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输入关键词
搜索
APP下载
|
在线客服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导航菜单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热门推荐
吕剧
中华国粹
儒释道
催眠音乐
冥想静心解压
六指琴魔
生活智慧
传世经典
栏目分类
category
国学频道
donghua
AI听书
dongman
话题广场
Tag
梅兰芳 | 《再度塑造一位爱国女英雄──穆桂英》(四)
梅兰芳
大师
《
穆
桂英
挂帅
》剧照
第三场
(
全剧
的末场)《发兵》,是写
穆
桂英
在出征以前,检阅
队伍
和教训
儿子
的两桩
事情
。她在幕内唱完西皮倒板,八个男兵,八个女兵,四个靠将和一个捧印官先在“急急风”里快步上场,这
地方
最初想按一般演法“站门”上,后来
考虑
到我在
队伍
当中要唱十句,
时间
较长,我的
活动
范围
会
受到
拘束,因此政改用了“斜一字”上,分三行在
下场
门边站齐,然后
穆
桂英
披蟒扎靠,戴帅盔,插翎子,抱着令旗
宝剑
,背后高举着一面上写“穆”字的大纛旗,在“慢长锤”里扬鞭
出场
,接唱三句西皮原板,是说军容的整齐,唱完了,
队伍
又扯到上场叫边,同时,
杨宗保
、金花、文广全从
下场
门
出场
,就站在
下场
门边,
穆
桂英
转到台的中间,见了
丈夫
和
儿女
们一个个
全身
披挂,雄赳赳,气昂昂,站在面前,立刻使她回忆到
少年
光景,这里有六句唱词:“见
夫君
气轩昂军前站定,全不减
少年
时勇冠三军;金花女挽戎装婀娜刚劲,好一似当年的
穆
桂英
;
小文
广雄赳赳天执戈
待命
,此见任性忒娇生。”我从第二句起改唱了三句南梆子。南梆子曲调比较悠扬婉转,
容易
抒写小
儿女
亲切缠绵的
情感
,
用来
表达
穆
桂英
的
青春
思潮
,跟我那时脸上兴奋愉快的神态相
结合
,是再适宜也
没有
的了。对杨文广唱的两句,指责他有任性的缺点,那就
不能
再用这个曲调了,所以又转回西皮原板;这两种曲调的板眼
尺寸
本来接近,来回倒着唱,听了是
不会
感到
生硬的。
角色
在戏里换调创腔,让观众耳音为之一新,
只要
不是
无
原则
的
创造
,
不是
一味标新立异要花腔,
掌握
了腔调里的
情感
,那是好的。程砚秋
同志
在祝英台《抗婚》里
创造
了一个哭头下干唱的新腔,
台词
是:“
老爹
爹
你好
狠的心肠”。从声腔里充分地传出了祝英台有说不
出来
的一肚子
怨气
。这的确是个深合
剧情
的好腔。它的
特点
是刻划封建
社会
的
女儿
,
不敢
当面骂
父亲
,但被顽固的
老头
儿压迫过甚,逼得她无路可走,终于
不能
不
透露
出一点痛苦之声。再说京剧里
角色
干唱一句,
习惯
上往往用在
遇到
左右
为难
的
时候
,正合乎祝英台
不敢
又
不能
不说的两难
心理
,所以砚秋
同志
不是
孤立地创制新腔,妙在既好听,又
充满
了
情感
,用的场合更十分恰当,而且还不
离开
传统
法则
。近来有些
青年
演员常常乐用这个好腔,我
希望
大家
注意
到这一点,如果剧
中人
不受
祝英台那种
环境
的束缚,
而是
可以
尽量
发泄
自己的悲痛的场合,也
使用
了它,恐怕说服力就不大了。
穆
桂英
进了校场,拜印,坐帐,
