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年京剧大师荀慧生,不就是靠创新在京剧中闯出一条新天地,这话说对了一半,为什么,因为荀慧生先生可不止演新编戏,他演老戏数量之多;功底之深,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所以,说这话的人你还是别比,他创新你也想创新,可他是荀慧生,他是天才你不是!所以,他创新出来的剧目绝大多数能够立得住,那是因为他有强大深厚的艺术功底认知见识实践来支撑他的创新,而你们妄谈创新的人有什么支持?靠脑子一热的妄念?还是靠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还是靠艺术上浅薄的认知?还是靠毫无功底的身体?你们靠哪样支撑你们的创新?这话很气人,但却是实话实说。
对于艺术创新这个话题,当今时代相声中兴人郭德纲,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得有创新,有发展,不然的话就会陈腐,那么这种发展和创新,不是说什么人都可以去动手打破的,创新必定得是顶级的大师去做,才靠谱,谁都说去打破去发展去创新,那就是笑话。
那么京剧需要发展吗?当然需要。有很多人批判我,说我是“遗老遗少”,“九斤老太”,固守的旧观念,反对发展创新!这种话实际是很可笑的。
我从来也没有反对京剧去发展,去创新,但是谁创谁发展,这里就大有学问了。这个创新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创,现在创新这个词好像很时髦,好像你不创新你就是落后迂腐的代名词,好像创新了,与时俱进了是万能的,无论你创成什么样与时俱进到哪里,只要你这样做了就是对的先进的,跟上时代的!
是这样吗?你有能力创出好东西,谁会反对,可是有些人,你把人家程派的圆润的“提溜音”“立音”,非给创成一大片,声音出来像牛吼马嘶,好好的身段非得弄的像“拧麻花”,既不符合剧情也不美,这叫什么创新?
我不高的认知认为:创新应当比原来的好才算,还不如人家原来的,并且非常的不如,那也叫创新,那就是“糟改”。
大家知道荀先生新戏最多,他最早是学梆子的。过去,梆子戏的演法和京剧的演法风格是大不相同的,特别是京剧进了北京以后,受到了宫廷的洗礼,它讲究的就是那种总体风格是稳重端庄,武戏文唱的一种风格。
因为它开始讲究了嘛,所以风格上,特别是旦角,越来越往轻歌曼舞上走,因此,现在有人说京剧越来越像昆曲,越来越走文化的路子也是有道理的。当然,京剧这样走也自有它的看点,但是若论有意思和火爆来说,它就不如梆子戏。
荀慧生演《花田错》
比如说同样是京剧,那么“京朝派”流传下来的《贵妃醉酒》,那剧情就没有什么意思,看的就是角儿的技艺表演和演唱,那么梅兰芳演就有人看,因为观众既看了梅兰芳的技艺,又去看梅兰芳这位名角儿,那么其他人演,可能很多人都不愿意去看,因为没什么可看的。
那么梆子戏就不同了,梆子戏的风格是“发头卖相,文戏武唱”,总体风格就是剧情得有意思,演出风格得火爆!如此当然受到底层的老百姓喜欢了。
荀慧生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凡是我会的梆子戏,我都要把它“鼓捣”成京剧!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到20岁,第一次以“三小一白”的身份到上海演出,打炮戏演的就是《花田错》。
《花田错》这出戏原来京剧是没有的,它是老十三旦侯俊山,传给了他的这个阶辈弟子。大家看,《花田八错》这戏,可不止是故事情节曲折复杂,这出戏中,还能露演很多花旦的一些绝技,手脚上的功夫。
比如说在“夜里做鞋”这场戏里,荀慧生的春兰就有“搓麻绳”、“穿针走线”、“纳鞋底”等一系列的身段技术表演展示,那么荀先生的表演我们是看不到了,我们现在还可以从他的学生宋长荣演的《花田错》以及后辈陈永玲的一些表演技巧展示上,看出一些端倪。
那时候演这部戏花旦还需要是踩跷的,据说荀先生踩的跷,原场跑的既快又稳,荀先生的这一派步法也是与众不同,走起来步伐特别美,这些荀派的这种台步和走法也是从梆子戏来的。
剧种之间的兼容并蓄是需要的,但是必须是顶级大师去处理去解决这样的事情,才能成功,才会成功,因为他们是天才,他们的认知和看点都高。那么如此京剧,戏曲才能前进,没有这样的顶级人才,宁可继承保留也不要随便给人家瞎动,否则的话就是不伦不类即丢了老的好处,也没有把新的弄出来,最后贻笑大方!
怎样把握京剧演唱中“劲儿”“味儿”的关系
浅谈程砚秋的水袖功
略谈言慧珠修改《太真外传》南梆子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