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戏凤#荷露团珠文章
京剧《游龙戏凤》
《游龙戏凤》这出戏本来是一出乱弹的老戏,出自哪个剧种已经不清楚了,但是京剧的这个本子是从梆子腔里来的,起初就叫《戏凤》,后来改为《游龙戏凤》,又名《梅龙镇》。
这出戏说的是个什么故事呢?其实戏的情节是很简单的,说是明朝正德皇帝假扮军官,游历到山西大同梅龙镇,在一个酒馆里,遇到了酒家女子李凤姐,为她的美貌和姿态所吸引,就用言语挑逗她。
其实就是一个皇帝微服私访,然后到一个小酒馆碰见一个小女孩调戏人家,用各种手段各种的条件诱骗到手,实际戏是很粗俗的,但是为什么流传到今天呢?这里有几个原因。
京剧《梅龙镇》梅兰芳演李凤姐
一方面这戏迎合了小市民,就是底层老百姓那种低俗心态,说白了,李凤姐的心态和今天的一些凭借着自己容貌想攀龙附凤嫁入豪门的女生的心态是一模一样的,那么这出戏就充分满足底层一些人的这种幻想。
第二点,一男一女打情骂俏,也挺符合底层老百姓的欣赏习惯,那么在这其中,如果演员的艺术功力高,会把这些神情举止演绎的淋漓尽致,表演的好让人看了不反感,表演或者对戏理解有误差的,那就纯粹是打情骂俏,低级趣味了。这里就讲到戏曲的表演艺术层面问题了,因此,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把这出戏演得好,演得吸引人的。
据老戏迷们回忆,这出戏演得最好的,就是梅兰芳与余叔岩二人,他们的合作,可以讲是珠联璧合。这虽然是一出小戏,但是当时的文献记载,只要他们俩贴演,观众即使要等到很晚,也不愿意抽签离去,可见他们演这出戏的叫座力之大。戏的内容有趣是一方面,艺人的表演高超,艺术精湛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谭富英先生有一次谈这出戏就说,余先生在念:“有道是贼咬一口,入骨三分,那时你是斟酒的好,是不斟的好?”后面念:“我还等着吃酒呢”,然后用扇子敲桌子,加重了威胁的意味,这些念白动作,神情他都带着几分旧时代军营混子的气味,也就是那些兵痞子进了老百姓的饭馆,有时候横吃横喝,甚至吃喝不给钱,就是那种意思。
而梅先生演的李凤姐,在打背工时,神态上是一种非常无奈的表情,显然是李凤姐不敢与这个行迹可疑的军人闹得太僵,只得依着他,不情愿地给他斟满酒,这里的表演,梅先生把那种无奈但又不得不敷衍过去的心理神态,表现得既逼真又淋漓尽致!
其实李凤姐这个角色是花旦应工,最早还是踩跷上的,后来“四大名旦”全都不踩跷,都是大脚片子上,那么这个李凤姐的角色,就既有花旦的活泼灵动,又有青衣的稳重矜持,怎样把这两个行当统一起来,就看艺人的功力了,因此,没有完全专攻花旦的梅兰芳,张君秋都演过这出戏。
马连良张君秋合演京剧《游龙戏凤》
据说余叔岩只有和梅兰芳演这戏的时候,才得心应手,相得益彰,二人艺术功力旗鼓相当,精彩纷呈!后来余叔岩又和荀慧生演过,也与筱翠花演过,好像都不理想,于是后来就不合作了,而他与梅兰芳这出戏合作了多次,而且大受欢迎。
梅兰芳这出戏是和他的老师老艺人陆三宝学的,但是学会了以后一直也没有唱过,就是因为没有“棋逢对手”的合作伙伴,因此,直到遇到余叔岩才把这出戏拿出来,所以,再伟大的艺术家,找一个和自己艺术功力相当的人合作配戏也不容易。
上面说过,《梅龙镇》里的李凤姐,早期都是花旦应工,都要踩跷,那么花旦不踩跷,也是从王瑶卿梅兰芳开始的,梅兰芳虽然练过跷工,但是不过关,他也不敢上去尝试,所以他开始演这出戏,也是抱着胆胆突突的心态,结果观众居然接受了。
这里还要谈一下,余叔岩先生对这出戏,唱词中的一些字音的改革。正德上场以后,有一句定场诗:大明一统锦江山,龙驹凤辇多快乐,孤王离了燕京地,梅龙镇上景致多。余叔岩认为“龙驹凤辇”是水词,而且“乐”字是仄声,念着很不顺口,于是就把它改为了“国家闲暇太平歌”这样就和最后一个字“多”的四声合上了,念起来顺口词也好听悦耳多了。
余先生认为:正德皇帝这个人,既不能把他演得太正,也不能演得太邪,最合适的就是华贵中带有故意模仿旧时代少年军官习气的那种神态举止,他就是一个好色贪玩的年轻贵族。基于此种理解,所以余叔岩饰演的这个人物非常成功合适。
那么李凤姐也不能演得太活泼妩媚浪荡,虽然是小女孩心性,但是还得有沉稳的那种青衣的做派,这才是正路的演法。
这出戏有意思,可看性强,但其中的一些唱词情节还是值得商榷,比如一些直到今天还保留下来的唱词,其中就有不健康的隐喻比如这段李凤姐与正德皇帝对唱的“西皮流水”:
正德帝:好人家,歹人家,不该头戴海棠花。扭扭捏捏风流样,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李凤姐:海棠花来海棠花,倒被军爷耻笑咱。将花不戴撇地下,从今后不戴这朵海棠花。
正德帝:大姐做事理太差,不该将花撇地下。为王将花忙拾起,我与你插、插、插上了这朵海棠花。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隐晦性很强的不健康唱词,居然流传了下来,完整地保留到了今天,并且现在的演员也在大唱特唱,不但戏台上唱,还都成了各大晚会的保留唱段,这也让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不知道戏友们怎么看?
浅说京剧“以字就腔”“以腔就字”“以字变腔”“因字生腔”
再谈学程学张前先学学梅
关于京剧的“字”“气”“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