跟着
奉旨监军的
寇准
上场,对杨文广大加夸奖,
引起
了这位杨家小将蔑视
敌人
的言论,
穆
桂英
借此要给
儿子
一个严重的儆戒,传令问斩,
杨宗保
和
众将
一再
求情
,全不
答应
,
最后
按受准的讲情,才饶恕了他,当
众将
求情
时,按照
传统
表演
方法
,一般都在
“乱锤”里掏双翎,两手抖着向两旁将士们看。我这次小有
变化
,掏着双翎,向外亮住,先不抖双手,用眼偷看
寇准
,然后抖
右手
看右边,转过脸来再抖左于看左旁。我的
意思
是说,
穆
桂英
首先想窥探
寇准
的
态度
,他究竟
识破
我的用意
没有
?等
看到
寇准
若无其事地坐在一旁,
知道
这位老于事故的天官已经
懂得
我的
作用
,他
必然
会来讲情的,那就不妨放开手来做,坚决
拒绝
众将
的
请求
,加重对
儿子
的打击。《
群英会
》
周瑜
打
黄盖
时,
也有
偷看
诸葛
亮的做派,当年程继仙
先生
演得最传神,我就
拿来
借给了
穆
桂英
,同样
都是
偷看,
目的
却大相悬殊,周喻是唯恐来为亮
识破
他的
巧计
,
穆
桂英
是
希望
寇准
了解
她的苦心。
下面,佘
太君
到校场送行,勉励了后辈们
几句话
,
穆
桂英
就
告别
佘
太君
、
寇天官
,率领全军,浩浩荡荡地向战地
出发
,
全剧
到此
结束
。
从
寇准
上场以后,围绕着
教育
杨文广做戏,虽然
也有
一些
内容
,我总
觉得
小够丰富,但校场里
可能
发生
的
事情
,无不与军令、
军事
有关
,要穿插些别的
故事
,并
不容
易,我们还
没有
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希望
大家看了,多給给我出些
主意
。
关于
结尾
应否与辽军会阵的
问题
,我们曾经反复讨论多次,有人
认为
全剧
高潮
已过,再加开打
场子
,
只是
交待
故事
,
不能
增加
精采,况且,
杨家将
的威名,
人民
对它早已抱有百倍信心,此番出征,定然胜算在握,
没有
必要再用明场细说了。我赞同这个意见。剧名《
穆
桂英
挂帅
》,到此为止,也
还是
名副
其实
的。
这样演出了十几次,第二场的
效果
比较好,观众我在这场戏里的几个捧印姿式,
使人
看了有雕塑
美的
感觉
。这和我平时喜爱美术,多
少有
点
关系
。前年我去
洛阳
演出,
看到
了当
地名
迹
──“
龙门
石刻”,整座山上刻满了无法统计的庄严
佛像
,尤其是刻在山上
奉先
寺的几尊
大佛
,中座一座身高十几丈,它的一只
耳朵
的
高度
比人还高,雕刻的细致,从庄严中
透出
秀丽之气,真够得上说是壮观了。我去年又到
太原
演出,
游览
了“晋祠”
名胜
,
看见
圣母殿里两旁塑着几十个宫廷妇女,经过考据,这
还是
宋代雕塑家的手笔。这些塑像,有的手拿器具,有的笑容可掬,有的面带愁容,一个个都能从当时的
现实
生活
中
表现
出妩媚生动的姿态,
没有
一个是同样的。我在它们旁边一再徘徊,
感到
美不胜收,舍
不得
离开
。这许多优越的美术
作品
,对一个演员
来说
,平日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丰富
创造
生活
上是有极大的益处的。我幼年常看三位老
艺人
合演的一出种话戏《青石山》,李顺亭
先生
扮的
关羽
,杨
小楼
先生
扮的关平,钱金福
先生
扮的
周仓
,
关羽
端坐中间;
