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六月六晒书日:有人晒学问,有人晒求官。那我们无才无求的人可晒什么呢?


#山顶吹吹风#连环画(小人书)

今天是农历六月六,被称为“晒书日”。
六月六“晒书日”起源于宋朝,与真宗赵恒有关,据说他为了纪念所谓的“天书再降日”而设立了天贶(kuàng)节,并衍生出晾晒衣物、书籍等习俗真宗赵恒就是历史上与辽国萧太后签订“澶渊之盟”的皇帝

历史上晒书的习俗兴起于何时?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晒书,源自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风雅之举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了在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以防虫蛀的习俗。北方地区农历六月往往要经历阴雨季节,书籍容易受潮霉变。爱书的文人士子们遇到晴好日子便将书籍拿出晾晒,既能起到干燥去霉作用,又可驱除藏匿于书卷中的蠹虫。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晒书还是文人雅士显露才学、展示品趣的一种特别方式。如《世说新语》中记载有郝隆晒腹中书的典故,“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人家哪里是在晒书,明明是在晒学问哩!家贫的郝隆生性狂傲,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当别人暴晒衣物时,他用“晒书”的方式来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你们晒衣裳,我就晒肚皮。所以晒书也被称为“晒肚皮”。
清朝有个官员叫洪家军,家中藏书万卷,但极少读书,却又爱卖弄,经常吩咐家人把书搬出来摆在门口晾晒。有一回蒲松龄路过看到洪家军又在得意地晒书,不禁感慨万千。蒲松龄想了想,就来到洪家门前的一块石板边,躺倒身子敞胸闭目晒起太阳来。洪家军感到奇怪,他走过问道:“你躺在这石板上做什么?”蒲松龄眼也不开,回答说:“我也在这里晒书呀!”洪家军更觉奇怪,问:“你的书在哪里?”蒲松龄拍拍肚子说:我的书,都装在这里,有多少我也记不清啦!洪家军一听,猛然醒悟蒲松龄是故意在嘲弄自己不读书学问,只得羞愧地走了,从此再也不在门前晒书了。
康熙年间,饱学之士朱彝尊怀才不遇。有一年六月六日,他得知康熙皇帝到浙江嘉兴王店镇微服私访,便在皇帝必经之地的荷花池边袒胸露肚晒太阳康熙看见后奇怪地问道:“你这是做什么啊?”朱彝尊回答说:“我一肚子学问派不上用场,快发霉了,今天晒一晒。”他的怪诞举动成功引起康熙注意康熙回京后即召其面试,果然满腹经纶,便当场决定封他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这件事传开之后,读书人纷纷仿效朱彝尊在六月六这天晒书,希望也能像朱彝尊一样得遇明主,求个一官半职。朱彝尊告老返乡后,还特意在发迹荷花池边修建了“曝书亭”。曝书亭迄今尚在,成为后世文人雅士的流连之地。
有人晒学问,有人晒求官。那我们无才无求的人可晒什么呢?
喜欢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旧书,而对新世纪后出版的书没什么感觉。书为何买旧不买新,可能是因为情怀所致吧。所谓情怀其实就是一种对往昔时光情感怀旧。

儿时,因为经济上捉襟见肘,往往一、两块钱,甚至是几毛钱的东西,都买不起或者舍不得买。我记得无数次徘徊在新华书店的书架前,把喜欢的书翻看了无数次,例如人民文学出版出版的《西游记》,书前带有精美的插图,让人爱不释手。还有玻璃橱窗内那一排排整齐的连环画,每一本都喜欢,可最后还是因囊中羞涩而不得放弃购买,只能望书兴叹而转身离开。这种让你看到不得拥有的痛苦感觉正如辛晓琪在《领悟》中所唱的:

只是回首来时路的每一步

都走的好孤独

多么痛的领悟……

如今人到中年还是难免会对儿时的美好事物因求之不得或得而复失而耿耿于怀。所以有了机会自然便想方设法去寻找儿时缺失东西,来弥补心中的遗憾。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淘得几本心仪的旧书,颇为欣喜,在今天这个“晒书日”便也想拿出来晒一晒,晒一晒自己的情怀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