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派#程砚秋#王蕙衡#荷露团珠文章
王蕙衡(资料图片)
今天,我们谈谈,隐没在历史长河过往岁月里的一位叫王蕙衡的程派票友。这位王蕙衡女士,在程砚秋先生跟前学过戏,受过祖师的亲自传授,不过,现在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她了吧。
王蕙衡的父亲王准臣,是一位京剧票友,他特别痴迷于老生谭派,王蕙衡自幼受父亲影响,也喜欢京剧,她特别喜欢程砚秋先生的程派艺术。
她是南方人,1942年由于父亲肠胃病需要在北京治疗静养,她随父进京,就在这一段时间,父亲带着他拜见了她仰慕已久的程砚秋先生。
这时候程砚秋先生因为躲避日寇的迫害,已经到青龙桥隐居务农。青龙桥距离王慧恒父女两人住的颐和园永寿斋很近,于是一段时间,王父带着女儿几乎天天都去青龙桥和程先生学戏。
程先生很喜欢这个小女孩,发现她聪明过人,一学就会,并且她还懂英文熟悉西洋的五线谱;简谱,并且还会用钢琴演奏乐曲。于是对她不惜余力,倾囊相授。
据记载有见过的人说,程先生指导王蕙衡,好像比指导他任何一个弟子都用心。这个女孩也很聪明,学的也快,程先生不但指导王蕙衡唱段,还指导教授她程派身段做派,王父见女儿学戏有天赋,也特别高兴。
王蕙衡在北京将近五个月的光景里,跟程先生学了全部的《金锁记》、《二进宫》、《四郎探母》等戏。
程先生除了教给王蕙衡唱腔身段以外,还特别强调要她学习京剧的字韵,并且给了她一本曹清泉先生编写的《新订中州字韵》这本书,叫她认真研读,还把一些字的发音和念法,特别仔细不厌其烦地传授给这位女学生。
程先生对王蕙衡说:“ 我这一派唱法,是先要把字的发音四声弄清楚,然后再去唱,唱的时候,也要把字咬清楚,不要一下就出来,而是在喉咙里收住了,再运用丹田气拖住,慢慢地把音放出来 ”。
程先生还特别强调了他这个程派,对气息和字韵运用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强调字音与气息的配合关系,把字咬准,唱的时候还得控制住,唱腔的婉转处,像一根游丝一样,似断非断,这样韵味就出来了。
程先生这些方法确实是学程派关键要点,后来学程派的人虽然多,但没有几个人能特别好地做到。
王蕙衡彩唱《三堂会审》(资料图片)
王蕙衡回到上海之后,并没有停止对程派艺术的研习和精进,她后来又磨着父亲出资,把程先生的琴师周长华请到家里,教授她继续深造。
后来,她又将程砚秋先生四十出本戏的唱腔,全部谱成五线谱,程先生知道以后特别高兴,说:“我这个女学生可真了不起,别说票友,内行也比不了!”这样的夸赞之语,程先生没有对他任何一位学生弟子说出来过。
你看,程先生无论在日记里还是过去的资料报道中,鲜少有夸徒弟的,但为什么这样夸王小姐呢?我更觉得,那不过是鼓励。
王小姐本来就是一位票友,学成什么样演成什么样,那和专业的还是不一样,程先生对待票友和业余爱好者的态度,就是鼓励为主,这一点不止程先生,实际上梨园行的规矩也是这样,严苛徒弟,鼓励外行,这是普遍现象。
有票友就揶揄说:听了王蕙蘅的《锁麟囊》,她那根本就是唱歌,咬字全是虚的,而且也没有归韵。我实在想不出来怎么会有人认为她是名票?
网友说的却也不是无的放矢,那真正专业角度以及名票的标准衡量这位王小姐,确实不大够格,也就勉强算个业余爱好者吧,只是这位业余爱好者曾经和程砚秋亲自学过戏,这一点,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有这样的殊荣的。不过毕竟那时候她才十几二十岁,艺术上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会越来越好的。
但,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这么一位在程派艺术上有前途的女孩,就因为当时的小报造谣而服毒自杀!死的时候才21岁,如果王蕙衡没有早早地离世,那么后世程派的名家里,是不是会有这么一位出色门人弟子,后辈传人呢!还真不好说。
程砚秋的大度忍让,促成了一张传世杰作《四五花洞》唱片的诞生
京剧演唱要规范口腔动作
传统是“待烧的装裹”?这不止是欺师灭祖,是新的“文化暴力”!
再论京剧的“字音”
上天让你挂头牌,你想不红都不行
话说京剧演唱中的“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