周仓
拿着
青龙
偃月刀,关平捧着印,侍立两旁。这幅壮丽
画面
,活脱是
古庙
神龛里的精美塑像,给了我很深的
印象
。这次恰巧有捧印的表演,我
不知
不觉地把上面的种种
印象
运用
进
来了
。你问我究竟像哪一个具体的塑像?我也说不
上来
,因为我
根本
没有
打算模仿哪个塑像,我们
知道
,不论哪一种
艺术
,都
应该
广泛地
吸取
营养
来丰富自己,但如果生搬硬套,只知
追求
形式
,
不懂
得
艺术
作品
的神韵,尤其量
貌
合而神离,那就谈不上算正的
艺术
了。
《
穆
桂英
挂帅
》是豫剧的老剧目,京剧
中原
来
没有
。四年前我在
上海
第一次
看到
豫剧马金凤
同志
演的《
穆
桂英
挂帅
》,
引起
了我的
注意
,因为我虽然和
穆
桂英
做了四十年的
朋友
,还
不知
道她的
晚年
有重新
挂帅
的
故事
。她那老当益壮的
精神
,使我深深
感动
,我们
有着
情感
上的共鸣,因此,今年我就决计把这株豫剧名花移植到京剧中来。
我们现在
有着
三百多个
地方
剧种,
发掘
出五万多个
传统
剧目,这笔丰富多彩的遗产,保
存在
各剧种里,向来是
可以
彼此移植的,但各剧种的风格不一样,移植的
时候
,
不要
忘记
了自己的本来面
貌
。我演的《
穆
桂英
挂帅
》,有些变动豫剧的
地方
,
就是
为了格格
关系
。例如:《乡居》一场,像是
杨宗保
、杨
思乡
(宗保之弟)、
穆
桂英
先后上场,各唱一段“慢二八”,
穆
桂英
唱的最多,有二十句唱词,每人
进门
参见佘
太君
后默默地坐在一旁,大家见面都
没有
一句念白,这是豫剧的
传统
表演
方法
,着重多唱,并且以唱代白(这三个
角色
的最术两句唱词里都有问
太君
好,向
太君
请安的话)。京剧就
不能
这样处埋了。我们是
杨宗保
上唱两句,
穆
桂英
上念两句,
进门
见了佘
太君
都有对白。《发兵>一场,豫剧的
穆
桂英
出场
有几十句唱,台下听得十分痛快,
认为
是个主要
场子
。放到京剧来又
不合
适了,所以我只唱十句,这
不是
说我
年纪
大了,怕多唱,即便有
嗓子
的
青年
演身来演,也不
可能
连唱几十句。从上面两个简单
例子
来看
,已经
能够
说明
不同剧种
必然
会有不同的表演
方法
。
近年来戏曲界有了一种倾向,道白和锣鼓点
喜欢
学京剧,旦角的化装和服装
喜欢
学越剧。
学习
兄弟
剧种的好
东西
,谁都
不会
反对
,如果因而
丢掉
了自己的
特点
,
破坏
了原有的风格,
也是
值得
考虑
的。
最近我对
河北
梆子跃进剧团学生们讲话时,还提到这个
问题
。我
告诉
他们
河北
梆子
应该
用自己
传统
的道白和原来的锣鼓点。我
记得
从前
河北
梆子和京剧同台出,观众
能够
很
清楚
地
看出
这两个剧种的不同之处,例如,梆子的
唱腔
比较高亢,
动作
比较夸张,道白的语调也显然跟京剧不一样,而这两个不同剧种,同样为观众所喜爱。今天,我赞成的是
兄弟
剧种在
艺术
上的
交流
,
反对
的是不经过融化
而生
搬硬套的模仿。
现在的越剧旦角除演老剧以外,多数是梳古装头,穿古装
衣服
。我当年为了演
神话
戏,
创造
古装,第一个戏是《
嫦娥
奔月》。
嫦娥
的
形象
是我们从古画里
找到
一些材料,加以
提炼
、剪裁而塑道
出来
的。后来又引伸到
塑造
其他种话里的仙子和
红楼
人物
。这
不过
是为
舞台
上添了一种
美化
古代
女子
的
类型
