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伴奏的程式性
作者:王媛媛
(二)
京剧形成初期,京剧的标准用调为“正宫调”,就是说无论什么行当,无论主演或者配演,无论西皮还是二黄都要唱“正宫调”。京剧形成数十年后,经过各行当唱腔的发展,以及从事本行业人士生理条件的变化,京剧舞台上的常用调门逐渐根据行当,以及行当的唱腔音域、演员的嗓音条件来决定。经过多年的演变及艺术家们的舞台实践,今天舞台上各种声腔的剧目都有被从业人士公认的最佳调门,这种最佳调门已经基本固定,并在京剧发展史中反复遵循着这个规律,形成
了京剧在定调方面的程式性特点。
琴师在为演员定调时要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京剧用嗓有两种,一种是大嗓,一种是小嗓。老生、老旦、花脸都使用大嗓演唱,这几个行当无论西皮还是二黄的定调均为F调(要说明的是,由于老旦在二黄中的唱腔与其他行当的差别较大,因此调门定在G调);小生、青衣、花旦都使用小嗓,二黄[四平调]一般#C调是最佳调门,二黄其它板式均以D调为该声腔的最佳调门。西皮定调同大嗓一样是F调。在实际的演出中也可根据演员嗓音条件上下浮动。
二、[二黄慢板]中“入、转、收”的规律性
(一)“入”
“入”指的是演员开唱前使用的锣鼓。京剧中的锣鼓是根据整场戏的人物身份、情绪基调以及整场戏的听觉协调性来决定用什么样的锣鼓,比如在《四郎探母》中,开场“坐宫”一折杨延辉与铁镜公主夫妻在宫中闲谈的一段戏,内容是公主看到驸马闷闷不乐,便决心要猜出驸马爷烦闷的原因,从杨延辉上场到猜心事的过程中都是夫妻二人平和的语言沟通,因此用小锣的锣经来配合这段戏,很符合这种场景的情绪;当心事被公主猜出,并得知与自己生活十五载的木易驸马不是真名实姓的时候,整场戏的气氛产生了变化,公主的情绪由轻松变为震惊与气愤,因此开始转用大锣。再如《洪羊洞》中为表现身染重病的杨延昭听到焦、孟为盗取父亲尸骨而丧命的噩耗之后的痛心和病痛并存的凄惨情绪,在[二黄慢板]的开唱前的锣鼓使用了铙钹垛头,使锣鼓与剧情相得益彰。
根据上面的例子得知,京剧的锣鼓同样是有很多讲究,使用时有一定的程式性规范的。在[二黄慢板]中,开唱前的锣鼓同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分为以下几种:
1、扎、多、大:这种开法是过中眼后半拍起过门。
旦行:
2、扎、多:这种开法是过头眼后半拍起过门。
3、大锣夺头:锣里人板上起过门。
4、小锣夺头:锣里入板上起过门(谱例同上)。
5、铙钹夺头:锣外入,末锣后过中眼后半拍起过门。
6
旦行:
生行:
“转”分为板式之间的转换、板式转为曲牌或行弦的转换以及同一板式不同行当的转换。
1、板式之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