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派#程砚秋#四大名旦
我为什么写程砚秋派,而不写程派发音呢?因为,目前为止,程砚秋的这种程派发音基本快绝迹了,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不懂,瞎唱。这其中外行里行都有,好像票友里还有人知道,而圈内的所谓程派那些演员,基本是不清楚的。
现如今的程派如同春秋战国,各立山头纷争不断,演唱发音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你这么唱,她那么唱,就不按照程砚秋的方法唱,所以,我才写“程砚秋派”的发音,而不是什么所谓的程派发音,因为唱腔发声都走偏了,那更煌谈其他了,所以我们今天不妨再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程砚秋先生的艺术在京剧旦角中自成体系,这其中包括他的表演和唱,也包括他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有人说了中国的戏曲发生科学吗?有什么专著论述过,中国戏曲由于民族的某种特性,非常不重视总结和留下文字,传承延续也是集中在“口传心授”这一块,这一点和西方音乐浩如烟海的音乐典籍比,是差距非常大的。
中国戏曲和西方戏曲的发声是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它也有它的独特优势和个性特点,它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经过不断总结摸索,揣摩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宝贵遗产。
而西方自有他们的一套发声演唱方法体系,这些和中国戏曲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而程先生的发声演唱,也是在学习传统戏曲发声方法,同时结合自身条件总结而成,这其中还包括他研究和学习西方音乐,汲取他们的科学发声方法,而运用到自己的唱腔中,弥补他由于先天造成的嗓音不足。
所以,这里的科学可以理解为,程先生的发声方法科学的总结继承了传统,又有自己的体悟和发展,展现在唱腔里,就是他整个发声体系的系统运用,这其中有丹田力量的运用,有立音,脑后音,控音,等等一系列发声技巧的运用,这些演唱的发声以及技巧,都是全身的各个器官的有效配合,由于程先生对发声和自身流派的理解,使程派发声自成体系,有别于其他人的行腔运气,学好程先生的这些发声技巧,最基本的感觉就是,即省劲又打远,而且各个辙口出音还都是圆润饱满。
那么程砚秋的演唱发声和现在的所谓程派发声有什么不同吗?不同之处太多了,有这么几个地方:现在的程派已经走歪了,所以,连带着一切发声,运气,行腔,咬字全都成了另外一种东西,这些新新程派借助现代麦克音响,想当然的理解程先生的发声和唱法,把程派一步一步,拉拉扯扯的越来越远离程砚秋的科学唱法。
由于几十年不断的洗脑,使这种畸变的唱法居然还影响了一大批的演员和观众,只有深研传统京剧演唱艺术,深研程砚秋先生的艺术的人,才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努力呼吁大声疾呼,但是,人微言轻,错的,难听的,怪诞的程派如今还是大行其道,在舞台上“荒原寒日嘶胡马!”。
大家知道,过去的剧场是没有什么扩音设备的,顶多是在剧场的建造上想想办法,比如剧场下面埋几个大缸啥的,那么就要求艺人必须在演唱声音的清晰、打远、明亮,厚实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演员必须在唱的力度和共鸣上狠下功夫,演唱的力度和共鸣必须要在丹田力量上,在共鸣上刻苦下功夫去苦练,这样演唱的质量才能保证。
历史上因为嗓音和力度不行很多艺人的上座就大受影响,比如杨宝森,言菊朋,杨号称“杨半场”,言号称“言三排”,就是嗓子太弱不打远,人家听不着,所以没人买票捧场。那么程砚秋的演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的丹田力量,肺活量、立音,共鸣都极好,我们可以听1946年天蟾舞台的《武家坡》《贺后骂殿》,那力度如同穿云裂锦,那震耳欲聋的喊好声就如同山崩地裂!再回头比较一下当今程派的发声,我们也就一目了然了。
有人说,当今程派如同“牛吼马嘶”,为什么?就是发声有了严重问题,唱旦角怎么会发出如同牛叫马喊的声音,就是现在的程派以“厚、粗、横、怪”为发声准则,而且趋之若鹜,我想,这里赵荣琛老年发声和李文敏的教学,以及后来的迟小秋,张火丁的演唱发声,都起到了相当大的误导作用。
有人说现在的程派演唱很有自己的特点啊,包括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对程派发音的个人理解和实践,其实,有些时候,一些走歪了艺术形式适应了人们畸变的审美,其实,那不是对的好的,反而会使人美丑不分,沉溺堕落。任何事物都有他的特点规矩和行为准则,不然,唱歌谁想怎么唱就怎么唱那还要什么音乐学院,也别学什么发声了,都是大能,想怎么唱就怎么唱,那能行吗?
