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山西梆子#张家口#筱桂桃
晋剧大家筱桂桃
张家口这个地方,从清朝开始,主要流行和老百姓喜欢的剧种是山西梆子,也就是晋剧,但过去我并不爱听晋剧。这个地方素有山西梆子的旱码头之称。过去晋剧艺人在山西唱红不算红,必须在张垣唱红,得到张家口观众的承认才算成名,就如同京剧,在北京唱红了不算,在天津唱红了才行一样。
80年代中,郭兰英来张,在庆丰剧院演出晋剧《金水桥》,我对郭兰英歌唱家的名气,早就如雷贯耳,而且还知道,她过去唱山西梆子的,是来张家口后开始出名的。我从那时才开始听晋剧,现在想起来,郭兰英的唱中,保留了许多歌曲的唱法,有人说过:她是歌里有山西梆子味,戏里有歌曲味,我说评价得很公允。
郭兰英(左)演《金水桥》
自那以后,我开始听晋剧,但接触多了,我发现其实各剧种中都有杰出的艺人,今天说的筱桂桃就是一例。最近网上又有讨论,什么这个剧种第一,别的剧种不好,其实,是十分无聊的事情。剧种从来都是好艺人支撑的,举例子说,黄梅戏所以成为全国性剧种,严凤英功不可没,没有严凤英的黄梅戏还剩下什么呢?
有人说京剧不配称老大,这其中喜欢豫剧的叫嚣的最厉害,其实是他不了解京剧,不用说别人,他要是把梅兰芳研究透了,别说研究透,即使懂一点,他就会对他说的话脸红。
但有的人却不这样看,有人在网上说梅兰芳怕袁雪芬,那是让里行笑掉大牙的论调,我想袁雪芬听见会睡不着的,因为,那是不具可比性的,档次差的太远。虽然袁雪芬也可称家,但好演员和宗匠是不能比的。当然,浅薄的论调什么时候都有,那只能证明你对戏剧的认知还处在“初级阶段”。因为,你的言行说明了全部的问题。
其实,各剧种中都有十分杰出的艺人,他们的某些表演天赋和一些方面,是超过其他剧种的。在晋剧中,丁果仙的老生,其唱功堪称一代大家。还有一位我十分敬仰的晋剧艺人,那就是与丁齐名的号称“一果一桃”的晋剧名家筱桂桃。下面就粗略地谈一谈这位艺术大家的生平。
晋剧旦角儿大家筱桂桃,本名杨生秀,后改名为杨丹卿。民国三年出生于直隶宣化府潮庵巷,1973年去世于张家口二医院。
筱桂桃年七岁入科班学青衣、小旦、刀马旦,业师为当时的著名艺人,艺名“筱吉仙”的张宝魁,筱桂桃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艺术悟性和资质,她练功刻苦认真,敏而好学,科班的生涯为她打下了牢靠的戏曲功底和坚实的基础,我们今天看一些老艺人,所以享大名,和他们在小时候,下得功夫受的大苦是分不开的,当然,旧社会的科班,那罪不受也不行,所以,孩子进科班如同入了地狱一般,但是也有好处,就是学出来那是真材实料,实打实的功夫,这样出来的艺人,身上怎么能不好看,不吸引人呢?
筱桂桃演《百花公主》
今天的艺人,哪个能吃那样的苦?所以,玩意儿怎么能好?一个好艺人私底下不下苦功,不受别人吃不了的苦,哪有后面的光鲜亮丽和掌声雷动,这个我们从荀慧生的电视剧里就能够看到,据记载,荀慧生先生的老师为了给他练腰,一次生生掰的荀昏死过去,关键这样的苦练是常态,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
由于筱桂桃从小就聪颖灵巧,工学青衣、小旦、刀马旦。她学戏很快,师傅们也很喜欢她,据说她7天就学会了《梅绛雪》,能唱30多句大板“乱弹”。后随她的师父,到内蒙山西一带演出,并且在演出实践的过程中融会贯通,继续深造,由此而造就她出师后,成为一名唱作俱佳,文武全能好艺人。
筱桂桃在她十五岁的时候,在山西,内蒙,察哈尔等地区,已经有非常高的名气了。她长期演出于张家口怡安街“聚仙楼”、“聚乐戏院”以及大同、包头等戏院剧场,受到热烈欢迎。
民国二十六年,上海“百代”“胜利”唱片公司邀请筱桂桃灌制唱片,原因是当时筱桂桃的名气已经很大了,甚至有人称她为“晋剧梅兰芳”,当时她和晋剧著名坤生丁果仙并称为:一生一旦,一果一桃,同享大名。
筱桂桃台风严谨大方,表演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其嗓音虽然不靓丽,但略微沙哑的音色特别有韵味,她吐字清晰有力度,行腔注重以声传情,对刻画人物方面功力尤其深厚。代表作有:《少华山》、《百花赠剑》、《清风亭》、《英杰烈》、《杀宫》、《花木兰》等,她在演《蝶双飞》的时候,据说本地十里八乡的老百姓, 带着吃喝风餐露宿几十里,去看她演出。她在“ 哭灵堂”一场戏里,一大段垛句“ 梁哥哥你莫要……”悲痛欲绝,情真意切的感情催人泪下,这句腔居然成了当地很长一段时间的“流行歌曲”,到了几乎人人会唱的地步,就连赶马车的车把式,一边挥鞭一边高声吟唱这段“ 梁哥哥你莫要……”。当时民间甚至有这样的谚语:“ 看了筱桂桃的双头驴, 不用娶婆姨。”,可想老百姓对这位艺人的喜爱程度。
1956年筱桂桃任张家口戏曲学校校长,“文革”中她受到非常严重的迫害,1973年病逝,终年59岁。说起来很有意思,筱桂桃死在张家口原来的老二医院,后来改成民居,也就是我从小生活居住了很长时间的那个大院。我们感叹筱桂桃这样的艺人的遭遇,也很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晋剧或者说整个戏曲界,都已经很难再出现筱桂桃这样的艺人了,这是晋剧的悲哀也是戏曲的悲哀,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戏曲的振兴任重而道远,但是艺人的个人素质和功夫修养不到家,什么都是空谈,这个道理放到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