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秋演《春秋配》
《春秋配》这出戏现在只有张派和黄派的版本,其他流派是不演的,但是大家可知道,这戏却是梅兰芳中期编演,从梆子移植过来的一出戏。
这出戏为什么叫《春秋配》呢?实际是借用了男女主角名姓中的一个字,男主角叫李春发,女主角叫姜秋莲,是借用了主角名字中的一个春和秋字,最后这对青年男女由于偶然的事件,结成了连理,成为了夫妻,于是把他们两个人名字中的两个字拿出来,嵌成了这出戏的戏名。
京剧《春秋配》
说这出戏是皮黄的传统老戏吧,它并不是京剧原来有的,是一出移植戏。故事呢也比较曲折有情节,梅先生编演的时候,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曲折,一天演不完,于是把它分为四本,分两天演完。故事内容也没有大删大改,仍然按梆子的那个路数,人物也是,甚至连名字都没大改,只是小地方进行了一些小的修改。
今天我们看这出戏似乎只演《捡柴》,连《砸涧》都不演了,其实张君秋在50年代还留有《砸涧》的录音,当然,改开以后,张君秋也只演过《捡柴》。那么这出戏在梅先生编演的时候可没这么简单,有前有后,现在删删改改已经基本就是一折小戏了。
为什么成了这样?其实也有它的原因,梅先生在《舞台生活40年》里就记述了他对这出戏,为什么只保留了《捡柴》《砸涧》的原因,他说:“这出戏,我在第一舞台演过两次,观众的反映是一致喜欢头本的《捡柴》和《砸涧》,主要是这两场精彩,好戏都在前二本。
到了第二天演的后二本,无非是交代一些故事结构,剧情,没有什么高潮,因此后面的故事情节就显得平淡无奇,吸引不了观众的兴趣了。”
我们从梅先生的这段谈话里可以想见,为什么今天的《春秋配》也只保留了精华的《捡柴》和《砸涧》两场,那么演来演去,连《砸涧》现在也省略了,只保留了不到一小时的《捡柴》。
当然,梅先生的版本和后来黄桂秋的版本还是比较接近的,最有意思的,就是后来张君秋的改编本,他把故事内容也给改了,非要把这个姜秋莲弄的得了病,病着去捡柴。
这样处理,好像比 “二八女出闺阁羞羞答答” 似乎更凄惨更能让观众同情,且还具有了反封建的意味,这一点张君秋倒是和李世济比较像,都有很强的革命精神超前性,非要拿现在的理念去解释古代的妇女的举止言行。
因此张君秋的词也是大改的,原来唱的二黄慢板是:“出门来羞答答将头低下,止不住伤心泪点点如麻”,他改成:“受逼迫去捡柴泪如雨下,病恹恹身无力难以挣扎”。
当然了无论是梅兰芳版还是黄桂秋版还是张君秋版,主要是卖的那几段唱,至于身段确实也没有什么出彩之处,这一点,梅先生在他的书里也讲过。
其实《春秋配》这出戏是一出地方戏长演的剧目,据说山西梆子、河北梆子、豫剧、川剧、湘剧、汉剧都有本子,内容也是大同小异,至于这戏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就无从考证了。
这出戏也算是梅先生中期的一个代表作吧,但是可惜的是,也可能是梅先生能演的好戏实在是太多了吧,也可能这出戏做派少不能吸引人吧,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因,这出戏梅先生就没有传下来,到今天梅派弟子,没一个会的。
当然,也没见过其他流派演,据说尚小云老板也演过并且把这段二黄慢板改成了西皮慢板,也不知道是个什么腔调。因此,今天看来《春秋配》这出戏,也只是梅兰芳编演但他没有传下来,梅派的后辈也没发扬光大,成为一出梅派的杰作,从这一点上来讲,还是比较可惜的。
浅说京剧“以字就腔”“以腔就字”“以字变腔”“因字生腔”
再谈学程学张前先学学梅
关于京剧的“字”“气”“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