对于程派来说也是这样,是祖师爷的演唱发声不好吗?不是,是你后来人胡来,学不来就想当然,捡简单的去对付,学不来丹田力量,那就借助麦克,轻轻蚊子叫也能如同雷音,不会脑后音,立音,那就用大横音大喉音代替,不都是粗音,反正观众不懂意思意思得了,至于游丝腔,我们可来不了,那取消就得了,游什么丝呀,控不住,取消了。
前几天有人还这样说:“程砚秋再好,那不得下功夫去练吗,我们有简便方法何必去受那罪,我想这位的想法,可能也是当今这些程派艺人的普遍想法,但是大家记住了,任何高超的技艺不去刻苦练,都不会有好结果的,你写写书法还得规规矩矩的去临帖呢,你上来就胡写那就是骗人的丑书!什么事情一弄就好,那能值钱吗?
我们今天听程先生各个时期的录音,我们会发现,1946年天蟾舞台的录音,当时他的嗓子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好,是他一生中的巅峰状态,这个有他的精力旺盛的原因,也有他的发声已经总结完成,方法科学达到了他一生中的巅峰状态的原因。
由于他唱腔的特点原因,他的高音从来就不是特别冒亮的那种音色,“含蓄内敛”体现在程砚秋派的方方面面,其中脑后音也是这一流派在发声上的一种体现,说到这里,就又引出个话题,就是所谓的“亮嗓程派”的说法,实际上,程派不等于大粗嗓子,也同样不是什么亮嗓子,他的艺术就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我刚才说到的:“含蓄内敛”。即使是高音,仍然好像有富裕,留有余地,音也是像蒙着纱一样的温润如玉“耐人寻味”。
其实,他的发声方法科学,但是程先生的嗓子从来不是唱旦角的最佳嗓子,除了1946年在上海的录音,其他时候嗓子时不时的就能听出一些不很受用,早年就不说了,到了他的晚年,我们在好多录音中听到,有的音他是有些力不从心的,所以,程先生就是功夫嗓,他的演唱也是得益于他的科学发声。由于他过人的音乐天分和把持唱腔的超高功力,往往不注意根本就听不出来的,嗓子的受限实际上没有影响程的发音的科学性。主要是几个方面:
其一,对气息把握的超高功力。主要是对气息的控制能力,那是惊人的。大家知道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用尽全力去唱,发音好说。收音就太难了,但程先生那太厉害了,唱的时候那是收放自如,这也是后世说的,程派唱法中的一大特点唱法:“游丝腔”,但不幸的是,这些珍宝已经在现代的几大新新程派名旦的努力下,消失在程派唱法中了。可惜啊!
还有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程先生的唱往往他的尾音有的特别长,运用气息不漏痕迹,一般人怎么唱都也没有他那么长的气息供应,那其实就是绝技。
其二,闭口音和张口音的发声方法十分到位,出音都能达到饱满圆润,也包括其他十三道辙口,程先生没有一个音发的不好,他的字头入字长,腔也是“九转十八湾”这些没有好的对气息理解和分配是难唱准的,现在的这些新新程派名旦们,好像很不重视“一七辙”的发法,出音单薄,不知道是嗓子的原因还是故意那样,要不是根本就没意识到?
实际上赵荣琛早年的唱片,“一七辙”发的也很好,到了老年,那嗓子实际是不能听不能学的。可是,到了他的那个学生那里。不知道怎么理解的,视他老师为唯一标准!他的一位学生李教授,教学教出一堆大粗嗓子,另一位学生张教授,就是他的大粗嗓子的实践者,这样的发声和程先生的唱法发声相差十万八千里,整个是南辕北辙,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去听录音,比较一下,我说的是不是那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