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跷功的兴废,从魏长生到京剧的“四大名旦”


#武旦#四大名旦#魏长生

京剧的前身,就是过去几百年中称作“花部乱弹”中的皮黄。“乱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跷功都是作为表演的主流特别是在花旦、武旦、刀马旦,以及部分彩旦的舞台表演中,作为主要的技艺存在的。

大家知道昆曲在我们国家历史上兴盛了600多年,直到清中晚期,出现了“花雅之争”,才让“花部乱弹”异军突起,迅速的取代了昆曲的地位成为戏曲欣赏的主流。

昆曲《游园惊梦》

那么所谓的“花部乱弹”,网络词条是这样标注的:“清代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年间,对昆腔以外的戏曲腔调的统称。包含梆子、皮簧等新兴剧种。“花、雅”之分,沿袭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分乐舞为雅、俗两部的旧例。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当时奉昆曲为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指地方戏的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

如此看来,“花部乱弹”何德何能取代文本即典雅优美;剧情又曲折生动;身段演绎还精到细致的昆曲呢?并且我们也知道,“花部乱弹”的剧作文本大部分粗陋不堪,演绎的身段也不像昆曲那样有严格的师承限制,用梅先生话说过去京剧舞台上青衣的身段也多是抱着肚子,很多身段没有严格的死规定,大部分都是“戳戳点点”。那么这就奇怪了,要这么说,“花部乱弹”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呢?

它们的优势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绝活技艺”。

那么,今天我们谈的跷功的兴废,这个跷功,就是“花部乱弹”中的一种绝活技艺体现,因为,这种来源于生活中,升华以后的表演形式训练起来极其艰难辛苦,不流个三车五车的汗,不下个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的苦功,是绝对练不出来的。

蒲剧《挂画》

那么我们就来分别说说,跷功是如何兴起,而到了近代又是如何衰落的呢?

第一说:跷工的兴起以及秦腔名旦魏长生

昆曲是没有什么跷功的,说跷功的兴起,我们不得不说一个人,这位是在秦腔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角儿,就是清嘉庆年间渝满京城的秦腔名旦魏长生

说起这魏长生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据说跷功也是由他兴起发扬光大的。

长生(1744-1802)字婉卿,四川金堂县人。清乾隆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幼年时,因家境极其贫困,被送入戏班子里学戏,初学川剧后改学秦腔,曾拜同州梆子艺人刻苦学艺,下过极大的苦功,他自己发誓“艺不惊人死不休。”十几年的磨砺,使他的技艺超群在三秦大地脱颖而出,享大名

清初,北京戏曲舞台最盛行的是昆腔与京腔,这里说的昆腔就是指昆曲,这里说的京腔,并非后来的皮黄京戏,而是脱胎于弋阳腔的一种戏曲剧种,也称高腔。

陕西秦腔纪念馆魏长生雕像

乾隆嘉庆年间,魏长生带领秦腔戏班数度进京演出,因艺术高超,技艺精湛在京师逐渐大受欢迎代表作《滚楼》每演皆能引起轰动。有记载,竟至“一时观者而六大班既无人过问,或至散去。”,后又去南方一带苏州扬州等地演出。1802年在京演完《背娃进府》后累死在后台

据传,秦腔旦角化妆“贴片”即由他始创。魏长生中国戏曲史上的秦腔艺术大师,由魏长生演出而引发北京剧坛"花雅"之争,实质正是以秦腔为代表地方剧种“花部乱弹”与“雅部”正统的昆曲的较量。

电影进京城》岳九的原型就是长生

大家知道,戏曲里的踩跷,就是模仿过去女子缠足以后的样子只是被艺人们拿到戏里,就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模仿了,因为,即使今天我们也能想象到,一个女子裹了小脚以后其实和半残废也没什么两样,而戏曲里,则不只是走路还要摸爬滚打,做各种优美的身段和武技,实际就是一种特技和功夫展现

那么在魏长生之前,没有艺人踩跷呢,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不得而知,说魏长生是兴盛跷功的鼻祖也是因为魏在跷功上的技艺前无古人,并且留有记载,据说,他演的《滚楼》一剧,其踩跷表演的难度之大,无人可比,他可以踩跷窜到戏台的栏杆上,然后用跷勾住栏杆,做出夜叉探海”等即惊险又高难的各种动作。这种技艺,当时也没有人能来得了算是绝活,那么后代人也没听说哪位艺人在跷功上的技艺超过他,所以,他的技艺高超几成绝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么自魏长生以后,跷功被发扬光大,成为“花部乱弹”里演出不可缺少技艺而在清中晚期各个剧种中盛行,这种技艺成为艺人训练不可缺失基本功,特别是学习花旦和武旦的演员,尤其如此。

第二说:跷功,以及它在京剧历史上的情况和一些代表

文献上以及今天一些艺人的实践,都会告诉我们,跷功极其难练,得下极大的辛苦苦练好多年才能出来

京剧名旦李金鸿先生,回忆他小时候在中华戏校练跷功时候经历,是这样说的:“绑跷得需要有幼功。我们作为武旦行,小时候得下两年至三年的工夫,走站着才算有些模样。绑跷的时候,我们是用一个单带子,从脚面裹起一直到脚腕以上,系好。然后再用一根夹带子,有小两丈长,从脚尖开始绑,带子绑好后,就把跷鞋穿上了。

跷鞋有两根小白带儿,系上,然后是裤腿儿,一般都是黑的,还可以绣点儿花,系在小腿上。然后穿彩裤。彩裤要肥大一点儿,才能把脚后跟起来。彩裤底下也系带儿,系上以后,就放下来,就垂下来了