,现在大家又把它的
应用
范围
扩大了,当然是
可以
的,倘若照这样
发展
下去
,各剧种全拿它来
代替
梳
大头
的老扮像,把优良
传统
的
东西
抛掉,那我就
不敢
赞同了。
舞台
艺术
不是
讲究
多样化的吗?我
觉得
这两者
可以
并存,尤其是古老剧种要多加
注意
,什么戏该用老扮像,什么戏适宜扮古装?最好根据
角色
的
人物
性格
做恰当的
安排
,像
挂帅
的
穆
桂英
年已半百,就
不宜
于古装
打扮
,这
也是
一个
例子
。
拿我最近排演《
穆
桂英
挂帅
》和二十年前排新戏的
情况
对比
一下,
工作
方法
显然是大大改进了。从前一出新戏的
出现
,经过找
题材
、打提纲、写总本、抄单本几个
阶段
以后,每个演员先把单本背熟了,大家凑
在一起
一说,再响排几次,就搬上
舞台
和观众见面了。如何
创造
角色
,全靠演员自己的
体会
,但他们看
不到
总本,对
剧情
不够全面
了解
,因此
体会
上就
不容
易深入。这种老的排戏
方法
,
只有
个人
的
思考
,
没有
集体
的
研究
和
总结
的效能。观在我们
建立
了
导演
制度,起着很大的
作用
。
导演
了解
全剧
内容
的,他
可以
先对每个演员作一番
分析
人物
性格
的
工作
,这一点已经给了演员不少的
帮助
。我排新戏有
导演
,
还是
第一次。这次的经验
告诉
我,
导演
要做
全剧
的表演
设计
,
应该
有他自己的主张,但主观
不宜
太深,最好是在
重视
传统
、熟悉
传统
的
基础
上
进行
创造
,也让演员有
发挥
本领
的
机会
,
发现
了問题,及时
帮助
解决
,有
时候
演员并不按照
导演
的指示去做而做得很好,
导演
不妨
放弃
原有的企图,这样
就能
形成
导演
和演员之间的相互启发,
集体
的
力量
,总比
个人
的
智慧
大得多。我们
得到
了
中国
京剧院
导演
郑亦秋
同志
的协助,他是
属于
熟悉传統表演,又能让演员们
发挥
本领
的
导演
。
这个剧本是陆静岩、袁韵宜两位
同志
执笔的,它的
内容
和豫剧本基本相同,豫剧本
只有
五场戏
──《乡居》、《
进京
》、《
比武
》、《接印》、《发兵》。京句本在《乡居》的前面加了一场:《报警》,把
寇准
进宫
报告
边危急,宋王和
寇准
、
王强
商量
御敌
策略
,
决定
比武
选帅等
过程
用明场交代;又在《接印》后面加了一场《述旧》,宗保在到校场以前,给他的
儿女
们述说当年
穆
桂英
的破敌威风和军令森严,为下面
教育
杨文广伏一条线索;另外还
加一
个
众将
驰赴大营的过场戏──《听点》。这样,京剧本就
成为
八场戏。个别
场子
里比像剧本
也有
所增减,例如《
进京
》一场,杨金花、杨文广到了汴京,
作者
给他们加了一段戏,让他们
找到
了昔年杨家故居──
天波府
,现在已经
变成
了
奸臣
王强
的府第,姊弟二人就在门前徘徊不已,感愤交加。这个穿插
能够
反映
宋
王朝
薄待
功臣
的
事实
,并且
激发
了两个杨家小将
继承
祖先
勋业的志气,
思想
性是好的。
还有
,徐兰沅
先生
帮我安腔,田汉
同志
给我改词,
文艺
界
朋友
们提供许多宝贵意见。所有以上种种,
都是
热爱
艺术
事业
的
表现
,对我们的演出给了很大的鼓舞,使我们更
清楚
地
认识
到群众
力量
的伟大!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