的主要情绪所在。可是,一味的悲必然不能让观众满意。因为实事求是说,观众并不是当事人啊。观众想看到的是人物在这个时候超然物外而又真切动人的心理活动。那才是观众的“最爱”。赵艳杰是深深地懂得观众心理的好演员,她在表演悲痛的同时,又不失艺术的渲染;在外在悲痛泄露的同时,又强烈地控制人物内心的起伏变化。懂戏的观众看到了、看懂了赵艳杰的表演。这时候的赵艳杰俨然是人物化身掌控舞台,简直是一种出神入化的演绎。我们经常讲,一个好演员从师傅那里学来的东西太有限了。照搬,不高级;领会不透,会“跑偏”。这就需要演员极富天资的聪明与“悟”。所谓师傅进门修行个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赵艳杰的“修行”,我们认为就很到位。尽管不说她还存在着许多艺术上的不足。这需要她在日后的修行中逐步完善。我们和喜欢她的观众一样,有理由期待一位超脱于李魁元的又一个新时代李魁元的诞生

平调落子戏《并蒂莲花》剧照


艺术这个东西,特别是戏剧艺术,千百年来的经久不衰,几百年来的传承创新,之所以能在一代代人的心里留下一点温暖的享受,全在于它那独特的、一个个各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旋律所在。在《我坚持,戏就不会死》一文中,作者有过这样一段关于平调落子唱腔特点的描述就很切合实际:地方戏曲的产生就像达尔文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里说的,物种的起源来自自然选择。沿着这一伟大的判断判断,一个地方戏曲旋律产生,何尝不是那个地方文化浸润后的一种自然选择呢?因为赵国这块土地,就产平和调落子;它根本就不产别的旋律唱腔啊。换句话说,是赵国水土选择了平调落子用以滋润他的子孙干涸的魂灵,并用它的旋律慰藉了一代一代赵国子孙苦难幸福。细想想,这段关于平调落子唱腔旋律产生的描述是客观的,也应该符合实际的。一句话,平调落子“很武安”。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块“很武安”的玉,在经过了几百年并产生一代代的艺术家以后,走进了新时代走进了新时代观众的心里。而且大师李魁元之后,又一批赵艳杰们正在成熟、成长。这是中国戏曲之幸,这是中国演员的骄傲。更是热爱戏曲的所有观众的幸福

美哉,平调落子和她的姊妹剧种;

壮哉,给予戏曲搭台机会的这个时代



平调落子戏《并蒂莲花》演出后合影



作者简介



王志生,邯郸电视台原副台长。

王国伟,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业务主任。


















往 期 回 顾




三十而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京隆重举行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八讲:戏曲表演中人物创造的几个问题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七讲:感悟艺术大师的德与艺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六讲:谈谈戏曲声乐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五讲:国剧表演艺术浅谈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四讲:戏曲演员如何创造人物形象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三讲:戏曲美学和戏曲表演(二)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二讲:戏曲美学和戏曲表演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一讲:汤显祖与《牡丹亭








徐棻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庆祝活动暨徐棻新作《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表作》首发式在蓉举行

古老剧种唱响古城——2023第二届蒲剧艺术周在临汾市举办

多彩平城北梆情——张彩平从艺50周年演出暨北路梆子传承发展研讨系列活动山西大同举行

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圆满结束

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在山西运城开幕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我们在一起元宵联谊会

“戏曲名家精品剧目演出系列活动”眉户戏名家潘国梁表演艺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关羽忠义——新编蒲剧历史剧《忠义千秋》研讨会在京召开

倪惠英从艺50周年表演艺术研讨会在穗举办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戏曲名家精品剧目演出活动”之三——常德汉剧《我娘是片钥匙》 表演艺术研讨会在长沙举办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戏曲名家精品剧目演出活动”之二 ---- 湖北花鼓戏《红荷》暨胡新中表演艺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戏曲名家精品剧目演出活动”拉开帷幕,秦腔《再续红梅缘》受邀进京演出








中国演员》杂志2023年第一期目录

中国演员》杂志2023第二期目录

中国演员》杂志2023第三期目录

中国演员》杂志2023年第四期目录

中国演员》杂志2023年第五期目录

中国演员》杂志2023年第六期目录

中国演员》杂志2023年第七期目录

中国演员》杂志2023年第八期目录

中国演员》杂志2023年第九期目录

中国演员》杂志2023年第十期目录

中国演员》杂志2023年第十一期目录

中国演员》杂志2023年第十二期目录


重磅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演员》2023年总目录

重磅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演员》2022年总目录

重磅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演员》2021年总目录

重磅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演员》2020年总目录

重磅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演员》2019年总目录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梆子分会成立大会2022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年度人物年度新秀专场演出在石家庄举行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在京召开第五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

姹紫嫣红四月天——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实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在京召开“学报告,悟精神,明方向,开新局——习近平书记报告和二十大精神学习会”

崇德尚艺,实至名归——中国戏曲表演学会7名艺术家荣获“全国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在京召开"希望之光——学习习总书记在第十一届文代会、第十届作代会上的讲话座谈会"

用心用情办实事,群策群力开新局——中国戏曲表演学会2021年理事会在京召开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召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召开 “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在京理事、会员党史学习座谈会 

著名话剧导、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先生荣获七一勋章

“梅芳芬菲”传承梅派艺术大型京剧交响音乐会在京举办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拜望学会终身名誉顾问郭汉城先生

我会会员杨少彭、李晓旭、张璇、张燕获得第八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剧本与表演”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川丑走好川剧路:五四三二一

两会特辑】戏曲界代表的心声

献给母亲的爱











红娘西去,荀艺长荣——京剧表演艺术名家宋长荣先生逝世

“川剧四大名旦”全部谢世——沉痛悼念许倩云先生

苍天垂泪,原野含悲——沉痛悼念杰出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先生

帅旦今日去,天堂再领兵——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今晨逝世

今日“离魂”去,何时“还魂”来?——昆曲表演艺术大家张继青先生逝世

梨园翘楚、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先生逝世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终身名誉顾问、一代学术宗师郭汉城先生辞世

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先生、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鸣岩先生相继谢世

京剧表演艺术大家刘秀先生逝世

京剧表演艺术大家杜近芳先生逝世

剧坛泪别谭元寿,仙界恭迎郭建光

川剧泰斗,艺术大家——沉痛悼念李笑非先生

董生已去,节妇长吟——沉痛悼念杰出剧作家王仁杰先生












戏曲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上能做什么(九)

戏曲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上能做什么(八)

戏曲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上能做什么(七)

戏曲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上能做什么(六)

戏曲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上能做什么(五)

戏曲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上能做什么(四)

戏曲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上能做什么(三)

戏曲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上能做什么(二)

戏曲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上能做什么?



END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