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李世济#迟小秋#荷露团珠文章
程派传人李世济迟小秋
过去的老艺人,对嘴型的美观要求非常严,哪像现在的有些艺人,一看就没有训练。
有人说现在这个时代文盲很少,但是却“美盲”遍地,这话虽然是调侃,但是说的也不一定没有一点道理。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艺人,她在台上的表演,实际不是呈现美,而是呈现丑!
但是她的粉丝不这样认为,他就认为那是最好看的,最好听的,最美的!你说你有什么办法?比如说李世济在台上,眼珠子乱转,咬牙切齿,嘴型儿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铿吃努肚,嘴型那么难看,可是李世济的粉丝偏说那好看!还有迟小秋嘴唇都歪成那样了,还有人说好看,你不得不怀疑这些人的审美确实是挺奇葩的。
谈起这个话题,又想起过去那些大师们,他们对面部表情美观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有人说旦角要求美观,那么老生是不是没有这种要求?没那事儿,有人就曾经记载说,他当年看谭鑫培的《乌盆记》,看他演唱,正面看他的肌肉没有什么显著的运动迹象,那么他又跑到侧面去看(因为过去的台和现在的舞台不一样),他发现老谭在唱的时候,后腮,脖子和背部位的肌肉活动非常的频繁,只是这些活动都被挡在了身体的后面,那么人们观看的都是老谭呈现给大家美的那一面。
那么说完老谭再说说梅兰芳。梅先生是旦角,所以,他对自己面部的那种美观的要求更高。他的面部表情非常适度,从来没有张大嘴,咬牙切齿,直眉瞪眼的这种情况出现。即使抗战八年后恢复演出,嗓音大不如前了,但是也尽量避免面部的那种,因为气息的不够而使劲儿夸张的那种表情。
比如他演《霸王别姬》这出戏,南梆子唱到“且散愁情”的时候,那个高腔,他都要一转身,扯起斗篷,为的是避免观众看到他这个高音面部表情不美。
梅兰芳演《霸王别姬》
他不但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对儿子葆玖也是这样要求的。有一次王少卿给梅葆玖吊嗓,唱的是《三娘教子》,那句“你道他年纪小,他地心不小”这句高腔的时候,梅葆玖虽然唱得很饱满,但是王少卿还是把胡琴停了下来,说:“你的嘴型不太好看,怎么呲牙咧嘴的?你这样不改以后都是毛病。”
于是,坐在一旁的梅先生给儿子示范了两次了,才开始继续让梅葆玖吊嗓,果然这个毛病就纠正过来了。我们现在看梅葆玖先生的录像,直到老年,他七八十岁的时候,唱高音也没有龇牙咧嘴这种现象出现,并且表情都相对来说比较好看,这就是幼年时候锻炼出来的一种习惯。
老生有髯口挡着,所以对嘴型的要求还不是那么特高,但青衣就不行,嘴型难看关乎面部表情的美观,如果都像李世纪迟小秋那样呲牙咧嘴,那这个人物的形象美,首先就去掉一大半。
因此王瑶卿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教学生头一步就教如何控制嘴型,嘴型不好看,你就先不要往下学了,什么时候把嘴型摆弄好了,什么时候再学,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负责任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也一定不会差。
网友就感慨地说:“京剧是一门美学艺术,一字一腔、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讲究一个美字,如果演员故弄演技放纵个性不但不美,反而适得其反,让人感到厌烦。”
“京剧里的行当,尤其是旦角儿极其讲究美感,内敛,端庄,体现大家闺秀的端庄,不是张牙舞爪咬牙切齿摇头晃脑!好好的青衣,演的好像彩旦,面部表情过于丰富!太丑!太丑!”
“以前的艺人,基本都是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出来的!现在的艺人都是捧出来的,基本上也都是‘其兴也勃焉,其败也忽焉’ 这一点,他们的粉丝难辞其咎!”
怎样把握京剧演唱中“劲儿”“味儿”的关系
浅谈程砚秋的水袖功
略谈言慧珠修改《太真外传》南梆子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