昔日中华戏校学生苦练跷功

老板(注:指筱翠花)的跷大,等于真的小脚一样。我们的不到三寸,是武跷。小老板是要模仿真的,放大了,三寸多了。小老板跟我挺好的。他把他的跷送给我。跷一般是不送人的,因为个人的跷都不一样。过去规矩化妆绑跷要脸朝里,不能叫人看,就好像妇女裹小脚不能让人看一样。”

京剧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以跷功而享盛名的艺术大家,比如,余玉琴,跷功卓绝一时无二,能够踩跷表演倒挂金钟,这一点倒很像魏长生在“滚楼”中的绝技还有九阵风他也是程砚秋的武旦刀马旦的老师之一,像程砚秋的老师荣蝶仙,跷功也是很厉害的,现在留有一张荣蝶仙和王瑶卿演出的《棋盘山》,照片就能看出,荣蝶仙踩跷,王瑶卿却不踩跷。

说起京剧在跷功上最有影响的大家,我们不能不说另一位京剧大师小翠花(筱翠花)。

从现在我们留下的资料,看筱派的身段,那完全是脱胎于跷功的那种身姿,和“四大名旦”截然不同,作为京剧跷功近代一位最有影响的大家,筱先生是实至名归的。

小(筱)翠花(1900-1967)本名于连泉,北京人,他九岁入鸣盛和科班学戏,十岁入富连成科班,因为替人演《三疑计》中的丫鬟翠花儿而得艺名:“筱翠花”,师从前辈跷功大家郭际湘、侯俊山、田桂凤、路三宝、余玉琴以及京剧大家王瑶卿等人

老板身段优美、做派漂亮细腻,尤其跷功一时无二,念白功力深厚,字字清晰,只是嗓子略微逊色,不然,以筱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是不输“四大名旦”的。

代表作《坐楼杀惜》《马思远》《双钉记》《阴阳河》《战宛城》《铁弓缘》《拾玉镯》,表演风格独特‘不同凡响,他的花衫表演技艺,泼辣旦的表演技艺在当时的艺人里是绝对的顶级水平,只可惜他这一派也是因为技艺难学,随着49年以后跷功的强力被废,以及后来他的优秀传人陈永玲,毛世来的逐渐离世,他的艺术以及其独有剧目也几成绝响。

筱翠花在《五花洞》一剧中扮演金莲

第三说,“四大名旦”以及跷功的消失

乾隆年间,由于“四大徽班”进京,使皮黄得以兴盛,跷功,作为戏曲重要演绎元素之一,它的展示也是不可少的,当时,学花旦、武旦、刀马旦不练跷功是绝对不可以的,电影进京城》里的岳九,大脚片子练花旦的范儿是不严谨的,也不可能是当时艺人的真实再现

即使学正旦青衣,练习跷功也是学艺头几年的一门必修课,这里“四大名旦”在他们的回忆录里均有记载。比如,程先生,最早和他师父荣蝶仙学的就是花旦,所以程砚秋小时候,在跷功上下了极大的苦工,荀慧生,作为花旦宗师,他即使成名成家,也是常有踩跷登台记载以及留下照片。早期的《贵妃醉酒》、《小放牛》、《拾玉镯》等戏均是需要踩跷演出的。

京剧舞台上跷功的逐渐废除,是由京剧革新家王瑶卿开始的,王瑶卿演武旦戏就是大脚片子登台,当然,在王之前,没有艺人这样演,没有记载,我们从现在留下照片看王先生很多武旦、刀马旦戏都是不踩跷的。“革新”这个词,本来是褒义词,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利弊,踩跷本来是作为技艺和绝活存在的,然而因为一些艺术大家的改革结果成了大趋势,以至于越改越厉害,最后生生的把这种技艺给改成了绝响!这没有艺人由于环境名气的逐渐扩大,而得过且过,放纵懒惰的原因呢?

那么京剧到了“四大名旦”,艺术上和形式上都开始成熟定型,由于艺人个人原因,跷功就逐渐的被大脚片子代替,四大中,也只有花旦大师荀慧生,演出的时候有踩跷的情况,其他人也可能是由于行当的原因,也可能艺术理解转变原因,也可能是观众审美的变化原因,总而言之,从王瑶卿到“四大名旦”,跷功逐渐就开始在京剧舞台不断的被弱化,那么到了49年以后,各种原因以及管理者艺术的严苛要求,一刀切的废止了跷功的表演,兴盛了200多年的跷功,就这样消失在了京剧以及各剧种的舞台上了。

荀慧生先生演《豆汁计》

综上所述,任何事物的成住坏灭,可能都有它环境历史人文民俗习惯等各方面原因而促成的,不是说某种艺术形式或者技艺好,就会顺应人们意志而保留下来。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一种艺术形式代替另外一种艺术形式,那也是非常自然的。不是说以前的艺术形式不好,而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美的转变等各种原因,而出现变化

但是,有一点那是必须应该遵守的,就是后来的艺术形式,必须是有一定的高水平艺术上有极高天赋的人来完成的,那些口号里喊着变革而本身根本不懂艺术规律的人,搞的所谓变革,是经不起时间、市场以及艺术规律的考验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些所谓的变革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淘汰。当然,有时候,一种优秀的艺术形式消失确实令人遗憾,但是,这些事情不是我们能够阻止的,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支持保留人类宣传正的、好的、崇高的艺术形式,这样也是规范人性,以及道德规范和正的因素的一种行为吧,让我们共同努力。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