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奚派
前几天,网上有一个山东的戏曲直播大网红,不懂装懂地胡讲京剧字韵,挺让人感到无语的。
因为此人直播唱戏的时候,经常拿名家的唱腔对口型,所以网友给他送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绰号:“假唱王”!假唱就假唱吧,有些听戏的老年妇女根本就不懂,看见年轻小鲜肉就兴奋鼓掌,极尽追捧,所以,这也没什么,关键这哥们觉得光对口型唱戏还不过瘾,还在网上讲解起京剧字韵,讲解尖团上口字了,讲解字韵也就算了,关键他还满嘴跑火车,天马行空,张嘴胡说。他说:“(啥叫团字呢?)舌头往后卷,卷成一个团就是团字, 舌头往前尖着走的就叫尖字,往后团走,团成一团叫团字!”
吃惊喵
太吓人了,学了京剧这么多年,头一次听说尖团字是这么发的,这样张嘴就来的胡讲没人管吗?没有,并且胡讲的也不是这么一位,这类人在网上比比皆是,不止业余爱好者,有的甚至是专业演员,还有些名气,关键这些人讲得半点也不靠谱居然还有人相信有人听,这就很让人费解了。
京剧现在都这样了,还有人瞎折腾,这些人非但对京剧的普及振兴起不到一点好作用,反而会起到反面作用,这些真外行充内行,整天到处说一些不着调的奇谈怪论,来彰显他懂,骗骗外行,我就奇怪,你这叫干什么啊?
刮风下雨不知道,难道您自己几斤几两不知道吗?你没根没据,就敢张嘴就来地胡说吗?喜欢京剧大家欢迎,为什么非要充内行胡扯,混淆视听,让想了解京剧的人糊涂,让本来苟延残喘的京剧环境更加雪上加霜!
今天早上还看到一位“大神”给我留言,他是这样说的:既然称为京剧,那么发音规律就应该以北京音为准,其它的什么湖广音中州韵都应该视为倒字,都应该逐渐抛弃。我记得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大师的琴师魏铭先生曾经讲过,京剧的唱念发声能不倒则尽量不倒,否则就不能称为纯正的京剧,那还是一锅大杂烩。
他这个留言,是针对我的文章《“倒字”是什么?京剧的唱念,什么情况下字算倒了?》而写的。
文章里,我针对在京剧唱腔里什么是倒字这个问题,根据文献说了自己的看法,当然我的看法,不过整合了前辈文化人;京剧大师们对京剧字韵所下的定义,并不是我个人的发明创造,总结也就一句话,什么是京剧中的倒字,那就是:京剧唱腔中的这个字,哪个音也挨不上,既不能从“湖广音”中寻出字音四声的由来,也不能从北京音里找出根据,那么这个字就是“倒字”。
回头再看这位“大神”的留言:“既然称为京剧,那么发音规律就应该以北京音为准”,这句貌似表面合理的话妥妥地暴露出此人对京剧音韵知识的无知!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京剧是在清乾隆皇帝80大寿的时候,南方的“四大徽班”进北京而形成演变来的,也就是说,它不出生在北京而是来源于南方的安徽湖北,“京剧”这个名词,也是清晚期,上海《申报》为了方便起的名字,因为“皮黄皮黄”地叫,比较土气,毕竟“皮黄”也在北京扎下了根,并且受到皇城内外人们的喜爱,越来影响越大,所以才起了一个“京剧”的名称。
那么为什么京剧用湖广音中州韵?上面说了,它产生于安徽湖北,并且还受昆曲影响。
大家知道,中国戏曲的基石就是方言,那么如果按照这位老兄的说法,全部换成北京话发音按字,安腔,那么京剧让你感觉就像是评戏,曲剧,北京琴书!不相信大家把京剧的字音,湖广音的四声全部换成京音的发声你试试,就会明白我说的这种情况,那么这还是京剧了吗?关于这一点,京剧名家教育家李崇林先生有专门的讲座进行示范讲解,大家可以上网去看。
可笑的是此人不但用京音为京剧正声,还武断地判定,要是这样其他用湖广音中州韵按字行腔的唱全部为倒字,也不知道在他心里,这个倒字是个什么概念!你那是判定评戏的方式,京剧要是按照你的标准,那还能听吗?其实评戏的字音也不是北京话,那也得以唐山话,乐亭话为标准,只有北京琴书曲剧基本是北京话的四声,要是那样那还是什么京剧?
最可笑的是此人最后一句话:奚啸伯大师的琴师魏铭先生曾经讲过,京剧的唱念发声能不倒则尽量不倒,否则就不能称为纯正的京剧,那还是一锅大杂烩。
我看了他这句话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人家魏铭先生说的是你的这个全部用北京话安排字音的所谓正统京剧吗?人家是要求唱念,尽量遵守湖广音中州韵这样的京剧“正声”为标准,“大杂烩”说的就是你这样的认识!你还不自知,还往歪里理解。
不过这位这样说也就是这样认为的,这是何等的无知!对京剧几乎就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棒槌丸子!
如果真按这位说的那样,那么也不会出现“四大须生”的奚派,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玩意儿,奚啸伯的老师是以字韵严格遵循湖广音按字的京剧大师言菊朋先生,因此,奚先生的字音也是严格按照湖广音中州韵按字行腔的,如果奚先生按照这位“大神”这样胡来,那么奚啸伯也不会成为大师,只会成为他这样的连二把刀都称不上的“大神”,更不会有伟大的“奚派”青史留名,人人传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